每条河流都是有生命魂魄的。
峰回路转之间缠绕于太行山腰际的红旗渠, 犹如飘荡在悬崖峭壁上的蓝色丝带,彰显的是不朽的红旗渠精神。
1965年国庆期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观看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展览,称红旗渠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之后,在一次关于外事工作的谈话中,周总理说:“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来访,要让他们看看红旗渠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
今年国庆期间,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红旗渠精神》展览再次进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了大幕。9月29日开幕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参观了展览。他指出,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赋予了什么新的内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只要引入市场机制,就可以解决任何难题呢?
9月29日,本报特派记者一行3人来到了北京,感受着《红旗渠精神》展览再次给人们带来的震撼——
北京孩子们的惊讶
9月30日,北京小雨时歇时霏。
站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台阶上西望天安门广场,红旗漫卷,人流如织,车流似河。
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国家博物馆,参观《红旗渠精神》展览。北京东交民巷小学六(5)班的王姗姗告诉记者,她只是听爸爸说过红旗渠,而其他几个同学则压根儿不清楚红旗渠是怎么回事儿。
孩子们有很多疑问:“为什么那时的人要吃野菜呢?”“怎么他们挖石头用的都是这么原始的工具呀?”解说员告诉他们,那个年代的林州没有水喝,缺少饭吃,开山掘隧的工具都是林州人民自己打造的。
孩子们惊讶极了,站在当年参与修建红旗渠的特级劳模任羊成周围问这问那。
任羊成告诉孩子们:“过去在我们那儿,你渴了,讨口水喝,是没人愿意给你的;如果饿了,讨口饭吃,倒很容易,尽管那时家里很穷。
林县任村镇桑耳庄村有300多户人家,吃水只能到3.5公里外的黄崖泉去挑。民国五年,大旱,黄崖泉只有香火头那么粗细。大年三十,桑林茂老汉起个五更翻山越岭来到黄崖泉,直到天黑才排队接到了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摸黑出村迎接老汉,但天黑路陡,接过担子没几步就被绊倒,水洒了个干净。她又羞又愧,到家就悬梁自尽了。
这还不是最悲惨的故事。更悲惨的刻在石头上:光绪四年,庄产田地,并无买主。柿叶甘土,俱为饭餐。幼女出卖,一两串钱。人吃人肉,遍地不安。皇上放赈,人死万千。荒年如此,刻石流传。“听老人说,那时人饿死后躺在路上,就有人拿着刀子在死人身上割肉吃。 任羊成对记者说。
40年难忘红旗渠
水,扼住了林州人的咽喉。
千百年来,林州人民进行过一次次的抗争,但都没有挣脱旱魔的诅咒。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州人民才创造了人间奇迹,修建了红旗渠。
修建红旗渠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解决人民的吃水问题。不忍心看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了身,还在受着缺水的煎熬,才带领人民引漳河水进入林县的。”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说,“只有一心为人民,才能万众一条心。
1960年2月11日,正月十五,初升的太阳照耀在林县的山间小路上,3.7万干部群众自带干粮、工具,卷起被褥,推着小车,高举红旗开向了工地。
昨天,当年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英雄劳模任羊成、郭秋英、李改云、张买江等来到北京,站在国家博物馆《红旗渠精神》展厅向记者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任羊成指着展厅内一个于万丈悬崖间“荡秋千”的模型对记者说:“那吊在半空中的人,就是我!”
只看模型与照片,那是世间少见的“潇洒”。但一根绳子长期在腰间系着荡来荡去的,腰上自然血肉淋漓,直至今天,他的腰间还是一层厚厚的茧子。一天,很多碎石头从上面不停地掉下来,他躲避不及,有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正好砸在嘴上,顿时,三颗牙齿就横在嘴里,他吐掉牙齿,又坚持“扫石”6个小时,才从悬崖上下来。
解说员在旁边补充说:“任老当时是排险队长,他把点炮后被震动的还残留在峭壁上的石头捣下来,以解除施工人员在下面施工时的危险。当时工地上就盛传着‘排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此时,一首熟悉的旋律在大厅响起来:“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激越的歌声唤起了劳模的回忆,他们和现场参观的群众一起唱起了《定叫河山换新装》。
75岁的任羊成一口假牙,穿着中山装、圆口布鞋,消瘦健朗,看上去并不比44年前的他显得苍老。
44年前他才31岁,穿着大棉袄,身背绳索,咧嘴大笑,尽管很开心,但满嘴只看到三颗牙,倒很像个老头。
现在,任老是越活越年轻了。任老说:“当年修建红旗渠,靠的是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我宣传红旗渠,就是为了让年轻人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把我们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
精神的传承
北京图书馆、北京国际饭店、五洲大酒店……车行北京,随处都能看到林州在北京建设的一幢幢大厦高楼。
“北京一位副市长曾说,他手中有8支建筑劲旅,其中林县(后改名林州市)的一支建筑队是最强的。”林州市委书记来亮对记者说,“亚运会的会场很多是林州人建造的,现在林州人又活跃在奥运会的赛场建设上。”
北京如此,天津也是这样。“‘我在天津开车,每一分钟,都会看到林县的一处工程。’这是李瑞环同志曾经说过的话。”来亮说。
在修建红旗渠渠首拦河坝工程时,任村公社群众经过一个月的苦战,95米宽的坝体只剩下了10多米龙口不能合龙。此时,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群众挺身扑入冰雪未消的激流中排起三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拦住河水,在他们身后筑起了拦河大坝。
为建设红旗渠,林县人民献出了81位英雄儿女,而建设红旗渠时,国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每人只有6两粮食,渠道两边的野菜、树叶都给吃光了……如果把修建红旗渠的石方筑成2米高、3米宽的一堵墙,它能沿京广线排到北京,再从北京沿京哈线直至哈尔滨。
先后参加红旗渠建设的有30万人,造就了4万能工巧匠。上世纪80年代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林县10万建筑大军走出太行,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2003年,林州建筑业收入占金融存款比例的65%,达63亿元,建筑业则占农民收入的60%。“现在,林州每年建筑劳务的纯收入就有10多亿元,很多人甚至把孩子送到美国、英国读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州人民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创造着新的辉煌,他们把重新安排自己生活的舞台延伸到了全国,乃至世界。
正如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所言:红旗渠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而且是一笔精神财富;这笔财富,不仅过去需要,现在和将来更需要;这笔财富,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也是我们全国人民的。
“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一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的,而杨贵带领人民修建红旗渠,为的是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执政为民’,这样人民才头可断,血可流,跟着共产党把漳河水引了过来。”来亮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