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女生队合影(局部)
位于武昌解放南路的武昌实验小学,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聂荣臻元帅之女聂力中将、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中将及来自台湾、大陆、香港、澳门及海外的100多位黄埔同学、黄埔后代亲属。一进校园,聂力中将和徐小岩中将就拉起小讲解员、该校4年级女生田橄萌的小手亲热地说:“孩子,我们的父辈和你是校友!”
1926年秋,北伐军攻克武汉,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政治科、工兵科、炮兵科迁汉,在此建立了由共产党人恽代英等主导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人称“第二黄埔”。这里不仅走出了罗瑞卿、许光达、程子华等一批叱咤风云的开国元勋,还破天荒招收女兵,首开中国现代军队女兵建制先河。前后招收的213名女兵,成为那个时代最惹人注目的群体。聂荣臻元帅的妻子张瑞华、徐向前元帅的妻子黄杰,都曾在此就读。武汉黄埔女生大队的创举和影响传到苏联,还受到斯大林的赞赏。
聂荣臻元帅的夫人张瑞华曾就读于当时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也就是如今的武昌实验小学。当看到校史馆里母亲的照片,他们的女儿聂力(右三)激动不已 记者陈卓 摄
如今,这里已被学校辟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纪念馆”,数月前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昨日上午,嘉宾们在此参观军校旧址,寻访先辈足迹,捐赠图书,与学生们共作书画。年逾八旬的聂力中将走到母亲一幅晚年照片前,感慨万千:“妈妈总是那么漂亮!”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当年全体女兵的合影照片,徐小岩将军一眼就认出,这张照片也是母亲生前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一直挂在家里。
同他们一起缅怀父辈的还有董必武之女董良翚、郭沫若之女郭平英和臧克家之女郑苏伊。董必武曾受特邀在该校讲课,郭沫若在此担任教官,臧克家也曾是军校的学生。
在“武汉黄埔”缅怀父辈荣光 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唐姗姗
在“武汉黄埔”缅怀父辈荣光 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唐姗姗
在这座静静的小学校园、当年声名赫赫的“武汉黄埔”,聂荣臻元帅之女聂力中将、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中将等怀想父辈的成长经历。记者也跟随他们,追溯中国现代第一代女兵的成长。
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中将:
母亲难忘考卷上“孺子可教”批注
“母亲出生于湖北江陵大户人家,为了逃婚,跑到武昌念书,听闻军校召考女兵的消息,她就报了名。”徐将军回忆说,母亲黄杰生前谈得最多是她在武汉考军校的故事。当时的笔试题目政治性很强,有一道题是《论革命与进化的区别》,母亲当时没读几年书,有革命思想,但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只写了一二百字,大意是“革命是人为的,社会进化是自然的”。
因为几何和代数都没学过,黄杰只做了两道题。看到很多女考生都比自己文化高,她对自己没抱希望。出乎意料的是,16岁的她被录取了。入校后,她看到考官在自己的试卷上批了4个字:孺子可教。
徐将军告诉记者,当年父亲徐向前也在军校任少校教官,并在此加入共产党,但真正和母亲相识相知却是在离开军校多年以后。
聂荣臻元帅之女聂力中将:
妈妈总是那么漂亮
“年轻漂亮。”1935年,斯诺曾在他的《西行漫记》中这样描述聂荣臻的妻子张瑞华——她也是第一批女兵中的佼佼者。
出身河南农家的张瑞华,曾就读于信阳第二女子师范。黄埔军校在汉招收女兵的消息传到河南后,她在党组织的推荐下来汉,并在武昌中和里“省军委”入党,随后投考军校被录取,成为军校女生队的一名班长。
火热的军校生活磨练了女兵们的意志。她们穿灰布军装,打绑腿,剪辫子,和男兵一样摸爬滚打。女兵们抗议戴“W”臂章的故事,则在黄埔女兵后代中传为美谈。据说刚开学时,校方给每个女兵一只打上英文字母“W”(“WOMAN”的意思,指女性)的红布臂章。女生来例假时,只要戴上这只臂章就可以不出操。女兵们认为这根本就不叫男女平等,纷纷要求拆掉这个字母。后来,校方终于拆掉了这个区别符号。
一张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照片:
200多名女兵唯一一次集体亮相
著名诗人臧克家也曾是武汉军校的学生。他的女儿郑苏伊说,武汉是父亲心目中的圣地,在军校就读期间,父亲所在的男兵队和女兵队经常隔着墙壁进行拉歌比赛。
“我父亲也曾在武汉军校担任教官”,郭沫若之女郭平英说,父亲的课讲得可好了,大家都喜欢听。
军校旧址纪念馆里陈列着一张当年全体女兵的合影照片,200多位女兵英姿飒爽。湖北省政协委员卢纲的祖父卢立群曾在军校担任政治教官。他介绍,武汉黄埔女生大队的创举和影响传到苏联,受到斯大林的赞赏,他通过苏联驻汉口大使转告黄埔军校,要女生大队拍一张集体照片送给他,以作纪念。于是,1927年3月5日,校方请武昌显真楼摄影师在校内东首,为女生大队拍下了这张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照片,这也成为军校女生队辉煌时期唯一一次集体亮相。
民国史专家袁继成:
可能是世界上
最早的军校女兵
中南财大教授、民国史专家袁继成先生正在编撰出版《武汉黄埔女兵》一书。他认为,黄埔武汉分校在短短半年时间创办的中国第一支女兵,也可能是世界最早正规军事院校学习和训练的女兵队伍。
据袁继成教授考证,通过武汉分校招考报到的女兵共有183名,又从南湖学兵团转来30名女兵,总计213人。后来又陆续补充一些女兵。从地域上看,这些女兵来自全国各地,还有来自朝鲜的,但“两湖和四川人居多”,这是因为北伐出师仅半年,革命的影响刚刚从珠江流域席卷到两湖,而北方和南方的广大地区还在北洋军阀统治下。
按照当时的招生规定,考生须在18岁以上、20岁以下,但女兵队的实际年龄却突破了这个界限,小的十六七岁,大的近30岁,但大多数为20岁左右的年轻女子。中国第一位红军女司令、女师长胡筠投考时就为人之母了,为了革命,她决然选择暂时抛开家庭和亲人。后来从事地下党工作和领导山西临汾抗日救亡运动的王亦侠则是抱着孩子去投考,录取后她拒绝了天主教堂对其孩子的收养,而把孩子寄养在一个洋车夫家中。女兵中有逃婚和抗婚经历的队员特别多。
女兵们的文化程度多数为中等学校以上或同等学历,也不乏大学生,这在当时是一支文化素质颇高的女兵队伍。其中,有1/3以上的女兵来自各省师范院校。
袁教授说,这也是一支能征善战的女兵。女兵队在受训不到3个月后,参加了西征叛军夏斗寅、杨森的战役。一个多月的枪林弹雨中,女兵们与男兵并肩作战,击溃叛军,荣立战功,获得了写有“开历史新纪元”6个大字的锦旗。随后,武汉革命形势骤变,军校被迫提前毕业,这批女兵像革命的种籽一样撒向四面八方。
在那张珍贵的女兵合影中,不仅有张瑞华和黄杰两位元帅夫人的身影,大名鼎鼎的“黄埔四女杰”胡筠、赵一曼、游曦和胡兰畦也在其中。照片中还有后来在北伐和抗战时蜚声中外的女兵作家谢冰莹及王亦侠、危拱之、陶桓馥、曾宪植等一大批在近现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巾帼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