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秋白与鲁迅

 

  1933年3月,初春的山阴路上行人稀少,透着阵阵寒意,一对年轻的夫妇手提着简单的行理,找到了东照里12号。男的英俊潇洒叫瞿秋白,女的端庄美丽叫杨之华。

  这里是鲁迅委托内山完造夫人在山阴路上,为秋白夫妇租到的一个亭子间。一番简单的收拾后,秋白小心翼翼地取出鲁迅写给他的对联挂在墙上,对联上写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第二天下午,鲁迅就从拉摩斯公寓来看望他们,秋白夫妇热情地把鲁迅迎进屋里。鲁迅将手里捧着一盆堇花递给秋白:“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但这乔迁之喜嘛,还是要祝贺的,这是一份心意。”

  秋白满心欢喜地接过堇花招呼道:“这花真是给屋子里增添了不少生气呀。大先生,您请坐。”

  东照里12号的房客大多是日本商人或浪人,房东是个性格泼辣的中年寡妇,特别爱管闲事,这些人经常到秋白家串门,还特别不守规矩。

  一天,杨之华不安地对秋白说:“这房东太太常常来问这问那的,还喜欢随便乱翻东西,这样既妨碍你的工作,又影响安全。怎么办呢?”

  秋白在房间里踱步思索着,他猛吸了一口烟胸有成竹地说:“有办法了,我装病。”

  “装病?对,对,对。装病。”聪明的之华看着秋白,马上就领悟了他的意思。

  第二天,瞿秋白躺在床上看书,杨之华在房门口的炉子上熬药,浓郁的中药味在整幢房子里弥漫,房东大嫂捂着鼻子大声嚷嚷:“哟,这是谁家在熬中药呢?难闻死了。”

  “哎哟,是房东大嫂呵,我家先生的老毛病又犯了。咳,真是不好意思。”这一招还真灵,房东和房客们果然不再来打搅了。

  瞿秋白搬入东照里一个月后,鲁迅也迁居到大陆新村9号,两家相隔一条马路,彼此的往来就更为密切了。鲁迅几乎每天来和瞿秋白谈论政治、时事、文艺各方面的事情,乐而忘返。秋白一见鲁迅就立即改变了不爱说话的性格,两个人边说边笑,驱走了像牢笼似的小亭子间里不自由的闷人气氛。有时附近面包店刚烤好热烘烘的面包,鲁迅往往会趁热送去,看到他们平安无事,鲁迅这一夜也就睡得更香甜安稳了。

  在东照里居住的这段时期内,瞿秋白用“鲁迅”的笔名为《申报》写了许多杂文,为了便于保存,鲁迅把这些杂文编人了自己的集子里。

  鲁迅先生是文化革命战线的主将,时常有敌人攻击他,有朋友误解他。因此,瞿秋白就把正确地评价鲁迅,看成是文化革命战线上的一个重大任务。他是被鲁迅引为知己的亲密同志和朋友,他了解鲁迅、理解鲁迅。于是,他白天专心研究鲁迅的著作,到夜深人静时,他就伏在一张小方桌上写作,一连四个不眠之夜,终于写完了一万七千多字的长篇《鲁迅杂感集·序言》。他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态度评析了鲁迅及他的作品。从而树立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思想史上的地位,明确了鲁迅所代表的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瞿秋白是对鲁迅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科学评价的第一人,也是对鲁迅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点,给予科学评价的第一人。

  瞿秋白鲁迅之间的革命友谊,在文学史和中共党史上早已传为美谈。他们的文学观点和立场是基本一致的,但他们讨论原则问题时则实事求是,常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瞿秋白不客气地指出鲁迅在创作或翻译上用字用句不恰当的地方,鲁迅很喜欢这种开门见山的态度。

  偶尔,鲁迅还会和这对恩爱夫妇开开玩笑。一天下午,瞿秋白在伏案写作。忽然,楼梯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声音越来越大,紧接着便是砰砰的敲门声。瞿秋白急忙收起桌上的书籍和文稿,杨之华等他收拾妥贴,然后故作镇静地去开门。打开房门之华愣住了:“原来是大先生。”

  鲁迅站在房门口笑呵呵地对杨之华说:“你不是听惯了我的脚步声吗?这次你听出来没有?”

  杨之华赶紧将鲁迅迎屋里说:“大先生的脚步这次走得特别有力,我们还以为是警察来了呢!”

  “我是故意走得重些,想让你猜不出来的。”说完哈哈大笑起来,瞿秋白和杨之华也笑了起来,欢乐的笑声在亭子间里久久回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秋白与鲁迅  鲁迅  鲁迅词条  秋白与鲁迅词条  
故事

 抗战时期八路军编制大全1

   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人民军队实行领导的最高组织机构。1937年8月洛川会议决定正式成立。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周恩...(展开)

故事

 娄山关的血信

   1935年,红三军团长征来到娄山关。蒋介石集中了几个师的兵力,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娄山关下。双方血战最激烈的时候,彭军团长和其他首长来到前线指挥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