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梧的身材,干脆的语言。记者眼前的朱豫刚,骨子里散发着军人特有的气质。今年已50多岁的朱豫刚,工作生活在长沙。
“16岁那年,我就进了部队,实现了人生的梦想。”谈起自己的军旅生涯,朱豫刚一脸自豪。1979年,他与来自四面八方年龄相仿的一群青年,满怀一腔热血,奔赴南方边陲前线。作为一名侦察兵,朱豫刚曾经孤身深入敌后侦察敌情,排过雷,也埋过雷。在并肩战斗中,朱豫刚和王幼连、周幸福、小高成为最亲密的战友。
1981年某次战斗的前一夜,四个年轻人相互约定:“如果我们之中有人活着,有人死了,活着的人要为死去的人照顾家人一辈子,为死去的人扫墓!”
在那场战争中,朱豫刚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凌晨踩上地雷后竟全身而退,遭遇敌军狙击手射杀幸免于难,敌方炮弹落在他身边却是哑弹,被重炮震得流血仍躲过一劫。而与之一起战斗的王幼连、周幸福等三名亲密战友却壮烈牺牲。“战友小高,就在我的跟前被重型火炮击中。事后我们只找到部分被炮弹炸碎的战友遗体和遗物,也分不清谁是谁的了。”战争的惨烈,让朱豫刚刻骨铭心,三位战友从此长眠边陲。
朱豫刚身负重伤,一只耳朵失聪,右肩、右腿、右腰负伤,经过医治后,他成为唯一肩负承诺活着回家的人。
战争的硝烟尽管散去,朱豫刚与战友结下的生死情谊却一直延续至今。30多年来,朱豫刚风雨无阻往返于长沙和南疆边陲,每年清明节,雷打不动准时前来给战友扫墓,他的“千里扫墓”在当地和长沙传为佳话,他把“照顾为国捐躯的战友家人”一直铭记于心,在身体力行中兑现生死承诺。
替兄弟“回家”,与“母亲”团圆……30多年来,朱豫刚精心照顾着三位战友的家人。“朱哥,我得了脑瘤,一家人快撑不下去了!”2007年,烈士王幼连弟弟在长沙的医院确诊病情后,打电话给朱豫刚。朱豫刚获悉这一情况后随即赶到医院,问清详细情况后,把王幼连弟弟转到了163医院进行全面治疗。“他是我战友的弟弟,请医生一定要想方设法把他治好,尽力不让他留下后遗症。医药费无论如何我也会想办法凑齐!”在医院,朱豫刚言辞恳切。手术从上午9时持续到下午5时,朱豫刚一直在手术室外等候。手术很顺利,王幼连的弟弟身体不久康复,又能工作了。
烈士周幸福的哥哥去世了,他将其儿子一直带在身边,与自己一起打拼创业。“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战友王幼连的母亲都会等我这个‘儿子’回去,如今老人家已是89岁高龄了。”朱豫刚说,“牺牲的战友们,你们的亲人就是我的亲人,我会用行动兑现生死承诺,帮助和照顾你们的家人,只要我有这个能力,只要我生命还在。”
资助过多少钱,帮助过多少老兵,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这些不重要,也记不清了。在朱豫刚心里,做过什么,无需渲染,那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一句承诺,牢记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