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时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先后参加了西北战役、川陕战役、
大西南剿匪战役和抗美援朝等战争
他,1986年离休不离岗
不拿工资为民服务,捐款捐物40多万元
他,今年已是89岁高龄,有着71年党龄
他就是崔连喜
89岁的崔连喜说,自己这辈子最大、最重要的抉择,早在73年前就全做过了。往后余生,无论是穿行硝烟弥漫的战场,一次次和死亡擦肩而过,还是奔波在和平建设时期的社区,带着伤病继续为人民服务,都只是坚持自己73年前的抉择而已。
崔连喜讲述了自己人生中三次重要的抉择。
崔连喜是山西闻喜县人,父母都是农民,家里很穷。他10岁出头时,父母双双去世,作为长子的崔连喜,带着弟弟和妹妹相依为命。可仅凭他一人之力,实在难以维持三人的生计。
1946年,解放军太岳军区56团途经闻喜县,16岁的崔连喜果断报名参军,成为56团3营9连一名战士。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抉择。为什么这么做?崔连喜说得很直白:“我当时不知道共产党,只知道毛委员、朱总司令,知道八路军,知道这支军队是救穷苦人的。我就参了军。”
参军第二天,崔连喜连军装都没换上,发在手里的一杆步枪还没摸热,就参与了战斗。战斗地点距离崔连喜的家乡闻喜县只有十几里路。
回忆起那场战斗,崔连喜说:“战斗来得太突然,耳边是枪声、爆炸声,空气里都是硝烟的味道,我拿着枪,手在不停地抖。这个时候,班长对我大吼:‘你不要怕!对着敌人的方向打就可以了!"我这才稳住,对着敌人射击,但脑子里还是有点懵。”
那场战斗,崔连喜所在连队激战两天两夜,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最后,一百七八十人的连队打得只剩二三十人,被冲散。崔连喜幸存下来,但也和部队失去联系。
当时是6月,战场上堆叠着密密麻麻的尸体,很快就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一幕深深震撼了崔连喜,他也为自己没有成为其中的一员感到庆幸。可是,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当时的崔连喜还没有换上军装,又和战友们失去了联系。他大可以把枪一丢,回到闻喜县继续当一个默默无闻的老百姓,卖力气讨生活,远离这血腥残酷的战场。
但他却冒着风险,把枪藏在身上,在没有任何补给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东躲西藏,寻找部队。他说:“我必须找到部队,也只能去找部队。父母去世,弟弟妹妹都被送走了,我没有家了。我参了军,部队就是我的家。我要回去。”
借着身上百姓衣物的掩护,崔连喜最终找到了部队。为此,他还受到部队首长的表扬。他清晰地记得,当时首长拿他向其他战士举例:“你们看!这个新兵蛋子被打散了,都能自己摸回来找到我们!”
崔连喜回到部队后,随56团往绛县转移。崔连喜至今还记得转移路上的一条河,因为蜿蜒曲折流在大山里,转移的部队一天之内渡河18次。那时的崔连喜才16岁,因长期营养不良显得瘦弱无比,背上的背包因渡河浸了水,更加沉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身旁的老战士帮他拿着枪,他才勉强跟上队伍。
抵达绛县时,已是夜晚。战士们刚刚行军一整天,没有吃任何东西,身上的衣服、背包都是湿淋淋的。崔连喜惊讶地发现,所有战士都安静、整齐地在路边列队。没有人喧哗,更没有人去打扰当地的老百姓,大家就这样饿着肚子,穿着湿衣服,睡在大街上。
说到这里,崔连喜突然激动起来,他语速变快,声音也大起来:“第二天早上,群众发现我们后,都自发地给我们熬姜汤、送稀饭,帮着救治伤员,含泪争着把我们往自家屋里拉!我和战友们吃饱喝足有力气了,也争着为老百姓扫地抹屋挑水。然后,我马上就去给连长报告。”
回忆起当年自己向连长报告的那个情形,崔连喜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天,那一刻——他举起右手,敬着军礼,目视前方,大声地说:“报告连长,我想入党!”
当时,连长给他的答复是:“要入党,必须经过考验。”随后,连长安排这个新兵当了自己的通讯员。随后,崔连喜用英勇的表现获得了认可。
1948年7月1日,在战场上无数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崔连喜,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说:“那是我这辈子选择得最好的一次,跟党走,不回头!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1963年,崔连喜转安徽肥西武装部工作,离开了战斗部队。这位征战17年的战士,早已不是那个在战场上端着枪发抖的少年。他积极投入到地方的生产建设战线中去。由于工作过度劳累,崔连喜在一次跑完十几个乡镇调查地方情况后,突然吐血、便血,诊断为胃癌,并做了胃部部分切除手术。
所幸后来发现是误诊,但崔连喜的身体在手术后就不太好了,只能换个岗位工作。就这样,1970年,40岁的崔连喜和妻子刘兴明带着5个儿子,来重庆扎了根。崔连喜说:“我爱人是巴南人,如果不是我生了那场病,可能还不会来重庆。我整个一生有一大半在重庆,我和重庆有缘。”
1986年,崔连喜退休,被安置在巴县军休中心。当时,崔连喜所在社区成立鱼新街居委会,他受邀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
来自巴南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陪同崔连喜参加报告会的高光普说,当时有很多人都劝崔老:“你都退休了,胃又切了一半,何必自找麻烦。”结果崔老不仅担任居委会主任、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还一分钱工资不要。
虽然高光普提起的是往事,但崔连喜还是严肃地说:“是党和部队培养了我,无论何时何地,革命军人就是要离休不离岗、退伍不褪色,永远为党工作。”
鱼新街社区成立之初,人员复杂,矛盾众多。崔连喜说:“当时我们没有办公场地,没有经费,也没有设备,是‘三无"居委会。”
高光普介绍,崔老还带领居委会一班人,积极探索社区建设新路子,建成了老年“星光之家”,活动场地300多平方米,设置了健身房、阅览室、书画室,组建了老年秧歌队、合唱队,让社区成了居民们的“家”。
鱼新街社区多次被重庆市、巴南区授予“先进居委会”“安全文明小区”“文明社区”等称号。
在社区工作中,崔连喜发现有不少群众家庭很困难。于是,从1996年起,崔连喜每年给五保老人捐款2000元。从2001年开始,他每年定期将财、物交到街道组织办,以党的名义,每年给15名困难群众每人捐赠500元,一袋米,一桶油。
提起这件事,崔连喜说:“我都是挑快过年的时候,把财、物交过去,好让困难群众能够过上一个好年。悄悄地送,也照顾到困难群众的感情。后来是有同志建议我捐的时候表明身份,好给其他同志起带头作用,我这才‘暴露"了。”
高光普在旁边接话道,加上1998年洪灾、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灾情,这些年来,崔连喜累计捐款捐物40余万元。这对一个退休后还义务工作的老革命来说,太难得了。
崔连喜却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退休金。5个娃儿逢年过节和我生日,都要拿钱给我。再说我胃不好,吃得少,不吃肉。平时出门多走几步路不坐车,捐赠的钱就这样省出来了。”一边说,一边摆着满是老年斑、瘦得血管凸起的手臂。
他满怀憧憬地说:“如果每个党员都主动为群众做好事,全国9000多万党员能帮助多少困难群众?可以为国家减轻多少负担?所以我还要提高身边人的觉悟,让他们早日入党,让他们更加努力地服务群众。如今我家里有24口人,除了5个重孙未成年,19个人有14个都是党员,这一点,我很自豪!”
他的家庭也被授予“全国和谐军休家庭”“重庆市十大好邻居”等荣誉称号。
“”崔老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誓言。
离休不离岗
退伍不褪色
坚持服务社会三十余年
扶贫助困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