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精神科工作伊始,精神障碍患者就给了张桂英一个“下马威”。有一次,她看护患者就餐时,一名身材魁梧的患者突然出手,一拳重重地打在张桂英的胸口上,胸口的阵阵闷痛,无故被打的委屈,让她眼里噙满了泪水。有的患者家属看在眼里心疼地说:“这样的患者不要管了。”张桂英却带着泪花笑着说:“他是个患者啊,护理好患者是我们的职责,如果都不管,他的病情会更严重。”在以后的日子里她更加关爱这位患者。患者出院时,特地来到张桂英的面前愧疚地说:“张护士,你打我一顿吧,这样我心里会舒服些。”
护理工作难做,护理精神障碍患者就更难。她和许多护士一样,遭受精神障碍患者辱骂、撕扯、突然的人身攻击是家常便饭。其实,她曾想过放弃,但站在患者的角度想,这些患者就是没有意识的,还有幻听、幻视的症状,只是认为其他人对自己有威胁才会攻击。而且,有的患者在医院一住就是一辈子,没有家人的关爱和照顾。经过精神卫生工作者的治疗和护理,患者蓬头垢面地住进来,整洁利落地走出去,每当这样的时刻,张桂英就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张桂英说:“护理精神障碍患者,首先要爱他们。”作为精神科护士必须像前沿阵地的战士一样,准确及时地预见可能发生的事情并积极应对。2007年,张桂英所在科室里收治了一名来自吉林市的15岁的精神障碍患者。由于张桂英慈母般的呵护,小患者对她产生了依恋的情结。春节将至,正是患者情绪容易激动的时期,其他护士给小患者吃药,小患者不配合,无端发脾气,却把张桂英当自己的亲妈,对她百依百顺。为了小患者的情感需要,张桂英毅然放弃了回老家和父母团聚的机会,在医院悉心陪护着小患者度过整个春节长假。时至今日,每个母亲节张桂英都会收到小患者发来的短信,对她的称呼是——“干妈”。
张桂英曾经护理过一位重症躁狂合并酒精依赖的患者,每餐都需要他人喂食,但他不肯吃饭,只是一个劲儿地胡言乱语。主管护士不得不向张桂英求助。张桂英来到患者身边,就像哄小孩子一样哄他、劝他:“好好吃饭才能回家。”患者胡乱说:“老姨,你也吃一口。”张桂英看患者把她当老姨,就顺势说:“老姨喂你吃饭,你要多吃点。”从此,在这位患者心目中她就是老姨,她也以老姨的身份和情感去鼓励他、照顾他。这位患者康复出院时,轻轻地趴在张桂英耳边说:“老姨再见,我会记着你的。”
2013年,一名高度紧张恐惧的患者住进了精神科。患者惧怕任何人,且躁动不安。张桂英冒着被患者袭击的危险,微笑着走过去。面对她的笑脸,患者消除了敌意,奔过来紧紧拉着她的手,跪在地上大声哭起来:“妈,救我!”面对患者渴求帮助的哭喊,张桂英的眼睛湿润了。她深深地感到了责任的沉重。患者太脏了,蓬头垢面,满身异味。她把患者扶进病房,为他洗脸、洗脚、理发。患者顺从了、安稳了,可是她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她下决心要用爱心驱除患者心里的阴霾,还给患者一个晴朗的、温暖的世界。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疾病类型发生了变化,除了重症精神障碍,亚健康人群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这让张桂英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模式有了新的思考。她组织护理团队积极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修订完善精神科护理流程,实现了精神科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张桂英倡导举办了精神科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及学员培训班,惠及近万个精神病患者和家庭。在她的倡导下,2012年9月,原吉林省卫生厅在吉林省脑科医院建立了吉林省精神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成为全国首个省级精神科护士培训基地。作为培训班的主讲教师,张桂英身体力行培训带教,让更多“80后”“ 90后”的精神科护士更加专业。
为了精神病人的康复,她不惧危险、不动声色;为了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她不改初衷、不忘承诺。她懂得换位思考,坚持用爱心驱除患者内心的病魔,她的付出和无私奉献是南丁格尔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