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工作成为选调生已两年有余,记得刚到基层我经历了三个方面的角色转变:从身份上“白面书生”到“基层干部”的转变,从学习上“轻车熟路”到基层工作“一窍不通”的转变,从参与上党和国家政策的“受益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毛主席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发展。”如何在复杂的转变中适应基层工作,我想唯有以变应变。
一是“转变心态”。报道前,上级领导专门和我们开了座谈会,我对基层工作的情况有了一些思想准备,加上自己生长在农村,自认为可以很快地适应在基层工作,但刚到乡镇的时候还是大失所望。单位所在的宿舍楼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修建的,每个职工也只有一个房间作为宿舍,厕所和浴室都是农村的“土厕”,除了自己学习和同事聊天,基本没有什么其它的娱乐活动。原本宿舍里没有桌子,但组织上专门给我腾出了一个,方便我晚上可以学习和工作。工作中,副镇长带着我去村里了解村情和民情,科室的主任给我讲解镇党委、政府的基本情况和管理模式。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上,作为一名刚到基层工作的选调生,我在短短几天就感受到了组织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下定决心努力工作,扎根基层,绝不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
二是“转变语言”。记得第一次去贫困户家宣讲扶贫政策的时候,我既听不懂“巴油”“菜渣”等一系列俗语,自己对于政策的讲解也太过书面,导致对方也听不懂,双方一度十分尴尬。一旁的领导看到了这种情况,单独将我叫到一边教导我:小张,你一定要尽快学会群众平时沟通的一些话,这样你才能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意思,更要学会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用最朴实、接地气的方式解释给群众听,这样群众才能明白你的意思。两者缺一不可啊。后来在学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更是深深感悟到,作为党和国家的干部,一定要自己的语言多些“地气”,不然有时候道理虽说是那个理,不觉之间离开了地气、沾染了“官气”,效果难以如意,甚至让群众心生厌烦和逆反情绪,工作反而做得更加艰难。只有把话说得通俗易懂,道理明晰,让群众一听就懂,才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加深和群众的感情,推动工作的开展。
三是“转变能力”。刚进入工作岗位时,踌躇满志地以为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跟着前辈进村入户,开始独立着手解决一些事情时,才发现自己对基层工作知之甚少,与同事存在很大差距。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为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任务和时间规划,不放过每一个请教的机会,不错过每一次锻炼的契机,在此期间,从与群众交流到为他们实际解决问题,从文字排版到材料撰写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这远远不够,基层工作千头万绪,需得坚持问题导向,常学常新,才能变“纸上谈兵”为“学用相长”。
四是“转变思维”。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疫情当前,经济下行,基层工作形势也有所变化,要想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好当前工作,绝不能因循守旧地完成任务。必须加强学习,用新的政策理论武装头脑,结合实际,敢于“破”和“立”,敢于在工作方式上创新,从老旧思维的舒适区里跳出来,不断尝试用新的方法为群众解决问题。就像疫情期间不能开张的饭店,我们通过引导商家利用线上平台进行无接触外卖;提升特色农产品销量,辖区领导直播带货。这桩桩事情,无一不是转变思维,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实例,与时俱进地“求变”,才能获得群众掌声。
因时因势,以变应变,方能不负韶华!
重庆市云阳县沙市镇人民政府 张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