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宣布将建立新型安全伙伴关系,其中包括美、英两国将帮助澳大利亚获得核动力潜艇。该举动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作为美、英两国盟友和与澳大利亚曾签署潜艇采购协议的法国对此表示不满,并宣布召回驻美、驻澳大使。相关事态发展一方面凸显了印太区域在美国战略的优先级不断提升,同时美国同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起来。
转让核潜艇技术:罕见,亦有迹可循?
自原子技术革命以来,核武器就成为了大国威慑的基石和权力的象征。美国起初试图垄断核技术,扩大在冷战中对苏联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国会通过了以《麦克马洪法》为代表的一系列限制核技术转让和核材料出口的法案。
然而,苏联很快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美苏两极争霸的局势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团结欧洲盟友共同抵御苏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大胆提出“北约核分享计划”,不仅将美国的核武器部署到欧洲,允许欧洲盟友保管核武器两把发射钥匙中的一把,甚至鼓励欧洲盟友仿照美国的导弹技术打造所谓的“欧洲核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艾森豪威尔大力推动美国国内修正原子能法案,却遭到来自国会的强力阻挠。反对意见认为,向盟友分享核技术会导致核武器大范围扩散,核战争频繁发生,从而增大美国被卷入核战争的风险。最终,美国也仅向英国这样最亲密的“盎格鲁撒克逊”盟友提供了相关技术转让。
肯尼迪政府上台后,美国大幅收紧了核分享计划。尤其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国和苏联都认识到核大战会毁灭世界的严肃性和防止核武器进一步扩散的紧迫性。因此,双方开始共同缔造国际核不扩散体制。
经过反复的谈判,1968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开放签字,1970年生效。条约规定只有美国、苏联(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为五个合法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有核武器国家不得向其他国家转让核武器,也不以任何方式协助、鼓励或引导无核武器国家获得核武器。无核武器国家可以在遵守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保障制度的前提下和平利用核能。
各国拥有的核潜艇数量。图片来源:BBC。
然而,对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美国的做法一直存在偏离之处。
例如上世纪70年代,韩国朴正熙政府曾试图假借发展民用核能技术秘密研发核武器。为了避免朝鲜半岛因核扩散而陷入另一场战争,美国不断对韩国施压,迫使其放弃核武器计划。几乎在同一时期,中国台湾地区,蒋介石、蒋经国集团也在谋求秘密发展核武器。考虑到中美关系的大局,美国最终派人直接拆除了台湾地区相关的核技术研发设施。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南亚核竞赛爆发。美国起初对印度核扩散的行为给予了严厉的制裁。但在印度表明其核武器能够牵制中国之后,美国不仅很快解除了制裁,而且还在违背国际核不扩散原则的情况下与印度单独签署了核能合作协议。
由此看来,美国此番同英国积极向澳大利亚提供核潜艇技术并不难理解。
一方面,美国在历史上有过为了团结盟友,聚拢人心而出口转让核技术的先例。尽管像核潜艇这样的军事技术极为敏感,但或许澳大利亚同为“盎格鲁撒克逊”盟友的身份能够让美国和英国感到放心。
另一方面,美国明知此举必然会引发国际舆情的轩然大波,仍将如此重要的军事技术转让给澳大利亚,也足以反映其将战略重心转向印太地区的决心。作为南太平洋地区关键的战略锚地,澳大利亚无疑是美国推进其印太战略的前沿阵地。在阿富汗匆忙撤退之后,美国的领导力遭到盟友普遍的质疑。拜登政府不得不通过一些实质性的举措巩固联盟体系,彰显盟主地位。而澳大利亚获得核潜艇技术之后,必然会配合美国在印太战略下的诸番主张,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
法国召回大使:意外,也在情理之中?
当地时间周五,法国宣布召回其驻美国和澳大利亚大使,以抗议美英澳三国签订的新国防协议。法国驻美领馆原定于周五举行的纪念“海角战役240周年”(the Battle of the Capes)活动也相应取消。根据法国外交部长让-伊夫·勒德里安(Jean-Yves Le Drian)接受法国第二电视台的说法,召回大使“表明了法国政府与华盛顿、堪培拉之间的危机”。
作为美国悠久的盟国,这也是法国首次召回大使,高调抗议美国和英国联手抢走了法国与澳大利亚已经磋商多年的潜艇订单。这一罕见而又戏剧性的举动反映出法国至少三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对美国处理盟国关系的不满。法国认为,美英澳的“背后一刀”严重伤害盟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同时也将加深盟友间尚未修复的裂痕。尤其在核问题方面,法国自冷战初期就坚持拥有独立核力量而不是接受美国的保护,也没有将国家安全或者欧洲安全完全寄托在美国的相关保护之上。与此同时,法国希望夯实并且扩大自身在欧洲事务的影响力,而不是让欧洲事务事事遵从美国的耳提面命。当肯尼迪政府提出“多边核力量计划”,打造多国潜艇部队后,法国批判了该计划实际是美国为了控制法国核力量的一套说辞而已,并最终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尽管此次美、英、澳三国并非要复制“多边核力量计划”,但在未与法国充分协商的情况下抢夺核潜艇订单,很可能勾起了法国那段不愉快的回忆。截至目前,美澳两国对法国召回大使一事表示遗憾。
其次是对被印太事务边缘化的担忧。印太地区无疑是今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中心。法国作为谋求全球影响力的大国,也要想方设法参与印太地区的事务。然而,此次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打造“盎格鲁撒克逊”的小圈子,私相授受敏感的军事核技术,把法国排除在外,加上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另一抓手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也没有法国的身影。长此以往,法国感觉到自身在西方联盟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或将不断下降。
最后,是为了满足法国国内大选的需要。法国固然有诸多不满和担忧,但之所以如此高调和几乎史无前例的撤回大使,与法国明年将要迎来总统选举的时间节点密切相关。马克龙政府希望通过对外展现出强硬姿态,重振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地位,对内则进一步吸引民族主义选民的支持。这与当年戴高乐将军的做法如出一辙。
核潜艇协议:看似三方热乎,实则多方棘手
法国高调抗议之后,美英澳核潜艇计划是否会遭遇波折还有待观察。不排除美国或许会邀请法国共同参与建造计划。但无论美国及其盟友如何协商,一旦核潜艇开工建造并最终部署,中国方将视其为对周边安全乃至于国际和平稳定极为不利的影响。
其一,危及战略平衡,恐使冲突升级。美国和英国此次帮助澳大利亚建造的是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一旦部署到南海后,其主要任务应该是作为美国及其盟友组建的天空、水面和水下反潜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其专门针对中国的战略核潜艇的意图十分明显。有分析认为,这显然会对中国的核报复能力造成威胁,损害中国的战略威慑力,进而破坏业已形成的战略平衡的局面。
其二,加剧地区安全困境,导致军备竞赛。拜登政府上台后积极推动其价值观外交,即所谓的民主联盟建设,组建被中国方面认为的小圈子,打造“印太版北约”,构筑对华包围圈。此次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边合作机制下有关核潜艇技术的合作,被舆论视为可能会产生某种让中国方面警惕的示范效应。美、日、印、澳四国机制也可能效仿采取相关军事安全领域的合作。日本也可能在美日同盟或美日澳三边合作机制下谋求获取核潜艇技术。中国将不得不做出有针对性的反制举措,而其他自认为受到安全威胁的周边国家也将不可避免的提升相应军备水平,如此一来,地区安全的困境加剧也会使得地区的紧张局势升温。
其三,搅动国际安全进程,动摇相关机制根基。尽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没有明文禁止这一类技术转让行为,但美国和英国作为核武器国家公然帮助无核武器国家澳大利亚获得军事核潜艇技术,显然有悖于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各项宗旨和义务。其中涉及敏感核材料的安全保障问题以及澳大利亚是否会借此进一步核扩散的问题都将持续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担忧。此外,美、英、澳在小圈子里私相授受军事核技术的做法让国际社会对国际核不扩散体制的权威性充满疑虑,或进一步增加解决朝核问题、伊核问题的难度,激发其他无核国家染指军事核技术的冲动,从而对国际安全与稳定造成持续性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