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会是一种具有战略性的特殊商品。新的粮食安全观认为,中国应该保持相当于一年需求量20%的实际粮食储备作为调节手段,社会年需求量的90%来自当年国内粮食生产供给,其余10%依靠国际市场调剂余缺。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必将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生市场动力。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适时增加新的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建立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形成中心,提高中国在国际粮食市场中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掌握国际粮食市场的主动权,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对于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粮食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我国亟需不断完善和培育国内的粮食期货市场,逐步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更好地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国内粮食期货市场已经探索出有效的“三农”服务路径,期货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目前已形成了包括玉米、大豆、豆油、豆粕、棕榈油等品种在内的农产品品种体系。从品种创新、合约和规则制度完善、产业服务等方面来看,粮食期货市场发展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更好的服务于“三农”。在品种创新方面,农产品品种体系不断完善,服务产业的覆盖面不断拓展。目前,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在积极推动鸡蛋等期货上市交易。此外,大连商品交易所还在研究设计生猪、肉鸡等畜禽产品,并积极研究推出农产品期权和指数等工具,拓展和深化期货市场对农业产业的服务。在合约规则制度完善方面,已上市农产品品种的维护工作不断做深做细,对农业产业和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毕竟起步较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尚且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各界对于粮食期货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期货经营机构、专业的从业人员尚未充分发挥教育大众的作用,普及教育程度不深,行业协会、商品交易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作用也没充分发挥,在农产品相关经营各方中,深入进行农产品期货规避农业风险的套期保值知识讲座宣传不够,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介入期货市场的相关保值、交割、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
其次,农产品经营机构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操作方面存在制度障碍。在农产品发达的美国市场,银行在给涉农企业贷款时,必须附加有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要求,否则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相反,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限制在其进行贷款的企业进行期货套期保值操作,银行和期货公司之间没有达成协议,对市场的大规模扩张造成障碍。
第三,粮食期货品种少、规模小。总体上看,我国期货市场规模与一个粮食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相对于国际上80多个期货交易品种,我国进入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明显过少,有些期货品种基本上没有形成交易规模。粮食期货交易品种的多少,不仅决定了粮食期货市场的活跃程度,还决定了粮食期货市场的作用大小。如果期货市场中期货交易品种较少,规模过小,则不易发现粮食期货产品的真实价格,也就很难使套期保值者顺利实现风险转移;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期货市场上增加一个交易品种,也就相当于为期货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多一种选择机会,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规避风险的机会。
最后,粮食期货市场监管制度仍存在不足。作为一个粮食大国,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发达的粮食期货市场,粮食价格必然会受国外市场控制,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这不利于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体系,但仍不是一个统一有序的全国性大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联系不紧密,市场价格对价格的预期作用不明显;期货市场上中小投机者比重较大,粮食期货市场投机特征显著,粮食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需求状况背离程度较大。现货市场的局限性制约了期货市场发展。
粮食期货市场是发现农产品价格与规避农业市场风险的重要场所,它是现货市场的高级形式,具有更严密的组织和交易管理制度,具有发现价格和转移风险的功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为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服务,从而确保粮食安全。
然而由于中国期货市场整体起步较晚,粮食期货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国内众多粮食企业和贸易商并没能实际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套期保值以减少价格风险,更不用说对期货不甚了解的广大中国农民。因此,大量培育机构和个人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对于扩大市场影响、发现价格等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1.培育现代农民,培养期货专业人才,规范专业机构行为
加强农民在金融知识方面的教育。当务之急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的教育,更要加强对农民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的金融知识的教育,以形成有组织的生产销售及管理。引导农民走出过去精通生产不懂市场的状况,要将分散的农民通过市场组织联合起来适应市场新形势,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培育现代农民;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特别是推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播,引导农民利用市场信息种地卖粮;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或推动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并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转移现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的稳定。
为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降低风险及损失,各粮食生产、经营者,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加快期货专业人才的培养。可逐步放开对粮食期货参与资金的限制,试点设立粮食期货投资基金;稳妥推进粮食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粮食期货市场升级。
2.利用粮食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指导农民优化种植行为
科学的种植结构离不开科学的价格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而这正是政府和现货市场难以做到的。期货市场以科学的定价方式给农民提供了一个远期的价格参考体系来进行种植行为的决策,这样既能减少市场风险,又能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和支持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国有粮食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的采用套期保值交易手段,合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参与期货市场,并逐步学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农业经营风险。
期货交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是通过同时进行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合约买卖来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现货价格风险。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进行与现货经营数量相当、方向相反的套期保值交易,规避粮食现货价格风险,锁定经营利润。可以通过稳定“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不仅降低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风险,降低了成本,又相对地提高了粮农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
3.积极稳妥地增加期货交易品种,扩大粮食期货交易规模
为了有效规避粮食风险,首要措施是适当扩大农产品期货的品种。通过粮食期货市场能有利于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对于一些非居民主食的小综交易,可适当放宽其进入期货市场的“门槛”,即降低保证金要求。国内粮食期货品种不断丰富,但品种结构仍不够完善,故需对国内粮食期货市场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研究制定进一步推动粮食期货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加大对粮食期货品种创新的支持,建立市场化的品种上市机制,加快推出相关品种期权交易,完善期货品种结构。
同时,应该通过发展现货交易和远期交易,优化粮食供求结构性。粮食市场由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共同构成,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现货市场进行及时的粮食产品的交换活动,期货市场能促进现货市场的生产、流通、资源配置并为其分散风险。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促进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和有机统一,形成两个市场良性互动的局面。对于各级政府,应该在现有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加快上市期货、培育远期的步伐,构成现货、远期、期货、期权等协调发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