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底韩国总统朴槿惠的访华,引起了国内对韩国政治的更多关注。有趣的是,新任总统朴槿惠是曾经统治韩国长达18年的朴正熙将军的长女。从政治强人朴正熙到民选总统朴槿惠,说明韩国已经从威权政治的时代迈入民主巩固的时代。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韩国走过了一条“韩国式”的发展道路:先是在威权政体下实现经济起飞,进而在经济发展后实现政治转型。2012年,韩国人均GDP已超过23000美元。如今的韩国被视为“繁荣加民主的东亚模式”的典范。正如20年前国际上关注韩国经济的“汉江奇迹”,今天国际上更关注韩国政治的成功转型。从全球经验来看,第三世界国家要实现从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并非易事。那么,韩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有人试图用经济现代化来解释韩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政治转型。朴正熙1963年开始统治韩国时,韩国人均GDP不过100美元。但韩国经济随后就获得了快速的发展,1987年韩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韩国经济的“汉江奇迹”带来了几个重要的政治社会后果:首先是阶级结构的变化,工商阶级、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开始崛起;其次是快速城市化和教育普及,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剧增;最后是更加现代化的政治文化逐渐形成,公民权利意识进一步觉醒。
很多人都知道,1987年是韩国政治转型的重要关头。在此之前,韩国政治基本上为强人政治所主导。在此之后,韩国启动了政治转型。更具体地说,韩国政治转型的真正关键时刻出现在1987年6月10日这一天。当天,全斗焕总统直接指定自己的重要盟友卢泰愚为下一任总统的候选人。结果,这一事件在韩国引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争,史称“六月抗争”。面对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以全斗焕和卢泰愚为首的当权派何去何从?塞缪尔·亨廷顿等人认为,在这种紧要关头,当权派和反对派的政治行为与博弈是转型的核心问题。
简单地说,在韩国转型的关头,存在三种关键的政治力量:一是反对派,二是当权派,三是重要的外部力量——美国。
先来说说反对派。韩国政治转型的启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反对派持续抗争的结果。在1987年的“六月抗争”中,6月10日大概有包括学生在内的24万人举行示威游行。6月18日,示威人群的规模更是达到150万左右。从6月下旬开始,韩国的白领阶层也开始大规模地加入了示威游行的队伍。“六月抗争”的政治诉求主要就是要求总统直选。如此大规模的政治抗争,成了韩国启动政治转型的直接驱动力量。
实际上,韩国在建国以后,反对派的政治抗争就持续不断。二战以后,在美国的支持下,韩国模仿美国政体模式建立了民主的政治制度框架。这种政制模式尽管后来愈来愈威权化,但不定期选举的形式仍得以维持,政治反对派仍比较活跃。这些反对派构成了韩国政治抗争运动的核心力量。除了“六月抗争”,韩国政治抗争运动的另一标志是发生在1980年的“光州事件”。1980年5月17日,全斗焕通过强硬手段宣布全国扩大戒严,禁止所有政治活动,拘捕反对派领袖,并勒令大学停课。但是,5月18日,光州市民仍然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活动。全斗焕直接派出军队进行武力镇压,导致了严重的流血事件,史称“光州事件”。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韩国政治抗争运动形成了三个特点:一是存在力量较强、组织良好的反对派;二是出现了金泳三、金大中这样的杰出政治活动家(后来两人均当选为韩国总统);三是从50年代到80年代规模不等但不间断的政治抗争活动。这样,一方面,反对派主导的政治抗争,迫使当权派不得不做出政治妥协;另一方面,较为成熟的反对派也有利于“6·29宣言”之后韩国政治转型的完成与巩固。
再来说说当权派。如果当权派没有被颠覆,当权派通常是政治转型的支配力量。当权派控制着实际的政治权力、官僚系统和军队、警察等暴力工具。面对大规模的政治抗争,韩国的当权派有两种选择:镇压或妥协。1987年之前,韩国政治强人对政治反对派的一致做法是镇压。
那么,当权派又该如何面对1987年的“六月抗争”呢?但当时的当权派关于是否镇压发生了内部分歧。主张不镇压者认为,由于反对派内部分裂,如果马上实行自由、公平的总统直选,卢泰愚当选总统的把握是非常大的;另外,倘若当时发生流血事件,可能会严重影响即将于1988年举办的首尔奥运会。主张镇压者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此时做出妥协,后果将难以预料。据说,1987年6月18日韩国发生150万人大游行后,以全斗焕为首的当权派已考虑启动武力镇压的方案。然而,就在此时,美国驻韩大使向全斗焕总统转交了美国里根总统的亲笔信。里根总统在信中提出警告,并要求“全斗焕总统要不顾一切地采取一切措施制止流血事件”。1987年6月27日美国国会两院更是一致通过促进韩国民主化的决议案,督促韩国当局举行自由公正的选举。在这一转型关头,美国作为韩国的战略盟友与军事保护者扮演了重要角色。
于是,当权派决定放弃武力镇压,并实行政治开放政策。1987年6月29日,卢泰愚发表“6·29宣言”,宣布修改宪法,实行总统直接选举,并修改《新闻基本法》及保障言论自由等。这一宣言实际上是韩国的“政治转型宣言”。1987年12月,卢泰愚通过直接选举击败政治反对派领袖金泳三和金大中,并于1988年2月正式就任韩国新总统。由此,韩国重新开启了民主时代。
最后还要说说美国因素。美国对韩国政治转型的影响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长期和短期。韩国自上世纪40年代末以来,从政体模式、外交政策到政治文化,无不受到美国的巨大影响,这可以被视为长期影响。从短期来看,正如上面讲到的,美国可能在政治转型的关头影响、甚至左右韩国当权派的决策。在“六月抗争”之前的4月28日,美国总统里根就公开说:“韩国必须考虑更民主的体制。”在“六月抗争”的紧要关头,美国总统的亲笔信及美国国会的决议案,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韩国政治的走向。这可以被理解为国际政治环境对国内政治转型过程的塑造。
从韩国经验可以看出,一国政治命运有可能取决于转型关头的政治。1987年,就是韩国政治转型的重大关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主要政治集团的力量对比、政治精英的战略与选择、少数政治家的领导力以及重要的国际力量,都可能会影响一国政治转型的走向。历史地看,政治转型的重大关头,既可能是暴力角逐的时刻,又可能是和平立宪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