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场随机应变便扭转乾坤的人一定不是人,那是神,也很难在现实中发生,影视剧本上常常有。即使发生了,成功的背后也不是临场随机应变得来的,必然在此之前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来没有临阵力挽狂澜的天才英雄,有的只是事前就把各种突发事件预案准备好的埋首苦思者。
不要觉得在事前做“谋划”显得多余,因为在事情推进中没有谋划会浪费更多时间,甚至会让成功大打折扣。
戏剧演员常有“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说法,十年的磨砺换来的只是那三分钟的灯光,然而这三分钟灯光的成败将是对十年功夫是否扎实最好的回馈。前期做再多的工作都是为了关键的那几个转折,现实中,我们恰恰弄反了,一心想着台上的灯光,却忽略了做好平时的基本功,结果要么是半途而废,要么是浪费了时间不见成效。
当看到某个人在突发状况下能够镇定自若、扭转局面,我们会由衷地佩服他,觉得此人足智多谋、气场十足。反观自己,想象自己如果身临其境,肯定会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
如此思考,至少说明我们能够自我对照、反省,但是又不对,因为我们在给自己制造误区,“天才”的误区,觉得这是聪明使然,或者人家有天生的应对复杂局面的应变能力。不能否认有部分人天生智力或许比常人高一筹,但是在“大部分人都是正常智力”的情况下,临场不乱无非就一种人,在事前就做足功课的人,或者说有经验的人。
一般来说,对于有经验的人,其实在他们潜意识里已经有一套应对类似情况的完整程序,或者说他们善于借鉴、把别的套路活用,这也等同于他们在事前就做了功课,只是把时间提前了,因为直接经验、或者借鉴经验均来自于曾经的观察或思考。所以,摈弃“先天”的思维,固守在事前一定做好谋篇布局的理念,你也能应对突发局面,甚至能扭转乾坤。
对你来说,流淌的汗水造就了你临场扭转局面的能力,但对还蒙在鼓里的无明众生来说,你却成了他们心中的“天才”。
我们可能对“方案、规划、计划”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并不敏感,一谈到“方案”就觉得是行政单位、大公司的专属,个人需要用方案么、需要用规划么!显得累赘和没必要。
缘于此,本人好几次准备做好的事情都半途而废,就连这次写这本书中途都不知道隔了多长时间,这就是没有计划的缘故,不会规划自己的人永远是盲打盲撞,不懂得策划自己的人绝对不可能有所成就。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身高身高162厘米女生,体重127斤,标准的胖子。肥胖绝对是女生的噩梦,有些女生吃再多依然苗条,有些女生喝口水都会胖。上天的确不公,给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各有不同。但是这位女生并未泄气,而是果断做了一个减肥计划,由于工作时间紧,需要考虑到加班、值班因素,所以完成这个计划足足花了三天,花费的精力并不亚于在单位或者公司的策划方案。
由于计划的可行性、周密性,她坚持按照这个计划天天去落实,每当想偷懒休息时,她看到计划中对于这种情况下的应对措施,于是又重振激情。同时,她还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分阶段完成,把每个阶段小目标细化到无法失败,每当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画个钩,不知不觉计划上钩越来越多。
短短2个月,她焕然一新,甩掉了8斤,重点不在于甩掉了多少斤,而在于她深刻认识到计划的重要性,如何去策划,并且认真付诸计划后得到的效果。
世界上最好的导师莫过于让人们尝到改变后带来的愉悦,让结果来告诉自己,此路可通!
其实,做计划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计划做好了,特别是当我们花很多精力去做计划后,如果哪天不按这个计划走,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到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鞭策自己,于是会觉得痛苦和莫名的压力,继而踏出阴霾继续实施计划,这就是计划的神奇效果。
这在心理学上叫蔡格尼克效应,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完整心理,就比如看到纸上有个半圆,你会不自觉地把它画满,让它看起来圆满,无法再添加,这是一种对完整的强迫性。
前面我们提到过“系统思维”,不过并非是把它当成“好人”看待,而是作为一种导致我们拖延、盲目的一种思维,但是正如“场”的概念,每个观点、每句话都有相应的“场”,弄懂了“场”的概念,就能理解“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和“只有变是不变的”两个哲学理念的矛盾,因为两个道理属于不同的场,自然可以不用相互矛盾。所以,在此刻这个场中,这种“系统思维”却能带给我们好处,因为我们对“完整”“系统”的苛求,导致我们对计划的中断会感到痛苦,这种压力会迫使我们继续把计划行动下去,在不断的分分合合中,计划不知不觉完成了。
为什么需要把计划放到纸面上,还要让计划越细化越好呢!这里还有一个心理技巧,尽管我们平时能够隐约感觉到,但是从来没有人给正名过,姑且叫它“纸面效应”和“可视效应”。
纸面效应!
有种催眠技巧叫“潜移默化”,就如同很多“专家”告诉我们的,要想成为亿万富翁,就天天看着比尔盖茨、马云的画像,只要精诚所至、用心良苦,不出一年,你就会变得痴呆了。
哪有这种事,简直是别有用心人的别有用心,这种所谓的“自我催眠”方法除了会把自己催眠成傻瓜以外别无用处。为什么说是别有用心,因为我们可以分析这种方法的“流氓逻辑”,这种方法告诉我们只要心够诚,一心想着成为亿万富翁,就一定会成功。什么叫“心够诚”,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弹性词,因为你只要没成功,都可以说是你心不够诚,然而心够不够诚根本没有判断标准,用对科学的定义来说,这种就叫做“不可证伪”。还有类似的比较滑稽的概念,比如说“命中注定”,命中注定你今天出门摔一跤,你就一定会摔一跤,但是如果不摔跤呢?很简单啊,那命中注定你今天不会摔跤呗!那就是好说歹说都是你,没法沟通了。
从小学到大学,老师提醒最多的是什么?不是“上课专心听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类的话,而是“大家要记得作笔记”。实质上,做笔记的人很多不会再回头看自己的笔记,既然如此,那做和不做笔记根本没有区别!
并非如此,做笔记的时候不仅脑子在记,而且还在潜在思考,更在进行肌肉记忆。另外,做笔记习惯一旦养成,我们会有动力涉猎更多东西,因为写在纸上的仿佛装进自己大脑,只待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出来,我们会有一种满足感和充实感,这种感觉能够起到“良性循环”的促进作用。
当我们把计划或者目标写在纸上呢!这远比我们当个闷葫芦放在心里强的多,因为不写出来,我们大脑容易模糊,当目标变得模糊,我们要坚持下去就开始变得困难。俗话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这个道理,当初心都开始模糊了,始终就开始模糊,然后索性不干了,不了了之。
把计划写在纸上,看起来就是多了一个小小的步骤,但是效果却会让你为之震惊。
所以,纸面效应呢!总结起来就是:“当我们学会把计划或者想法写在纸上时,纸面不仅能够起到提醒、重塑画面的作用,还能给我们一种充实感,进而产生更强的行动力。”
有人说,成功在于细节,不过很多人理解成了要想成功就需要关注细节,不让细节出问题,《韩非子·喻老》中有句话叫“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就是告诉我们要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这个理解没毛病,但同时也没意义,因为大家都知道要注重细节,这算不上秘密,充其量是提醒下人们要谨慎小问题,谨慎的人不需要提醒,粗心的人提醒也没有用。我认为这句话最有意思的见解,应该这样的!
成功在于细节,哪些细节呢?就是那些我们不太注意的、觉得枯燥的环节,比如在“纸面效应”中,把计划写在纸上就是一个我们不太关注的细节,但是这个细节却能让结果事半功倍。在修学兵法或者公司的经营中,我们都喜欢把焦点放在一招制敌的计谋或者营销上,认为人家的成功是因为在几个转折点上扭转了乾坤,实质上人家成功靠的是人员管理、组织架构、后勤支撑、产品打磨等一系列润物细无声的环节,对计谋的偏爱导致我们忽视了人家成功的真正因素,这是挺可悲的。
可视效应!
很多人在决定做一件事情时,中途废止,往往不是因为这件事坚持不下去,而是因为他渐渐看不到希望,与当初所想象的渐渐变得不一样,坚持下去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可马上操作的计划,于是大脑变得懒惰起来,不想再去思考如何继续做,半途而废就顺其自然了,所以一个优秀的方案或者计划显得如此重要。
当我们大脑开始懒惰时,我们在思考这样做下去是否有用时,大脑开始模糊我们对未来的想象,但此刻如果有一份完整的计划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不用动用大脑,直接通过眼睛把清晰的画面重新镶嵌到大脑中,就如同用一颗小火苗去重新点燃快要熄灭的激情。我们重新燃起了动力,然后我们看着那一条条简单易操作、简直小到无法失败的小目标,机械地跟着做,我们会发现,原来继续做下去变得如此简单,做着做着整个计划就完成了。
我们不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让大脑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做,而是罗列出简单易操作的计划,让自己傻瓜式地跟着行动,是不给大脑为中断行动找理由留生存空间。
这就是“可视效应”,归纳起来就是:当计划实施出现中断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开始对目标进行质疑,因为质疑,目标开始变得模糊,削减我们动力。二是大脑开始变得懒惰,因为没有可易于操作的步骤,我们大脑畏惧思考接下来该如何做,于是大脑渴望进入舒适区,为中断计划寻找各种理由。然而,此刻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让我们看得见的未来和易于操作的小步骤。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实际上说这句话的人,通常连自己初衷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甚至是没有初衷。这句话很有哲理,但是作为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们只能说说而已,做的时候就得用点脑子了。
整天叫嚷着“不忘初心、不忘初心”的人,“初心”早就被忘记了。我们不应该笼而统之,知道我们的初心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尽可能把它详细化,可操作化,整天盯着清晰的目标看,才是对“不忘初心”最好的诠释,自然“方得始终”。
我们很多时候,心血来潮,突然想做什么事情了,风风火火地开头,做着做着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于是嘲笑当初的无知,果断终结。做一件简单的事情不难,难就难在能始终如一地做这件事。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句话太有哲理了。敌人再强大,我们可以想办法诱惑他、麻痹他、疲惫他,然后干掉他。但是如果自己太懦弱,不管敌人强不强大,不用等敌人来打,我们先自己把自己否决了。
我们最大的敌人,坚持。
细细反思,“为什么坚持不下去?”不是我们恐惧坚持下去有多疲惫,而是坚持下去看不到希望,人是天生的惰性动物,对于看不到希望的事情人可以找出一百种理由来终结。这就回到了上面的两种效应了。
所以不管是实现大小目标,还是完成一件小事情,我们先谋划一遍,然后尽可能地写出来,作出计划,会成功克服计划实施过程中人的懒惰心理以及对目标的模糊,这是谋划的重要性。下面谈谈谋划的必要性。
用心作计划就是对目标的风险性、可行性最深沉的提前思考。
最笨的人莫过于虎头蛇尾,甚至虎头断尾,这类人做任何事都是凭个人好恶,从不作深度思考,单方面觉得这事好,那就干呗!于是风风火火地开始,结果干到一半才发觉原来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此刻,还自以为很聪明地为自己打上一剂心理安慰针剂,“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于是草草断尾。断尾后又从来不深刻检讨自己,反而生出一种获得感,觉得自己又行动了一次,涨了一次经验,不干下去说明这事不符合目前这条件,幸亏尽早收手,不然损失更大,这一切心理活动都是自己在跟自己对话,安慰来安慰去,这多可悲,早知道一开始干什么去了!
“不要让伟大的计划夭折在思考里。”这是告诫我们要注重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检验我们的想法对还是错!这句话是有一个场的,它不太适用于失败成本较大的事情上,比如说战争。
如果那个聪明的士兵跳出来告诉将军“不要让伟大的计划夭折在思考里,要果断行动,让行动来检验我们计划的可行性。”不出意外的话,这个士兵不会被立马枪毙,而是被五马分尸。让行动来检验计划的可行性,不是笑话么,一场战争下来,计划可行性是被检验到了,估计也没有第二次了。
这句话实用,但是仅适用于那些不需要太多思考、风险成本并不大的事情上,只要这样来运用这句话,我们才不至于落入拖延的陷阱中,以及光说不做的陷阱中。但事实上,任何事情没有经过深度谋划,通常都是以失败告终,然而运气也是给有充分准备的人,因为运气是动态的,是飘散而过,关键看你能不能抓住,有没有提前准备好“抓”的计划,如果没有,即使机会来了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一谈神机妙算我们会想到诸葛亮,比如说火烧博望坡、七擒孟获、空城计、草船借箭等等,尽管如此,诸葛亮还是多次北伐未果,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算不上顶级的神机妙算。而刘伯温就不一样了,他的神机妙算才是真正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似于仙了,帮助朱元璋打赢陈友谅,统一天下,开创大明朝,赫赫功绩。尽管如此,刘伯温如此大仙,在遇到战事时也经常和朱元璋待在小密实里几天几夜不出来,为的就是把作战计划做到无懈可击。
连如此神通的人,都会把提前深度思考提上日程,更何况我等虾兵蟹将呢!
用心作计划的本身其实已经是对目标是否可行、如何做、存在风险的高度分析了!即使事情不成,也能保证自己把损失降到最低。
有句心灵鸡汤叫“成功不在于努力,而在于选择。”大家普遍只是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这句话,就如同“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此类用语。
事实上这句话更加凸显了策划的重要性,想做某件事情,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花时间去策划、思考,没有去深刻了解这件事的可行性和风险性,就风风火火放手干,做到一半才发现好多因素都没考虑进去,失败是必然的。所以要计划,计划的过程就是你去酝酿思考的过程,就是你将风险降低到最小的过程,更是你能不能在一开始就能正确地选择该不该去做的过程。
选择不对,努力白费。谋划好,你才能知道这个选择对不对,自然也能事半功倍。
谋划中,有一种弯路叫“不得不走”,表面上看是弯路,实质上是直路。这个感悟源于一个亲身体会。
有天,和朋友们去玻璃栈道游玩,栈道下面是万丈悬崖,看着朋友一个个在玻璃栈道上双腿颤动,手用力抓住栏杆,生怕玻璃瞬间破裂,真是即惊险又有趣。当然这种考虑是多余的,因为这种栈道玻璃并不是普通的玻璃,更不是普通的钢化玻璃,而是采用的双层钢化夹胶玻璃,这种玻璃不仅比钢化玻璃更加坚硬牢固,而且即使破了也不会像玻璃那样一下子全碎,而是会连接在一起,依然起到保护作用,不过尽管如此,人的自信在危险面前还是会显得不堪一击。这时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某一时刻,除了我双脚占据的小块地面以外,其它地面在那一刻对我是否依然有用?于是我作了一个设想。
我想象如果我站在地上,双脚只能占据一小块地面,我不会恐惧,但如果把除了我脚的其他地面削去,变成了万丈深蕴,恐怕那一瞬间腿就软了。那一刻我才知道除了支撑我的地面,其他没有支撑我的地面同样重要,因为它是心理支撑。
同样的道理,除了我们完成计划必须的动作,其它的动作是否多余?因为要考虑到时间成本。
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应该这样:“从一开始我们就没必要去立个‘其它动作是否多余’的判断心,那样只会误导我们,我们应该以结果导向,多思考几条途径,选择最优的途径行动,如果最优的途径也有很多弯路要走,那只能说明这些弯路就是最短的路。”
《孙子兵法》中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利”。毛泽东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二战时,苏俄的朱可夫曾同日军对阵,因为军队数量上没有绝对优势,朱可夫采用以迂为直、以逸待劳战术,每天将坦克轰鸣,看似进攻又似训练的方法,开始时日军整装迎战,可每天如此,渐渐日军就放松了戒备,最后一举拿下,重创日军。
一般人可能会想个“高明”的计谋,速战速决,而朱可夫则是慢吞吞地在那儿磨洋工。从时间上来说,朱可夫的确耗费不少时间成本,旁人会觉得走了很多弯路,并非如此,因为当时兵力处于劣势,只能如此,看似在磨洋工,实质上是战略要求,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朱可夫的睿智。
弯路也是直路的一部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大部分人把过多时间放在了解对手身上,却忽略了深入了解自己,因为我们自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实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
有一个自称很厉害的营销专家,他在网上写了很多关于营销心得的文章,不过访问量一直很少。因为访问量一直提不上去,从一开始的雄心壮志,到最后文章中透露出全是些怀才不遇的无奈。在一次的交流中,他倾倒苦水,他说自己这几年来钻研营销,什么心理学、营销学、社会学无不涉猎,在理论上他觉得已经功力深厚,但就是没有合适的金主找他一展才华。听完这些,我内心抑制不住“惊讶”,既然他在营销方面“满腹经纶”,为何就没想过去策划自己,把自己营销出去。他写那么多文章就是希望给自己打品牌,但是收效甚微。
这个时候,如果他还在天天钻研营销,而不去试着看清自己的话,毫无疑问,他会成为绝对的书呆子。既然自认为有很强的营销内功,何不毛遂自荐,找一个商家雪中送炭或者锦上添花,只要能把商家赚到钱,根本不用去营销自己,口碑就能让他赚得盆满钵满。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就别瞎折腾了,钻研那么多心理学连这个简单道理都没搞通,也真是悲哀。
哪有什么伯乐!天才的策划者必然知道投以香饵,让伯乐自愿上钩,现实往往不是伯乐识千里马,而是千里马先识伯乐,然后施以策略让伯乐来赏识千里马。
在随波逐流的生活中学会“计划”,在杂乱无章的工作中用好“策划”,在胜者为王的战略中做好“布局”,在风云际会的变迁中学好“庙算”!
最后用兵法中一段经典作为结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高手都是在开战之前就已经知道输赢了,你的谋划何尝不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