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世界正经历着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危机阴影,而新一轮产业竞争已悄然拉开序幕;世界权力重心正发生历史性转变,国际战略格局正经历战略性调整。在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的同时,大国间地缘政治角逐并未停歇。
总体上看,当前世界格局呈现出三大态势。
第一,世界经济格局依然“乱象不减”,金砖国家作用突出。自2008年全球经济陷入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之后,美、欧、日三个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下降明显,由2010年的5.1%和2011年的3.8%进一步下滑至2012年的3.3%。其中,美国继续被高失业率、低速增长困扰,欧盟成员国则大范围陷入衰退,日本经济更是没任何起色。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连推货币宽松等“治病药方”,但疗效不佳。同样,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从横向比还算不错,但纵向比则整体放缓。总体上国际力量对比进一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金砖国家是新兴国家的突出代表,其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等方面,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第二,世界政治格局则面临“选举后”新问题,大国关系进入调整期。2012年堪称世界“选举年”,70多个国家进行了政府更迭或换届选举,中、美、日、朝鲜半岛等多国及地区几乎都在同一年完成了这一过程。然而“选举政治”在许多国家盛行,给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平添了复杂因素,不少国家的政治选举和政府更迭往往伴随着国内局势动荡。特别是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不景气,许多国家出现政治保守化、民粹主义上升的局面,并导致地区局势持续紧张。与此同时,大国相互合作借重,相互牵制竞争这一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一方面,各大国在宏观政策协调、应对全球性问题等方面的合作在加强;另一方面,各大国已经拉开新一轮更高水平综合国力竞争的序幕,而且,其争夺焦点的层次更高,都在抢夺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比如,各大国在网络、太空、极地、远洋等“新疆域”的战略较量向纵深发展,其激烈程度非同寻常。
第三,地区热点问题依然没有降温。西亚北非地区未能实现由乱而治,“阿拉伯之春”给该地区带来的不是“暖意”,而是“寒流”。埃及、利比亚政局持续动荡,叙利亚局势恶化趋势没有逆转,并与本地区的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等密切交织,导致局势更加复杂,加之西方国家的介入,局势更加动荡。同样,亚太地区的国际纷争和矛盾日益突出,其激烈程度为近年少见。特别是美国“回归亚太”战略不仅未能给本地区带来更多的稳定、繁荣和安全,相反却注入了更多复杂多变的因素。南海局势发展、朝鲜核问题、东北亚几国的岛屿争端使亚洲在发展中也增添了不少变数。
随着国际总体局势的重大变动,中国与世界其他主要大国的关系也相应出现新的发展趋向。在中美关系方面,过去10年中美实力对比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从2000年只占美国的1/8快速扩展到2012年的1/2以上,并且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仍在逐步缩小。相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主导世界发展方向、构建国际安全格局和掌握全球治理体系的能力下降。国力对比变化对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提出严峻考验,但中美两国尚能从国际和平与发展大局出发,谋求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两国新任领导人已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这成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构建这种新型大国关系仍是未来一段时间需要中美两国共同摸索和尝试的过程。双方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两国经贸摩擦、地区安全冲突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影响或中断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努力的可能性。目前,中美两国都面临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一系列体制性、结构性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内部治理,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各自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双方的共同利益,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对世界的发展与治理都具有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意义。
与此同时,两国在维持亚太地区安全稳定方面存在诸多共同利益。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安全架构的稳定和秩序的构建,有助于两国共同利益的扩大。特别是当前朝鲜半岛危机一触即发,存在失控的危险,中美的共同利益就是维护半岛和平,防止核扩散,实现半岛无核化。因此,两国可以共同为地区治理提供公共产品,维护地区安全、管控危机,在区域性机制安排上合作,致力于地区合作,保证亚太地区整体局势稳定。
另外,以海洋、太空、网络、极地等为代表的全球公域仍处于无序状态,缺乏治理机制和规则约束,亟待建章立制,规范全球公域的开发、管理和治理。中美作为在全球公域治理事务上拥有较大实力和话语权的国家,在全球公域治理方面有共同利益,这为两国合作制定治理规范和监管体系提供了潜在空间。
在中日关系方面,日本正在越来越危险地把钓鱼岛纷争推高为中日之间的全面对抗。2013年3月29日,日本防卫省的智囊机构“防卫研究所”发布2013年版《东亚战略概观》,分析日本周边的安全环境,在钓鱼岛问题上显示“高于以往的对华警惕”,对中国实力增强与“不测事态”表示担忧。4月5日,日本政府发布《外交蓝皮书》,声称“钓鱼岛不存在任何主权纷争”,日本的领海、领空“正在面临着更多的威胁”,主张日本在提高防卫力的基础上,“必须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的威慑力”来应对威胁。很多迹象表明,日本正在放弃其战后和平立国的方针,对外再次日益显示出进攻性与好战性,并不顾国情、国力、不顾现实,配合美国“转身亚太”战略。安倍2012 年底上台至今,先是主动提出访美、进一步落实细化《日美安保条约》,然后首访东盟三国越南、泰国及印尼,今年3月底又访问蒙古;其外相岸田文雄也访问了菲律宾、新加坡和文莱三国。这一系列举动均显示出其在新一届任期内致力于拼凑“对华包围圈”,日益表现出对华强硬的政策趋向。
中日关系的另一大考验是,经济关系在两国关系中的重要性进一步降低。2012年中日贸易比上年下降了3.19%,日本已降为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2013年1-2月,两国贸易同比下降8.2%,双方往来人数也大为减少。此外,丰田汽车4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在中国的新车销量约为7.59万辆,较去年同期下降11.7%。由此可见,新世纪以来中日关系长期“政冷经热”的时代将逝。这表明未来中日关系将陷入政治对抗、经济停滞、民众互恶、安全失信的局面,两国关系有可能进入一个不可避免的碰撞期。
在中俄关系方面,俄罗斯是世界性大国,是中国的最大邻国,也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经济体。两国在联合国、G20、APEC、上海合作组织、中俄印、“金砖国家”等机制中都进行了紧密合作。可以说,对俄关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外政策“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总体布局。2013年3月22-24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之后的首次出访,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对于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中俄两国在对方对外政策甚至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中俄两国正致力于协调并深化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战略立场。在双方发表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两国共同主张推动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基础的普遍平等、不可分割的新安全观,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打击毒品贩运和跨国有组织犯罪,推动维护国际信息安全。与此同时,两国就军事安全合作达成一系列协议。两国深化了在反导问题上的相互理解、协调与合作,就加强军事技术合作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另外,两国就共同举行“和平使命-2013”等一系列重要联合军事演习达成协议,标志着中俄两国的军事战略、战役协同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俄两国在促进彼此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也存在共同利益点。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俄罗斯则将能源现代化、再工业化、创新发展、远东开发以及现代化农业作为2020年进入世界经济前五强的重要支柱。中俄两国应发挥各自优势以实现共同发展。如在原子能、航空航天、大飞机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将让双方共同赢得未来。
在中欧关系方面,中国把中欧关系视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双方交流立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在近年来各种“语言年”、“文化年”的助推下,中欧在人文领域的交流更加深入,这有助于双方增强客观认知,减少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上的分歧。2013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2013年下半年中欧领导人将举行第16次会晤。这次会晤将商定中欧中长期合作的机制建设。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包括法国、德国在内的欧洲多个国家的军方高层,2013年以来密集造访中国,成为继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联合护航后,中欧军事交流的又一亮点。
中欧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巨大,互补性强,在光伏产品、汽车、飞机、农产品等很多领域有着广泛合作和共同利益。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关乎中欧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大局。除了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传统领域的合作外,中欧还将在城镇化、新能源、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方面推进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