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让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早在2004年10月被取消。
此次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意味着金融机构的贷款端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中国的金融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应该说,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时机选择得非常好。当前,市场流动性趋紧,资金处于卖方市场,银行贷款的实际利率很少有低于基准利率的,能从银行贷到款就是万幸,更别提以基准利率的折扣拿到贷款了。这意味着,取消贷款利率下限,不会对当前的资金市场造成明显的冲击,尤其是对银行经营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
一项新的政策出台,如果对旧的市场秩序即时冲击过大,容易引起混乱,有个缓冲消化期最好。从这个角度看,此次政策出台时机拿捏得非常好。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应该说是早就定下来了,但是之所以进展缓慢,很大程度上就是担心推进速度过快,银行吃不消。
中国的银行虽然利润可观(2012年上市银行利润总额占到全部上市公司的近一半),但是绝大部分来自于受政府保护的存贷利差,可以说是躺着就把钱给挣了。如果少了政府的保护,银行的真实盈利能力就会被打出原形。
如果一步到位,银行必然无所适从。金融是经济的命脉,金融不稳影响全局。这就是政府不敢贸然放手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原因。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开弓就没有回头的箭。现在,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了,下一步自然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了。当前,在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下如果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会大涨,这会要了银行的命,银行将由当前的暴利立马变成巨亏。政府自然不敢操之过急。但是,存款利率市场化对于解决当前的影子银行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影子银行(典型的如各种理财产品和余额宝)能够吸收到那么多的资金,凭借的正是高息揽存。如果存款利率不设限,那么银行就可以提高利率来留住存款,而存款的安全性远胜各种理财产品,影子银行的生存空间必然被大幅压缩。
当然,影子银行的发展,除了利率管制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利率完全市场化也是不能彻底消除影子银行的,美国就是典型的例子。关于影子银行将辟专文讨论。
躲过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利率的完全市场化,我相信是不远的事情了。银行必须为此早做准备。依靠存贷利差的保护躺着挣钱的模式,一去不复返了。银行必须直面风险,赚风险的钱,而不是垄断保护的钱。银行必须回归到风险经营的本质。
银行左手存右手贷,是整天和钱打交道的。钱作为一种产品的话,最大的特点是同质的。对于需要贷款的企业来说,A银行的钱和B银行是没有任何差别的。在政府为银行存款提供担保的今天,储户把钱存A银行和存在B银行也是没有多少差别的。
这个时候银行凭什么竞争呢?一种是打价格战。存款端高息揽存,贷款端低息放贷。但是,这是一条死路。因为价格战人人都可以打,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一种是打服务战。为储户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融资服务,可以在同样的价格下,争取到更多的存款和贷款。
最后一种,也是最能体现银行技术含量的是,提升自己的风险定价水平。银行从储户手中低价吸收资金,转手就高价放贷,储户为什么不绕开银行直接高价放贷呢?这是因为储户知道,高价的背后是高风险。储户无法识别或者没有精力识别这种风险,而银行有这种能力,所以这个钱只能让银行去赚。银行经营的本质就是对风险的经营。
如果银行不能在风险识别上表现出高人一筹的能力,或者根本不具备这种能力,那么这个银行就不可能取得持久出色的经营业绩,甚至迟早要关门倒闭。
只要能贷到款,企业从哪家银行拿到钱是没有多少差别的,因为钱“长”得都一样。但是,对于银行而言,把钱贷给哪家企业却大有学问,因为企业“长”得几乎都不一样:天下没有两家风险完全相同的企业。
银行以同样的利率给两家不同的企业的放款,表面收益是一样的,但是风险却不一样。这样的话,经过风险调整的收益(这才是银行的真实收益)实际上是不一样的。风险资产定价方面优秀的银行就可以根据企业风险的不同收取差别化的利率,这样的话,经过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就能取得均衡。
当前中小企业为什么难以获得贷款?就是因为中小企业的风险不好确定,缺乏风险识别能力的银行为它们提供贷款的时候条件就会非常苛刻,譬如普遍要求有抵押或质押。但是,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因此银行一般就不会放款。这意味着银行失去了这块业务上的收入,而中小银行也失去了资金的支持。这是一种双输。
当有存贷利差保护时,银行可以活得很滋润,失去中小企业并不会让银行觉得难过。但是一旦利率市场化,不能再靠利差保护吃饭了,生存的压力下,银行就会正视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如何在没有抵押物的情况下放贷并且确保低坏账率,这就很考验的银行的风险识别水平。这需要银行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资产定价体系,需要银行对客户企业的经营风险有透彻的了解,只有这样,银行才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