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通道。实施海洋战略和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提高交通运输能力,维护能源和经济安全,拓展发展空间。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制定和实施了海洋战略,以加强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中国在加强海洋管理、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维护海洋安全、推进海洋合作、捍卫海洋利益等方面与许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认识海洋、热爱海洋、制定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成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紧迫问题。
21世纪是印度洋的世纪。印度洋地区是美国“新两洋战略”的轴心,是波斯湾局部战争和印巴、巴以等热点冲突聚集地,是当代国际恐怖主义的主要策源地,也是几大文明冲突交汇的地区,其复杂性和重要性可比肩其他任何地区。同时,印度洋地区资源十分丰富,其战略经济利益巨大。这使得印度洋对于中国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和能源供应安全以及促进开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洋世纪呼唤中国经略海洋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从全球大航海时代开始,海洋就扮演着决定大国兴衰的重要角色。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将海洋作为对外输出商品、掠夺海外殖民地、争夺势力范围的重要通道。1890年美国学者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出版了《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提出了“海洋中心”说。
在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下,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等都先后将其理论作为加强海军的重要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原来不太重视海洋的国家(如美国等)也积极发展海军,以保护其海外利益。由此世界海洋的争夺、海军的竞赛与较量日趋激烈。当今的“海权论”者不仅主张国家要建立现代化的、强大的远洋舰队以保护国家的海外贸易、海外市场、海上航行、海外利益,而且主张把国家的政治意志和外交影响投射到海洋,并借以影响陆上事态和进程。
鉴于海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全球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现代世界强国都从战略全局上关注海洋[1](P32)。作为未来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海洋,正成为各国进行战略博弈的重要手段[2](P1)。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还是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国的崛起都是通过海洋而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从现在和未来看,由于海洋的重要性上升,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都必须重视海洋和经略海洋,切实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成为海洋强国,并在国际海洋机构中具有决策影响力。
从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看,兴衰荣辱也与海洋密切相关。从秦汉的强盛、大唐的繁荣到明清的“海禁”和近代的海防危机以及现代的海洋权益争夺,无一不折射出海洋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从当代中国来看,中国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中国大陆海岸线18000公里,岛屿6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公里,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300万平方公里,其中部分海域与其他国家的主张重叠[3](P85)。从国家实力兴衰的历史进程看,中国正处于国力迅速上升的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日益彰显生机和活力。正处在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由封闭的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的状态转变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并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历史时期,与上述变化相伴随的是中国的国家利益也前所未有地向外扩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也越来越多地在海洋方面表现出来[4](P1)。海洋是中国能否成为潜在的全球强国的决定因素。
1.中国崛起离不开海洋资源的支撑
当今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着“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剧增”三大威胁,而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生物、矿产、化学、可再生能源、水资源以及滨海旅游等资源[5](P38)。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地球陆地上的资源难以为继,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6](P66)。中国拥有辽阔的海域及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保证中国未来能源供应拥有新的来源,而且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柱和重要动力。
一方面,中国广阔的大陆架海底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而且种类齐全。其中,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资源的“可燃冰”[5](P38)。另一方面,一系列海水养殖关键技术的突破使中国的海水养殖产量大幅度提升,现在的产值比实施“863”计划前增长了近100倍,占世界海水养殖总量的74%,奠定了中国世界第一海水养殖大国的地位。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根据即将出台的新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中国海洋经济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全国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9.7%提高到2020年的20%以上[6](P67)。可见,不断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是中国现在和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图:中国海洋资源丰富,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中国崛起依赖于海洋通道的保障
海洋是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海上交通线是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通道。中国未来战略利益要求中国必须确保进出大洋的权利和确保海上机动的自由。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突出。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36420.5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18986.00亿美元,进口总额达17434.59亿美元。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扩大,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提高,且远远高于世界外贸依存度的平均水平。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突破50%,2006年更是达到67%的高点。此后受中国经济转型、内外需结构调整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7年开始逐步回落,2008年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2%,2011年降至50.1%[7]。
随着中国贸易伙伴的增加和市场的拓展,保障海外经济利益和通道安全就变得更为重要。2000年中国对欧、美、日的出口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6.47%、20.92%和16.70%(合计54.09%),2011年分别占18.74%、17.08%和7.76%(合计43.58%)。尽管占的比重下降,但仍然占有较大份额。而中国对自由贸易伙伴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份额不断上升。其中,中国对东盟、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的出口额占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6.96%、0.63%、0.90%和0.49%上升到2011年的8.94%、2.66%、2.05%和1.68%[8]。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加,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25378万吨,同比增长6%;全年进口原油共花费1966.65亿美元,同比增长45.3%;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5%,比2010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中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石油进口大国,且目前90%以上的石油进口需要从海上运输。可见,海洋通道安全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
3.中国崛起必须有强大的海洋防务做后盾
海洋防务直接维系一个国家的安全,中国作为一个背陆面海的正在崛起的大国,也必须有强大的海洋防务。随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加快,海外利益和公海活动日益增多。强化对海洋权益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首先,海洋防务是保障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需要。目前中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水平还比较有限,要保障中国领土和领海主权、维护国家统一、更好实施海洋管辖权和维护中国在世界海洋上的合法权益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传统的海防是对国家海疆和陆地的防御,而海洋防卫是对中国在世界海洋上国家利益的有限捍卫。海洋防卫不仅把防卫区域由陆地和领海扩大到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和公海,而且增加了防卫内容,例如保护海上交通线、保卫中国各种海洋开发活动、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4](P215)。因此,加强海洋防务已成为中国获取战略优势、提高威慑力、维护国家利益的迫切需要。
其次,海洋防务是保障中国崛起的需要。中国的崛起是历史的大趋势,其中经济的崛起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而它的经济重心就是防务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优势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地带”,但这一地带却面对着诸多矛盾特别是复杂的南海问题,使其潜藏着巨大危险。如何确保这一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控制周边海域、扩大沿海地区的海上战略纵深是中国崛起的必然战略选择[9](P47)。
再次,海洋防务是中国更好应对海上冲突、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国海外和海洋经济利益的日益增多,所面临的风险也开始急剧增加。如何保障中国公民在海上的人身安全以及中国的海洋经济利益,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对世界经济做出更大贡献,已成为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非传统安全威胁(如恐怖主义)也频繁发生在中国海洋安全利益范畴之内。因此,中国崛起必须加强海上防务建设,以维护中国的海洋利益。
海洋时代要求中国经略海洋,而印度洋战略地位的提升要求中国必须重视经略印度洋。印度洋是中国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重要海洋,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使得中国经略印度洋的意义也更加凸显。
1.印度洋的地缘价值十分突出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总面积为7617.4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21.1%,地球总面积的14.9%[10](P225)。印度洋地区分布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峡多,资源丰,航线密。一位英国海军将领曾将多佛尔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形象地比喻为“锁住世界的五把钥匙”,印度洋就抓住了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三把[11](P250)。
印度洋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贯通欧亚非与大洋洲,东靠资源丰富的南中国海,并通过马六甲海峡和龙目海峡通向广阔的太平洋,北靠南亚次大陆并深入到“世界心脏地带”中亚,西北角有波斯湾和中东,通过亚丁湾、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通往西欧,西有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直到好望角,与大西洋相通[12]。印度洋不仅是世界的“仓库”,其周边拥有丰富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印度洋的“石油航线”是许多国家的“战略生命线”。印度洋沿岸港口终年不冻,可四季通航,是印度洋沿岸各国出口石油、矿砂和进口机械、化工等大宗货物的必经之地,再加上大量的过境运输,使印度洋航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经济意义而言,印度洋周边是世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全世界70%的锡、45%的铬、30%的锰矿石、20%的铜、70%的黄金、85%以上的天然橡胶,波斯湾石油蕴藏量占世界的60%[13](P47)。印度洋还盛产珍珠和各种鱼类。2011年中国大洋协会在西南印度洋国际海底区域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并在未来开发该资源时享有优先开采权。从地缘安全角度而言,尽管目前印度洋地区有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IOR-ARC)等组织,但由于参加国家多且多为发展中国家,实力有限,至今也没有一股大的力量能把它统一为一个地缘政治实体,导致其容易被外部力量所左右。这使得印度洋地区成为世界上潜藏最多利益纷争的最不安定的地区之一。
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来讲,能在印度洋上获得战略优势,不仅能确保自己海上命脉不受控于人,同时还可以掐住对手的咽喉,有效影响西亚、中东以及南亚地区局势。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纷纷进入印度洋。美国在印度洋上建有大型的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在巴林的麦纳麦有海军第5舰队的常住军港;还可利用沙特阿拉伯、阿曼、埃及、索马里、肯尼亚等国的一些军用机场。俄罗斯在印度洋派驻有海军分遣队,在也门的亚丁有可使用的海军基地。法国在留尼汪岛和马约特岛建有海、空军基地。英国也高度重视印度洋的利益并积极介入印度洋事务。而印度更是由于直接与印度洋相邻,一直将印度洋看作是印度的印度洋。印度洋区域的海上交通状况、重要的海上咽喉、沿岸的地区安全形势及国际关系、恐怖主义等都与中国海洋安全利益密切相关[4](P170)。中国再不及时实施印度洋战略,恐难保障未来的国家利益。
当前,美国、俄罗斯、韩国、印度等都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21世纪海洋战略和政策。但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在崛起和建设桥头堡的中国目前不仅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而且至今还未制定印度洋战略,这与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巨大的利益极不相称。中国如果不实施印度洋战略,就难以突破以美国为首设置的“岛链”,就难以破解“马六甲海峡困局”,也难以保障中国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存在于印度洋以及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市场和投资等安全;中国如果不制定印度洋战略,就不能在全球化形势下充分确保自己在印度洋上自由航行的权利,中国融入全球化体系就要受制于其他海洋强国;中国不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在多极化的世界中,中国就难以真正成为在世界上有发言权的政治大国。
经略印度洋是中国的重要使命和必然抉择,虽然中国不是印度洋沿岸国家,但却是从古至今与这一地区国家发生联系最多的域外大国。当今中国的崛起不仅使得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利益,而且也使得中国必需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系统谋划中国在印度洋的战略利益。
1.以新型海权理论为支撑
如果说历史上的一些海洋国家是为了拓疆扩土、掠夺财富、开垦殖民地、争夺霸权而走向印度洋、争夺印度洋海权的话,那么中国则是为顺应全球化的大趋势而走向海洋的。是“走出去”的政策和印度洋利益日益增加要求中国必须关注印度洋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目标与建设和谐世界的历史任务要求中国必须实施印度洋战略的。中国实施的印度洋战略需要依托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海权理论,以构建和谐印度洋为目标。中国特色的新型海权理论是与西方传统的海权观有区别的,它以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安全观为指针,以非霸权和非扩张性为特征。
所以,中国的印度洋战略也是“非扩张性”、“非霸权性”和“非排他性”的新型海洋战略。为此,它要求中国须及时向外阐明新型海权理论的相关内容,既阐明中国对印度洋属性、特征的看法以及中国新型海权理论的时代特点,又阐明中国对印度洋的战略理念、战略原则和战略规划,尤其是要向外界表明中国对印度洋和平、发展、合作的主张以及中国如何处理与别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和立场,以消除中国威胁论,有效维护中国在印度洋的海洋权益。
2.依靠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力量为保障
海权的物质力量是海上力量,海上力量的核心是海军。海军的强大是促进一个国家进入强国行列的诸因素之一。历史证明,如果没有海上力量,任何国家都不能长期成为强国[14](P100)。从长远来看,伴随陆上资源的减少和枯竭,人类将越来越依赖海洋,海上的争夺也将会加剧。这使得许多国家将重视海洋、维护海洋权益和加强海军力量作为国家未来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同样需要依靠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力量为保障。随着
中国开放度的提高和“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中国经济对海外市场、海外资源基地、海外投资、海外劳务、海上交通运输的依赖度将进一步提高,由此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贸易、投资、资源开发、劳务合作等也大大增加,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上力量,将难以保护中国在印度洋上的航线安全和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利益。在“实力至上”的国际关系中,也只有用实力才能求得和平发展。因此,中国要实施“印度洋战略”必须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高度来认识,并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来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
3.以双边多边合作维护印度洋区域安全
由于印度洋地区环境复杂、矛盾众多,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既需要积极发展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域外大国的关系。即在发展双边关系的同时努力寻求多边合作。要进一步加强与印度洋沿岸国家尤其是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使其保持长期稳定,以便为构建和谐印度洋奠定基础。特别是中印之间的关系要保持稳定,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位于印度洋的枢纽位置,战略地位重要,而目前印度对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影响的增加很担心,这使得其海洋战略有较强的针对中国的意图,如果双方在印度洋问题上不加强合作与沟通,很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发生摩擦。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中印正在共同崛起,构建和谐印度洋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与此同时,中国也要处理好与域外大国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在目前印度洋已有多个域外大国介入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的着力点也应放在区域安全合作和多边合作上,并以多边合作推动印度洋区域安全合作。
4.积极与印度洋沿岸及相关国家开展军事合作交流
印度洋地区是一个矛盾错综复杂的区域。在冷战后,大国势力不断向这一地区伸展,并在这一地区形成了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重的微妙态势。同时这个地区宗教极端主义、海盗、恐怖主义活动频繁,非传统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给海上安全带来很大威胁。基于这种情况,大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经常在印度洋显示实力,进行各种军事演习等活动。
由于中国在印度洋也有巨大的利益,中国的海军也要扩大在印度洋的影响和提高在印度洋的军事行动能力,积极与相关国家进行军事合作与交流(包括访问、训练、演习等),以更好维护中国的印度洋海洋通道安全。军事演习合作者可以是印度洋周边国家(例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也可以是外部的海军强国(如俄罗斯、英国、法国甚至是美国)。合作交流内容包括军方领导人互访、军事交流以及联合搜救和救援、人道主义行动、商船保护、打击海盗等。
5.推进直达印度洋的陆路通道建设
历史上中国通过南方、北方、海上三条“丝绸之路”等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相连,而今国家已批准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将使云南成为中国面向印度洋开放的门户。建设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不仅可以有效破解“马六甲困局”,支撑中国特别是大西南经济崛起,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稳定良好的环境。
目前,中缅油气管道已经开工建设,其他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正在推进之中。为了加快推进步伐,国家应加强与缅甸、印度、孟加拉国等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沟通和协调,将连接孟中印缅的国际大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决策,共同推进中缅、中孟、中印公路、铁路、航空、油气管道、电信等网络建设。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缅甸、孟加拉国应增加援助,协助其推进边境道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通道连接。
同时,签署相关协议,提高政府效率,简化程序和手续,降低运输成本,推进通关便利化。另外,还应增加投资,加快缅、孟产业发展,使国际大通道成为共同富裕的希望之路、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