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赋理: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中国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假如发生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会不会恶化?答案无法从该国迅速膨胀的债务里找到,而是要看问题出现时混乱局面产生的可能性。中国正沿着金融无序的道路继续走下坡路,但尚未滑至危险区域。

我们可以把金融乱局描述为一次事件引发其他无法预知事件的可能性。金融乱局或许是由意外的联动作用造成的,也可能是因为人们对事情的进展做出了出乎意料的、或不理性的反应。这有点类似于乔治·索罗斯口中的"自反性"(reflexivity)。在索罗斯眼中,思维的作用物是不可靠的,是导致投资者做出不适当和毁灭性举动的原因。

金融体系中存在一些不可预见因素是件好事。惯性滑行推动创新,帮助把资本引流至真正需要、而不是中央集权认为它所属的地方。中国的领导人非常担心"出乱子",不过偶尔他们也会容忍某些金融"乱象"的出现,比如,让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成立证券市场、间或推动国企雇员下岗。

让我们设想这样一个"金融混乱指数"。它从零开始--代表在一个政府得到完全信任的国家里的完全国有化状态。当局可以通过印刷货币让问题消失,不用听国外债权人或贸易伙伴的抱怨。获得满分100的金融体系是这样一种情形:毫无信任度可言,居民受恐惧和愚昧驱动;只有黄金具备财务价值。2007年美国本国金融危机达到顶峰时,其金融混乱指数可能在70左右。

中国曾经非常接近零。1978年以前,中国实际上还只有一家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这家银行按照政府指令分拨投资资金。之后,新的银行成立起来,但政府仍保留了信贷的实际垄断地位。在当时,借款人是否还贷其实并不重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的所有者,政府官员完全可以重写账本抹掉亏损。

二十年后,混乱局面加重了。私人借款人和国外投资者滋生并扩散起来。债权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但金融体系依旧相当得简单:在金融混乱指数上能得10分。即便当金融机构破产、坏账激增时,中国人民,至少借款人和储户,仍然坚信政府有能力拨乱反正。

之后就是"大爆炸"时期。2010年,银行大规模采取了一个聪明的伎俩:把信贷重新打包成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信托和财富管理产品。这些所谓的"影子银行"从那时开始得以兴盛。银行仍然位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的中心,但中国公司的债权人范围扩大了,实际上把数以百万级的储户都囊括了进来。

这意味着混乱还有可能升级。设想一下,一家小公司的债务被打包成财富管理产品,然后这家公司违约了。跟踪成千上万个储户将是一场梦魇。何况,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料的。假如钱收不回来,储户的反应可能有很多:愤怒地抗议;停止购买这些产品,导致信贷紧缩;或者把钱从投资失败的银行里取出来,造成可怕的银行挤兑。

尽管如此,中国金融混乱指数的得分可能只有30-40--比1978年多了些不确定因素,但比2007年的美国还稳定一些。原因是,只要这个国家依然可以印新币"埋葬"坏账,金融体系多多少少还是可以维持完整。不得已时,政府可以出资购买所有未偿"影子银行"贷款(规模约有3.7万亿美元)。虽然这会引发贸易伙伴和国外投资者的忧虑,并导致道德危机,但社会崩解还是可以避免的。

中国并不对自毁性的恐惧和愚昧完全免疫。环境恶化可以引发混乱;腐败也是。非生产性信贷和过多的管制给了人们太多他们不想要的,太少他们想要的东西,结果就是实体经济受到损伤。但是,假如金融乱局维持很低的水平,信贷危机,即使真的发生,也不一定会演变成经济危机。

(赋理(John Foley)是Breakingviews大中华区记者,派驻香港。他写过的论题涉及企业并购、资本市场、消费品、矿业和奢侈品等领域。在2004年加入Breakingviews之前,约翰曾是一家位于伦敦的广告机构的撰稿人。约翰曾在牛津的艾克赛特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作者为路透Breakingviews专栏作家,本文仅为个人观点)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  中国词条  危机  危机词条  是否  是否词条  发生  发生词条  金融  金融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