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次贷危机后,伴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明显加快。短短两年多,跨境贸易结算量累计已超2万亿元,出口付款人民币结算比例已超10%,中国已和8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8000亿人民币,我国企业的利率风险有所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人民币国际化已成大势。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短期内也带来国内宏观调控难度加大、国内人民币控制能力削弱、投机性资本加速流动、企业进出口核销制度操作性困难等不利影响。因此,综合考量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外体制和环境,以及诸多不确定因素,人民币国际化还应深耕细作,企业走出去才会有强有力的保障。
首先,持续深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合作,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打造有力的宏观货币环境。近年,我国在G20和IMF体现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加。IMF与我国的高层互访,中国学者官员任IMF主席助理,承担人民币升值,未来市场更大的开放等等都显示出我国对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贡献。我国提出的推动特别提款权(SDR)作为储备货币也得到法总统萨科吉与其财长的正面回应。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世界货币体系的优化和丰富。如此推进下去,我国企业才能更深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去。
第二,强化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企业提供强力后援支撑。国际货币体系是个动态循环系统,没有稳健的国内金融市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就会险象环生。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些基本条件业已具备,但人民币稳定度、资本控制、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仍有待改善和提高。尽管QFII和QDII制度提升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但是,人民币自由流通还存在一些障碍,资本账户下的外汇交易依然严管;人民币稳定性较强,但央行实际独立性尚有提升空间;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成长,但民间资本远未盘活,市场规模增长缓慢,直接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深耕国内金融市场是必然的战略抉择。
第三,改进跨境人民币结算监管模式,控制违规套利,规范人民币跨境结算。在国内稳健货币政策和较严格的外汇管理条件下,因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境内外利率差异凸显,一些人民币跨境结算产品被部分企业利用,成为套取境内外利差、汇差的投机性套利产品,对此,需加倍警惕,及时采取防范和惩治措施。首先,建立央行、商务部、银监会、外汇管理局等多个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科学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架构,协调管理,加强人民币跨境结算政策的一致性,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模式,从根本上缩小市场差异,压缩套利空间。其次,加强跨境人民币业务的真实审核,明确以人民币体现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债务关系,规范转口贸易和离岸账户的人民币收付汇行为,强化外商投资企业办理人民币外债的审计等等措施均可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规范化起到实效作用;复次,加强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监测分析,综合估计人民币结算对贸易顺收、顺差差距的贡献度,减少非正常人民币跨境支出对境内银行售汇的替代,根据银行信贷扩张速度及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引导境外人民币回流的节奏和规模。
第四,发挥部门优势,科学引导助力企业跨境人民币交易,不断增强企业走出去的信心与信誉。单一企业资源有限,我宜统筹各方资源,充分各管理部门、服务机构等的政策、信息优势,共同推进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发展。政府可通过在境外援助、合作或集中采购中使用人民币交易,及时推广人民币跨境交易的大企业、大项目示范效应,引导更多中小型企业分享人民币结算的优势等方式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金融服务机构应及时跟进,提供更多专业服务工具和平台,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跨境业务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