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趋势就是医疗产业化,即通过对投资、收费、采购的体制改革,使医院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医疗主体,以形成有效的成本约束。但一些地方却将医疗产业化片面地理解为医院市场化。医院像企业一样追求盈利最大化,以至于出现“以药养医”、让病人多做检查等现象。片面的商业化、市场化导向,会使医疗卫生资源向高端服务集中,在地域布局上向高购买力的地区集中,从而降低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然而,纯政府管制下的医疗体制,也未必就尽善尽美。由于医疗产业的特性,纯市场化运营和纯计划管制都行不通。我们既要保公平,又要促效率,优化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平衡。
医疗体系需有自我“造血”功能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计划调配医疗卫生资源,政府出资并直接管理卫生医疗事业。药品的生产、流通及价格,都受到政府的严格计划管制,医疗机构没有任何盈利的指标和任务。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医疗体制为大规模消除传染病、疫情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种由政府全盘管制的模式无法持续。一是医疗服务的价格长期低于价值,医疗工作者缺乏应有的物质激励,工作积极性和服务态度无法得到基础性保障,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和短缺并存。二是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层次逐步提高、多样化需求不断扩大,而原有的医疗基本保障体系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
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只能由政府利用其所掌握的公共资源来生产和提供。医疗具有平抑贫富差距及社会分化的功能,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医疗还具有产业的属性,能够提供就业岗位,助力民生发展。然而,医疗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医院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入,单凭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速,人们对健全的养老及医疗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也使得传统的政府大包大揽的医疗保障模式不可持续。因此,医疗体制的运行,还是需要依赖市场,以使其自身具备“造血”功能。适度的医疗产业化,能够引导医疗产业多元发展,促进医疗机构集约、节约经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医疗产业化应兼顾公平与效率
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指社会成员获得医疗卫生保健机会的均等性,分为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横向公平是指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医疗卫生的公平性。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横向差距,突出地表现为农村卫生投入费用过低、农村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例过高。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这就要求提高农村卫生机构政府资金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以缩小城乡差别。医疗卫生服务的纵向公平是指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医疗服务的公平,其要旨在于降低贫困人群人均卫生服务费用和人均自付卫生服务费用,从而减轻贫困人群的经济负担。
医疗效率是医疗体制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比例关系,其目标在于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产出最佳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我国人均收入处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对医疗卫生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较大,若不能相应地提高医疗效率,则很难保障医疗公平的实现。提高医疗效率既体现在供给上,如提高机构、人员、床位和大型设备的配置效率,减少机构重叠、功能交叉和人浮于事的现象;又体现在卫生资源能够合理地流动,不能单向地流入到投资回收快的城市医院服务,更需要配置到群众需求大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养老医疗保健、地方病防治等急需的领域和地区。
因此,发展我国医疗产业,要力求兼顾公平和效率。缺失公平,医疗行业就会呈“嫌贫爱富”倾向,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医疗难有保障;丧失效率,就没有活力,产业化就不可持续,也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多样化的医疗服务需求。合意的医疗产业化过程,就是在医疗领域优化公平和效率之平衡的过程。
多渠道优化平衡
第一,逐步构建由省内统一到全国统一的医疗支付平台,促进就医公平。我国现行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各自有其管理部门,医保制度也不同,筹资水平差距较大。这造成居民保障水平的不均衡,加大了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的难度,严重影响民众的就医公平。此外,还存在较为普遍的病人流动现象。因此,应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标准化,建设统一的信息系统,以推进异地就医结算。
第二,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地区公平。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应设置低水平、广覆盖为目标的合作医疗,将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保障重点,并降低参保门槛,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建立大病统筹和社会保险,为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医疗保障。要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实现居民个人选择和供给方式的多样性。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首先,应允许居民通过商业保险的方式,在医疗支付项目内容和病种、支付层次和程度等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权,优化其医疗费用支付方案。其次,要动员各方力量,建设健康有序的医疗服务市场,在政府提供公平的法律和规制框架下,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医疗体系建设。
第四,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据零点调查集团调查,新医改的阶段性成效尚不明显,超九成的被访者认为,看病费用仍居高不下;87.4%的被访者表示,看病更贵了;57.5%的被访者认为,现在看病比以前更难。解决“看病难”问题需要简化看病流程,缩短挂号、取药和候诊时间,及时分流排队等候的候诊队伍。解决“看病贵”问题则须解除附加在医生身上的“创收”任务,在制度上使医生回归救死扶伤的天职。
第五,培养全科医师,改善现行医疗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的重点仍集中在事后治疗上,对事前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重视不够。因此,需要培养全科医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同时,继续支持全科医生规范化临床培养基地建设,实施全科医生特岗项目,吸引全科医生下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