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宏观调控前瞻性创造宽松改革环境
———2013-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6%,经济运行总体平稳。2014年将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继续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不仅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应有之意,更是推动体制改革、为之营造一个宽松宏观环境的迫切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伴随着这种增速转换,2013年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特征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经济增长速度略有降低,但企业赢利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与上年基本持平,但是,伴随中国经济长达三年的持续调整,大部分企业在生产和投资方面的调整也已经比较充分,赢利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企业自身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能力在逐渐提高。
工业增速继续下探,但服务业发展动能逐渐增强。2013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比上年同期下跌了0.3个百分点,但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提高,与伴随着结构转型服务业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有关。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公共服务的日益完善和工业服务专业化的趋势等,将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能,从而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率先步入复苏之路。
制造业投资陷入全面深度调整,但是消费触底后开始稳步回升。2013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只有18.5%,比上年同期大幅下降3.5个百分点。尽管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也比上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但自2月份以来,增速逐月稳步回升。由于投资关联效应和收入放缓效应,更多上游行业及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受到了影响,是导致制造业全面深度调整的主要原因。汽车消费、网络消费以及与住宅成交量相关的居住类消费等都有明显增加,则是促使消费持续回暖的根本动力。
物价水平总体保持平稳,结构性通胀并未被有效遏制。2013年,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维持了2012年下半年以来温和上涨的态势。但是,食品价格涨幅依旧较大,其中粮食、肉禽和蛋类等涨幅甚至超过了上年同期;居住类项目价格涨幅也超过了上年同期。结构性因素的存在,使得这种价格上升具有一定的趋势性。第一产业人均增加值仍然偏低,只能通过农产品价格上涨获得必要的利润。住房价格的上涨和交通区位便利住房的日益紧缺,则推高了房租。
一般贸易恢复弱势增长,加工贸易趋势性衰落特征更加突出。2013年,中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由上年的4.2%提高到9.3%,特别是进口额增速由上年的1.4%提高到8.6%,同时,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速却由上年的8.1%下滑到5.7%,连续3年明显下滑。要素成本变化对加工贸易产生持续不利冲击。例如,2013年前三季度,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比2005年同期上涨了3倍多,年均递增约19.0%,2013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比2005年汇改前累计升值了26.3%。
央行基本维持了偏松的货币投放力度,但资金供需矛盾仍然突出。2013年总体上货币政策稳中偏松,尽管货币供应量M2已超百万亿,但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率,已由2001年的5.69快速下降到2013年的2.53,M1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率也由2.15下降到约0.77。同时,中国经济连续三年调整减少了企业的利润额和现金流,加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迅速,致使人民币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利率趋于上升,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展望2014年,中国经济将面临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对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一定的威胁。尽管如此,经济复苏的力量仍然正在逐渐积聚,并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微观企业效益的改善上,而不是体现在经济增速的明显提高上,从而经济运行的内在稳定性也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产能过剩、政策效应递减、结构性通货膨胀和潜在金融风险等,是影响2014年经济运行的主要不利因素。首先,产能过剩将降低经济运行中的投资乘数效应,致使终端需求的增加只能提高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却不能有效引致新的投资;其次,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将弱化投资促进政策的作用,因为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三个行业,是政府投资促进政策的重要着力点,2013年其投资增速已达22.9%,很难进一步提升;第三,食品类、劳务类和居住类项目价格仍然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并驱使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更加趋于紧缩,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影响;最后,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威胁着经济的平稳运行,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妥善管理,但从短期来看,这些举措却可能造成房地产投资及地方政府投资的下降。
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制造业投资调整充分、投资消费结构转换和微观企业效益改善等,则是促进经济复苏的主要积极因素。首先,全球经济复苏力度逐渐增强,将为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一般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一般贸易的发展将比加工贸易产生更大的增长效应;其次,制造业投资的调整较为充分,只有饮料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投资增速高于30%,其他行业已经全部降低到30%以下,制造业投资增速难以再有回落;第三,投资消费结构正在悄然发生转换,2000年以来连年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高储蓄下银行对企业信贷的过度扩张以及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较高通货膨胀率等因素,促成了中国抑制消费、刺激投资的发展模式的形成,但随着全球化、城镇化和重工业化“三化叠一”时代旺盛的需求出现趋势性回落,中国储蓄率下降、消费率上升将逐渐变成一种趋势;最后,微观企业效益有所改善,除了部分行业企业因产能过剩严重而资产负债表继续恶化外,大多数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正在趋于良好,借贷能力和投资信心也相应得到提高。
我们认为2014年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7.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为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为13.5%,进出口额增速约为8.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约为3.0%。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认为2014年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的同时,也更加强调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因此,为了应对经济运行中各种可能的风险和不确定性,2014年宏观调控就需要更加重视前瞻性、及时性和针对性,争取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稳定的目的,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更加宽松的宏观环境。具体来说:财政政策方面,需适度提高赤字率,稳定政府主导投资,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避免投资的再度下滑;税收政策方面,要继续加快推进“营改增”,同时,通过现有税种的调整、新税种的开征和企业效益的提升,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和降低流转税的比重,以减轻中小微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货币政策方面,应适度增加货币供给的力度,并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系建设,优化资金特别是增量资金的配置结构;城镇化政策方面,宜将促进中小城镇发展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以中小城镇为主体来统筹城乡发展,与此同时,也要进一步扩大城市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
执笔人:吕风勇,郭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