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新一届政府组成以来,做出的最重大经济决策之一。这一兼具象征意义和破冰意义的政策实践,突破了28.78平方公里的地理范畴,是新形势下中国面向世界的试验田,有必要从国际战略的视角进行解读。
自贸试验区的国际属性
上海自贸试验区具有明显的国际属性,可以从国际、国内和上海三个层面展开认识。
从国际视角看,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启动具有明显的国际背景。首先,中国面临着“二次入世”的严峻挑战。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多变,美欧等发达国家采取措施自我解围。除了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发达国家还绕开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力推双边或诸边自由贸易区(FTA)战略,致使多哈回合谈判步履艰难,在巴厘岛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一波三折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其目的在于瞄准制定新一代贸易和投资规则,掌握主动权。其次,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BIT)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均取得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在此背景下,中国有必要先行先试,按照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要求,摸索经验,以便研提应对方案。
从全国视角看,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定位是服务于国家战略。有别于中国正在实施的自贸区(FTA)战略和中美及中欧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等,它是中国主动开放、自主建立的改革开放区域,侧重制度创新,而非打造政策洼地。因此,上海自贸区的任务不仅包括贸易、投资、制造业等传统自贸区的内涵,更延展至服务业开放、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等领域,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此外,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对接上海“四个国际中心”建设。国务院公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确定了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扩大服务业开放,重点是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的18个重点领域,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稳步系统推进的重要一步。
国际战略路线图
国际战略的目标,即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学习国际标准。上海自贸试验区从功能定位、方案设计、监管模式等各领域,都参考了国际经验与先进做法,在具体管理措施与总体规划编制,以及政策落实与执行的过程中,要归纳总结国际经验,制定高标准。上海总体方案中最为瞩目的两项措施,即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典型案例,是在充分参考与学习世界上70多个国家的规定与做法基础之上制定的,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较为成功国家的实践。
国际战略的资源,即上海自贸试验区要通过高开放度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源,尤其是资本和智力资源。上海自贸试验区最吸引目光之处,在于外商投资与金融等领域。更重要的还在于吸引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打造智力优势,从而与试验区的竞争优势结合在一起,提升软实力。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举措,就是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建立整合贸易、物流、决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
国际战略的路径,即上海自贸试验区实行的国际路线,也就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中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又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压力非常大,而国内一些利益集团成为下一步推进改革的拦路石。上海自贸试验区就是探索通过开放,借助外部竞争,破解瓶颈,为中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
放眼长远,国际战略的效果即上海自贸试验区要产生国际影响。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彰显中国抵制保护主义的决心,树立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形象。
务实推进
上海自贸试验区自从9月底挂牌以来,已运转了两个多月,其国际战略可以同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国的一些重要战略和外交活动相结合,实现务实推进。
第一,建议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国际战略同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相结合,并关注对接中国的FTA战略。上海自贸试验区有关政策落实的进度和调整,可以适当配合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和FTA战略,做到互相呼应,进一步稳固其国家战略的定位和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性质。
第二,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国际战略可以同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中国的多边外交战略平台相结合。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同联合国、二十国集团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四大战略平台,上海自贸试验区可以考虑在区内建设上合组织园区、金砖国家园区,也可对来自上述国家的外商投资或贸易等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服务中国的重要外交战略。
第三,建议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国际战略充分利用多边外交场合进行“国际营销”。上海自贸试验区可以在2014年APEC领导人北京非正式会晤和博鳌亚洲论坛设立专场,介绍建设进展,普及自贸试验区知识。
第四,上海自贸试验区自身建设体现国际化。其中,首先需要完善自贸试验区管委会英文网站建设,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和管理人员了解相关政策措施。其次,可以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吸引包括世界各国知名学者在内的相关领域杰出人士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