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着生态人文的发展理念,首都圈垃圾填埋场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
垃圾废弃物需要先消毒,再分区填埋,还要对其进行搬运、铺开、轧平、覆土等作业。
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如何有效进行垃圾处理和管理已成为每个城市追求可持续发展时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好垃圾处理的问题,城市经济的发展才能与人口、环境、资源相协调。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贯穿整个垃圾管理的全过程,已成为垃圾处理和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垃圾处理和管理问题上,韩国拥有先进的处理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韩国采取以填埋为主的处理方式。韩国首都圈垃圾填埋场是韩国最大的填埋场,承担着首都圈58个地区、2400万人口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处理任务,被誉为垃圾集中填埋成功典范。其经验对于我国的城市垃圾处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为了更好地研究垃圾问题,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发展课题组应邀赴韩国首都圈垃圾填埋场考察,作为课题组成员,我们有幸参与了这部分的具体研究工作。韩国首都圈垃圾填埋场从1989年开始填海,1992年正式运营,目前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为1979万平方米,约有2800个足球场大小,占整个韩国垃圾填埋面积的68%,垃圾处理能力为22800万吨,日处理量1.8万吨。截至2013年,投入使用20年的第一填埋场,对首都圈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料的处理任务已经完成,按照规划,第二填埋场、第三填埋场和第四填埋场要继续承担首都圈未来30年的垃圾填埋任务。
5月14日中午,结束对韩国环境公团的访问后,课题组马不停蹄前往位于韩国金浦区的首都圈垃圾填埋管理公社。我们兴致勃勃地猜想,这个规模巨大的垃圾填埋场是如何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
首都圈垃圾填埋管理公社的工作人员早已等在门口,直接带我们进入垃圾填埋现场实地考察。我们原以为垃圾填埋场大概是杂乱堆放、臭气熏天,但随着车子慢慢驶入填埋现场,眼前的场景彻底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垃圾填埋的认知。这里井然有序,垃圾的气味被降至最低,丝毫没有刺鼻的感觉,有的地方甚至鸟语花香,宛如公园。当听到工作人员介绍,这里还将是2014年亚运会赛场之一时,我们的好奇心达到顶峰:是怎样的处理技术和管理理念,使得垃圾转化成能源,填埋场被变为宝地?
程序科学,技术先进
在考察中,我们看到,韩国首都圈垃圾填埋场并不是简单填埋垃圾废弃物,而是以绿色理念为指导,严格按照科学的程序和先进的技术,对垃圾进行卫生填埋和安全填埋。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垃圾分类收集。韩国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管理,将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收集,针对各种类型垃圾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再利用品和厨余垃圾,直接采用再利用方式进行处理。对一般垃圾,并不采用直接焚烧或填埋的方式,而是首先通过机械生物处理技术(MBT),将其转换为高热值的固体燃料(RDF),这些垃圾衍生燃料广泛应用于干燥工程、水泥制造、供热和发电工程等领域。不能转化为RDF的其他有机垃圾,因其燃烧值低、含水量高,不利于直接焚烧。而如果直接填埋,这类垃圾又会被微生物活动降解,在有氧情况下产生二氧化碳,在无氧情况下产生甲烷和渗滤液,再次污染环境并产生温室效应。因此,这一类垃圾,需要先经过好氧生物处理或厌氧生物处理以去除有机质部分,再进行焚烧或填埋。
第二,垃圾运输检查。首都圈垃圾填埋场从收运、处理到检查,都有严格的管理系统,以防违规废弃物的收运。废弃物收运车辆必须交计量卡押金进行登记,运到首都圈填埋场的垃圾进入计量台后,无线电波对其自动识别,工厂垃圾将在一个设有自动识别系统的检查台上另行接受检查。所有车辆均密闭营运,在出口都要经过冲洗、消毒、吹干的一系列特殊程序。
第三,垃圾消毒填埋。在居民监督人员和工程职员的监督下,填埋场工作人员进行装卸,部分车辆还被精密检查。为最大程度减少垃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首都圈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废弃物,需要先消毒再分区填埋,在处理过程中进行搬运、铺开、轧平、覆土等作业。垃圾填埋共有8层,每一层垃圾堆积高度达到4.5米后,在其上进行0.5米厚的中间覆土作业,填埋总高度达40米。为提高垃圾夯实率,每天结束填埋作业后,在5小时内会进行0.15米至0.2米的覆土作业。最后,填埋后会用水泥加盖,并加高加厚,以防止填埋物泄漏。在垃圾填埋区,洒水车也会定时在填埋区道路上洒水,以防止尘土飞散等现象。
第四,垃圾及时除臭。为防止垃圾填埋过程中污染物质外泄,还要进行除臭杀菌等防疫措施。填埋结束后,在5小时内,除了迅速进行覆土、夯实作业外,对填埋区域内外还要进行脱臭作业。
第五,焚烧甲烷气体。填埋垃圾被分解后会产生甲烷气体,其大部分被甲烷气体管道捕集运输至发电厂发电;还有小部分未被捕集到的甲烷气体,通过简易焚烧器进行焚烧处理,这样既防止爆炸也可降低温室效应。我们在填埋场看到,每块300平方米的正方形区域中有24个烟囱,用来收集填埋垃圾产生的气体。填埋的垃圾废料可以在20年里持续分解产生甲烷气体。
第六,渗滤液处理。由于压实、发酵等生物化学降解作用,随着降水和地下水的渗流,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高浓度、有毒有害的液体,即垃圾渗滤液。为防止产生二次污染,首都圈垃圾填埋场底部铺设了0.75米厚的固化处理层用来防渗,聚集其上的渗滤液被泵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同时,为减少渗滤液产量以及缩小填埋作业区域,在填埋区域安装了排水管道以迅速排放雨水。在降雨时,也控制垃圾搬运。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渗滤液。渗滤液处理设施每天能处理6700吨渗滤液,渗滤液经过厌氧消化、脱氮和硝酸化、第一次化学絮凝、第二次氧化絮凝等处理后,达到河川标准,被排入韩国西海岸。处理后,渗滤液中的生化需氧量均到了法规水治理值的标准。
垃圾能源化
垃圾能源化是韩国首都圈垃圾填埋场突出的特色,也是其低碳绿色发展的集中表现,首都圈垃圾填埋场已成为韩国七大能源基地之一。垃圾能源化主要包括:废资源能源化、生物质能源化和自然资源能源化。
废资源能源化主要包括沼气发电、甲烷发电以及固体垃圾燃料化和气体化。在沼气和甲烷发电方面,首都圈垃圾填埋场通过在填埋地铺设完善的沼气捕集设施以及水平收集甲烷灌渠管道、垂直收集甲烷灌渠管道、填埋甲烷气体中转站、个别管道和移送管道等,收集填埋地及中央焚烧器收集的沼气及甲烷气,建设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沼气发电站(50兆瓦)。其产生的电能可供50万居民使用。沼气发电所获的销售收入达350亿韩元。通过垃圾填埋,每年获得的沼气甲烷发电、供热以及垃圾处理等产生的能源,相当于154万桶原油,实际收入超过2000亿韩元。
与此同时,首都圈垃圾填埋场通过填埋气体资源化CDM项目(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进行排放权交易,第一次就获得4000万韩元收益。在固体垃圾燃料化方面,一是首都圈垃圾填埋场通过无害固体燃料(RDF)制造技术,每天制成RDF燃料2200吨。二是首都圈垃圾填埋场每日建设垃圾燃料化和下水淤泥燃料化的处理量分别达到4000吨和2600吨。目前,首都圈垃圾填埋场每年厨余废水生物气体化和厨余类生物气体化以及生物气体汽车燃料化的处理能力分别达到了16.5万吨、33万吨和220万立方米。
在自然资源能源化和生物质能源化方面,首都圈垃圾填埋场也可圈可点。一方面是太阳能发电。首都圈垃圾填埋场为使其自身1979万平方米的空间发挥作用,在填埋场建立了容量为30兆瓦的太阳能发电站,有效利用了填埋地的闲置空间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资源能源化效应。另一方面是生物质能源化。在垃圾填埋场,填埋公社营造了生物循环林和油菜生产基地,每年将388万吨生物质能源化。
生态人文的发展理念
韩国首都圈垃圾填埋场从一开始就积极推行环境生态化和人文化建设。目前,已关闭的第一垃圾填埋场,被改造成居民体育公园、展望公园和娱乐园区,成为人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其中包括地上体育公园、飞行体育公园、高尔夫球场和一座体育馆,馆内设有游泳馆和赛马跑道。这里还将是2014年亚运会的赛场之一。
按照韩国首都圈填埋场发展规划,到2025年,第二填埋场将关闭垃圾处理功能。届时填埋场将会建成花卉园、树木园、植物园、环境博览园和湿地观光园、生态环境体验园和环境艺术公园、野草园区草地和森林生态区等。昔日的垃圾填埋场将成为韩国环境生态人文的乐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对韩国首都圈垃圾填埋场有了一定了解。不仅在韩国,世界各地对垃圾处理和管理都有一套先进的技术程序和一系列的制度规定,特别是在发达国家。
美国一直坚持垃圾减量、分流和再利用,以废物变资源、废物变能源(焚烧和生物制肥)作为垃圾治理的主导方向。欧盟则在环境立法方面形成了内容多、范围广、超国家且完整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垃圾处理技术选择上,欧盟各国依据本国实际,选择适合的处理技术,总体的发展趋势是回收利用。
再回到本次课题组的考察研究,我们认为,韩国首都圈垃圾填埋管理公社探索出了一条以绿色理念为指导进行填埋工程、以垃圾能源化和填埋场环境生态人文化为特色进行低碳绿色处理和垃圾利用的成功道路。这样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每个国家情况不同,每个城市也有自身的发展情况。只有充分认识到垃圾处理的战略意义,紧密结合城镇自身垃圾管理的特点,强化法制及各项保障措施,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垃圾处理技术,我国的垃圾处理和管理方式才会不断完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