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探究银行挤兑传递渠道

金融传染性风险,即流动性风险或者破产风险,从一个金融机构传递到另一个的现象,一直都被政策制定者和学者视为银行领域中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2007年至2009年全球危机更加使得政策制定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银行间普遍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传染性。

2007年9月,对Northern Rock银行挤兑风险可能会传染到其他英国金融机构的担忧使得英格兰央行承诺提供必要的流动性支持,并最终承诺对所有存款进行担保。

2012年5月,西班牙银行大量的取款行为使得英国附属桑坦德银行担忧会普遍出现挤兑现象。

2012年12月,瑞典自动取款机全部被关闭以及瑞典银行在爱沙尼亚地区分行被关闭的谣言,使得附属拉脱维亚银行出现挤兑的现象。

这些最近在欧洲银行地区出现的事件意味着存款者之间预期改变和协调失灵不仅是一个银行出现挤兑的重要原因,还可能是整个银行系统风险的重要来源。

模型识别

从大萧条下的美国到最近的新兴市场,银行间提取存款传染性风险在各国时常发生。然而,即使最近一些文献中使用的银行层面和存款者层面数据也仅仅对银行挤兑现象背后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粗略的描绘。

首先,依据目前可观测到的数据来区分出银行挤兑传染性风险和其他导致取款行为的原因几乎是不可能。例如家户间相关的流动性冲击、银行间相关的业务冲击或者宏观经济冲击,都可以解释银行出现“挤兑”的现象。

其次,即使研究者通过现有数据识别出银行挤兑风险的影响,实际数据也很难允许他们细致地解释为什么这些挤兑行为具有高度传染性。为了做到这一步,他们需要估计出存款者关于银行基本面和其他存款者存款的信念上变化,这利用现有的观察数据是很难做到的。

利用实验数据解释传染背后的机制

最近的研究都通过使用实验数据来解决识别问题,实验数据在这里有以下几点好处:

·完全控制银行的真实破产状况;

·不同银行间经济联系上变化可控;

·可以直接估计出有关银行基本面和其他存款者行为的主观信念(Brown et al.2013,Chakravarty et al.2012,Trevino 2014)

在Brown等(2013)的文章中,我们使用实验方法研究当存款者获得另一个存在破产可能银行面临挤兑的信息时,潜在的存款者之间协调失灵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发现,当存款者了解到银行之间在经济上联系非常紧密时,恐慌导致的存款提取行为在两个银行间传染性极高。我们发现在这些信息条件下,一个银行遭受恐慌性挤兑时,另一些银行的存款者也更有可能出现挤兑行为。观察到的银行挤兑现象会使得该银行其他存款者主观信念得到更新,使得他们认为其余存款者也会提款。而当存款者了解到银行之间经济上联系比较少时,则并不能发现信念更新的迹象,也没有发现伴随的挤兑现象。

文章结果的新颖之处在于,我们发现了:

·银行挤兑传染可能是由于其他银行挤兑行为带来信念上的变化所引发的;

·这种渠道在市场上存在所有银行都是经济上相关的共同知识时,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我们的结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来看待恐慌带来的挤兑和信息带来的挤兑的不同。我们的发现表明,尽管银行挤兑可能是由于恐慌所造成的,但这并意味着挤兑的发生是随机的。我们的结果表明共同认知的存在增加了银行挤兑的风险。

政策建议

我们认为共同的资产头寸和相似的资产组合特征使得银行间经济上联系增强,这种特征可能会对金融稳定性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银行间经济上联系的紧密使得挤兑传染风险增加,特别是当这种联系是共同认知的时候。同样的,当国内银行管理经营模式非常类似时,挤兑传染性所带来的系统风险会更强。对于监管者来说,这一结果强调当共同资产暴露的原因导致银行经济上联系紧密时,监管者应当如何监管银行,从而既有助于提高金融稳定性,也有利于金融系统多样发展。

注:

本文原题名为“Exploring the transmission channels of contagious bank runs”。本文作者Martin Brown为圣加仑大学银行学教授, Stefan Trautmann为海德堡大学行为金融学教授为荷兰中央银行经济学家。本文于2014年4月10日刊于VOX网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探究银行挤兑传递渠道  挤兑  挤兑词条  探究  探究词条  传递  传递词条  渠道  渠道词条  银行  银行词条  
智库

 安邦智库5月27日战略预测:中美...

中美关系在疫情大流行中急剧恶化,两国从过去不失礼貌的外交批评,经历了公开且不客气的指责,发展到现的基本不讲外交礼仪的“恶语相向”。世界上两个规模最大经济体的双边...(展开)

智库

 特朗普政府的海上安全政策评析

特朗普政府海上安全政策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特朗普总统是在整个世界处于动荡变化、美国社会处于分裂之际上台执政的。特朗普竞选期间高举“美国第一”旗帜,激发了国内的民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