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资本流动萎缩导致全球化崩溃,应当是过去10年中被低估的全球经济最重大的变化,这从外汇市场可以略窥一斑。
外汇市场的重要性已随着全球化的增强而增强。贸易和资金流的跨境交易数量增多凸显了预测及了解外汇定价的重要性。但是,至少从市场预期中值看,外汇预测的准确性并不高。
欧洲央行在6月宣布将欧元区主导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0.15%的历史新低,同时将隔夜存款利率降至负0.1%,将隔夜贷款利率从原先的0.75%降至0.4%。欧元区由此进入负利率时代。从任何一个角度看这都可谓是十分激进的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美联储仍在有条不紊地缩减量化宽松的规模,并且预计将在2014年10月彻底退出。至于人们关心的退出量化宽松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将怎么变化,目前看来很可能会是加息。瑞银分析认为,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可能会早于市场的预期。英国央行在近期传达了更加偏向鹰派的观点,该行6月称,市场未对英国2014年加息有较高的押注,使其感到意外。
欧美央行都走在极端的路上。现在距离美联储上一次紧缩货币已经过去10年了,欧元区也从来没有经历过负利率的情况。目前的不确定性在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行动是否超出预期。
市场此前已经预计欧元将会贬值,但最终,市场的预测错得离谱。欧元在德拉吉的降息讲话之后出现在小幅贬值,但很快就失去了继续贬值的动力。目前,欧元兑美元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是什么导致欧元贬值幅度小于市场预期呢?
面对欧美市场预期的基准利率与央行利率指引分化,欧元汇率之所以出现下跌抵抗,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因素在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的变化——自2007年以来,全球化的体系已经崩溃,金融市场因此受到影响。
全球化体系的崩溃与全球贸易并没有多少关系。以全球出口占GDP的比例来衡量,甚至还高于2007年,表明贸易活动已经完全恢复。不为人关注的是,全球化崩溃发生在跨国资本流动层面。跨国资本占全球GDP比例只有金融危机前夕历史巅峰水平的三分之一,如果把时间退回金融危机前10年,当时的比例仍是目前的两倍。资本账户全球化水平已经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时的水平。
跨国资本断流是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首先,以银行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金融危机后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监管。这些监管措施对国内投资活动存有偏见,有时是对意外后果的监管,有时是直接设立监管目标。发达金融市场政治化程度更高的环境,对国际投资者形成阻碍,因为他们对于陌生市场的政治因素知之甚少。
当资本流动充足时,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寻找国际资本不会太费周折。要弥补这些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头寸,只需要动用全球跨境流动的巨额资本当中很小的一部分。
但是大河无水小河干。现在全球跨境资本已经不再充沛,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必须下更大的功夫才能吸引到资金流入。如果跨国资本活跃程度只有金融危机前的三分之一,那么吸引资金的难度就是危机前的3倍。
这就解释了为何欧元强势。欧元区整体维持着经常账户盈余,而美国则是经常账户赤字。低利率乃至负利率环境支持弱势欧元,但是经常账户盈余支持强势欧元。美元汇率的变化不会修正经常账户赤字,但这是实现必要的经常账户融资的一种手段。两相中和,结果就是欧元的贬值程度远远小于人们的预期。
除了欧元兑美元汇率之外,这一原理适用于更广泛的外汇市场分析。跨境资本流动萎缩还导致了亚洲国家资金流入减少,放缓了其外汇储备积累的速度。此外,跨境资本还将在国家之间重新分配。在各国努力捕捉越来越稀缺的资金流的情况下,存在全球“资金战”的风险。资本流动的“去全球化”应当是过去10年中全球经济最重大的变化,但其威力目前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