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业确实危险。正因为这一点,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开始刊载“影子银行”系列报道,首篇文章是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业。在中国,由于金融体系内的流动性错配、相关资产质量不透明,以及影子金融的最终用户往往来自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影子银行引起了广泛担忧。
更糟糕的是,它使传统银行承受批发融资增加的风险,变得更为脆弱。因此,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与全球其他监管机构一样,关心并迫切希望了解影子银行业正在如何演变,如何重塑中国及全世界的金融格局。
FT“影子银行”系列报道出现得很及时。对监管机构而言,更好地了解影子银行为有效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特别是在正处于快速“金融非中介化”进程的中国。但作为中国上海的一名银行监管人员,我很惊讶FT全球影子银行系列的开篇之作选了有关中国的报道,并将中国的影子银行称为“全球性威胁”。
以任何标准评判,我都不敢苟同。
首先,中国影子银行业的活动并不完全处在影子里。中国规模庞大并且快速膨胀的影子银行业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引起了监管机构的关注。虽然各方关于中国影子银行业规模的估计相差很大,从3万亿元人民币到38.8万亿元人民币不等,但公认的一点是,中国影子银行业近年来扩张迅速。
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认为,正规银行体系之外的融资活动——可能直接或间接向最终借款者提供了95%的资金——带有风险性。监管机构如果发现有什么不对,将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纠正此类行为。因此,影子金融发展得越普及,监督和管理活动将越严格、越彻底。许多人甚至抱怨,银行业监管机构这么做会扼杀金融创新。在这样的监管环境和理念下,中国金融市场的活动很难处于“影子”之中。
第二,规模很重要,代价令人苦恼,但它不等同于全球性风险。中国影子银行业规模庞大,在其身后留下了一道长长的阴影,并且提高了借款者的成本,但这里没有复杂的结构性产品将风险累积、扩散到世界各个角落。
相反,中国的影子银行扮演着“类银行”的角色。它不复杂,也不高度互连。它汇集资金,再通过某种形式的信贷或流动性转移,将资金借给商业银行曾经或现有的客户,包括制造业、房地产、矿业、新能源等各行业大大小小的企业。
中国不同于2008年危机前的美国
所有的出借者、借款者和中间机构——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都是国内的,大部分是受监管的。这与危机前的美国完全不同。在当时的美国,大多数影子银行活动处在监管机构的法定监管范围之外。至于规模,如果放在全球来看,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在2012年发布的一份报告,2012年中国影子银行资产仅占全球金融资产的3%。
因此,中国影子银行业的产品类型简单、参与者都是国内的、全球占比低、大多数受到监管。中国影子银行业不可能像2008年之前的美国影子银行业那样“造成重大破坏”。
影子金融风险可控
第三,风险是切实存在的,但也是可控的。每个国家都有承担较大风险的债权人。中国影子银行领域也不例外。一些使用杠杆的高风险项目通过各种旨在规避监管要求的渠道设法获得了资金。
但基础资产的质量没有显著恶化的迹象。由于许多借款者原本是商业银行的客户,银行已开展过尽职调查,并计算了用于还款的未来现金流。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CBRC)多次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的贷款情况开展了现场检查,结果表明大部分LGFV贷款的质量令人满意。迄今为止,影子银行业未对中国构成系统性风险,更不用说对世界了。
第四,不存在系统性风险;有关部门已经采取行动。在2008年危机前,西方影子银行业基本上不受监管,风险最后又回到了受监管银行的头上。在此次危机中,这类监管缺陷给我们带来了惨痛教训。如今,改革影子银行成了全球监管议程——议程中也包括中国——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中国遵循国际指导原则,并针对本国影子银行活动的特点制定政策。在2013年底发布的“107号文”中,中国中央政府确立了规范影子银行活动的全面框架。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防火墙得到了巩固。对影子银行体系内的机构和市场实施了新的要求。例如,以监管套利为目的通过“中间人”开展业务,会受到监督和监管。
影子银行符合需要
另外,我们正在采取措施加强对系统性风险——包括影子银行活动所产生的风险——的监控。就连目前发展很快、规模较小的互联网金融,107号文也提出了监管原则,实施细则预计将很快出台。总之,影子银行业符合现实需要,它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活动提供了资金,尤其是在新增贷款只有不到5%来自资本市场,而银行放贷能力受到资本金和拨备要求限制的情况下。我们目前所做的,是确保一切影子银行活动得到监控、了解以及恰当和适度的监管。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违约
如何看待FT报道中提到的运城案例?应当说,这是典型案例,但不具有普遍性。运城是中国的一个普通城市,但也有独特之处,因为它的经济高度依赖煤炭、钢铁和有色金属等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的行业。未来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运城受到人们的关注。
同样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可能将出现更多的违约个案,很遗憾,这会造成不确定性。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情况也将有助于增强市场纪律和形成健康的信贷文化——这正是当今中国极其欢迎并且迫切需要的。
本文作者廖岷为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局长。银监会是中国的银行业监管机构。廖岷还是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世界金融体系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