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从2003年四大国有银行重组上市以来,国内的金融改革一步也没有停止过,新的制度安排、新的金融市场与产品、新的金融组织与工具等,不断地推出。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内金融改革更是一浪高过一浪。比如,在短短的两三个月时间里,国务院接连推出了两个金融改革的“十条”新规。一个是5月份的金融“十条”强调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让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另一个是7月份的金融“十条”强调如何化解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
这些金融改革措施效果如何?它能够开拓出中国金融市场的新局面吗?市场对此是存在质疑的。因为,十几年来的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它不仅与实体经济的要求相差太远,比如中国的制造业可以成为世界工厂,但中国金融业还不敢走出国门;而且中国金融市场问题丛生,比如政府参与遍布、行政干预丛生、市场效率低下、市场结构扭曲,以及金融风险不小等,这些都成了国内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
还比如,近几年来,尽管国内经济增长放缓,不少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许多企业及行业利润出现严重倒退,但只有国内银行业仍然是一枝独秀。2013年国内股市2500多家上市公司,总体净利润为2.25万亿元。但银行上市公司有18家,以数量计,这18家银行上市公司只占3.6%,但是其总利润却达到了1.16万亿元,占整体上市公司利润的一半。而且这种情况持续多年。对于银行业的“暴利”,是市场竞争之结果,还是政府的政策因素使然?如果是后者,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如何达成?
正因为国内金融业有政策性的 “暴利”存在,这就有了为了获得银行牌照,目前有许多民营企业 “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都想拿到银行牌照;这就有了大量企业争抢上市。比如,A股IPO上市资格,截至7月1日,中国证监会已受理且预先披露首发企业共达637家,未过会企业597家,其中“中止审查”企业达到589家;这就有了新股抽签及“全民打新”的疯狂,出现了不久前5只新股就冻结资金达到4100亿元之巨的中国金融市场独有怪相。
面对国内金融市场这些现象,人们也许会问,为何国内金融市场越是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则越多,市场的成熟度则越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议题就是为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制度条件,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银行业的政策性“暴利”则可持续多年不变,上市公司的暴利也会持续一波又一波。而国内金融市场的“暴利”从何而来?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市场的“暴利”在有效的价格机制作用下很快就会消失,但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情况则不是这样。
其实,国内金融体制改革之所以严重滞后,金融市场价格机制之所以无法确立,就在于政府对金融的干预一点都没有随着市场发展而减少,反之更为严重,只不过所使用的工具及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比如说,在国内严重投资饥渴的情况下,通过以银行信贷规模及价格严格管制来压低居民的存款利率 (近十年中居民存款利率多数时候都是处于负利率)。这样人为的低于自然利率的贷款利率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成本,强化了企业融资需求,也极大地刺激了投资与出口,保证GDP快速增长,而且也让广大分散的居民存款人的财富转移到政府支持的企业手中。又比如,面对最近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性调整及房地产泡沫的挤出,政府又主张商业银行按揭贷款利率降低,以便不捅破这个巨大房地产泡沫而保国内GDP的增长。
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就得重建金融市场的利益关系。而重塑金融市场的利益关系,无论是从短期看还是中长期来看,受到影响和冲击最大的就是国有银行及国有企业,就是现有既得利益集团。因此,减少这种冲击与影响也是政府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方面。否则国有银行及国有企业将成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大受害者。可以说,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国内金融改革是不可能迈出大步伐的。
从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金融改革的十条措施 (或 “新金融十条”)来看,就是希望通过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来化解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对此,推出了十个方面的举措。比如,确定资金流向、设定金融产品、缩短融资环节、整顿治理金融中介机构、加强贷款管理、设立服务于微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完善商业银行评价体系、加大直接融资、重启保险功能及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等。
对于这些举措,尽管具体且有针对性,对化解当前国内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十条举措,采取增量性改进的多,比如批准设立民营银行,但采取存量性减少及机制性改革的不多;对正规体制内的利益采取保护,而对正规体制外的利益则严格限制。比如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及银行理财产品,两者基本上是属于同一类金融产品,其目的都是为了冲破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但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获益者是广大民众及企业,受到冲击的是银行及银行贷款人,因此,该产品则被遏制,而银行理财产品则只要满足监管条件就仍然可运行等。可见,对于新金融“十条”的改革,如果不能够从体制改革的深层次入手,不能触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那么这些措施要达到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总之,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深层次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或市场化程度低,在于政府不愿意重塑金融市场的利益关系,当前改革一旦触及到国有企业的利益时,金融改革只会绕道走(“有序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如此)。这就使得对金融改革的技术性问题,可以频繁进行及时推出,但重大体制性问题则障碍重重。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