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来,乌克兰危机持续发酵,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数轮制裁,7月底制裁升级。国际局势与地缘政治“连环震荡”,或导致俄罗斯乃至世界政经版图重构。但新版图究竟如何拼接?最终取决于多方力量战略博弈。对中国而言,身处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中,谨慎研判风险比乐见机遇重要得多。
制裁大战背后的复杂机理
欧美等国联手制裁俄罗斯,后者强硬反制,绝非偶然。它是全球地缘政治、利益博弈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
从地缘政治角度观察,乌克兰危机是此番制裁大战的导火索。欧盟东扩背景下,乌克兰成为西方与俄直面的“最后一公里”;美推行全球再平衡战略,乌克兰成为其在欧洲与俄罗斯之间布下的一枚重要棋子,也是抵御俄势力向中东染指的缓冲地带。近年来中亚、北非数次颜色革命席卷之下,俄深感战略空间被挤压,对乌动向更加警惕。从克里米亚危机酝酿,到马航MH17事件引爆,各方在敏感地区乌克兰的矛盾最终激化。
从利益博弈角度观察,制裁大战背后,不仅有主权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还有各国内部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更有欧盟等非国家行为体以及美欧日联盟的参与。传统国际关系与国内政治的 双层博弈,让位于更加复杂的三层博弈。比如,作为欧洲一体化最显著标志的欧盟,就需要在平衡内部“老欧洲”、“新欧洲”不同利益诉求外,兼顾整体与美日的战略协调。即便是“老欧洲”代表英国,在制裁问题上,政府政策与BP等跨国企业的利益纠葛也一直存在。此次行动既包含了各方的战略交集,也交织了内部的深刻分歧,但总体来看,制裁仍成为短期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但我们也要看到,此番制裁本质上迥异于近年西方因核问题对伊朗的制裁。伊朗是美国全球均势政策下,全球战略的制高点,对其制裁有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对俄罗斯的制裁更像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俄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体量巨大,且西方各利益集团与其有复杂勾连,对俄制裁短期不可能撼动大国根基,亦不可能轻易封堵其战略空间,长期对各方而言,均为难以承受之重。西方与俄斗法,并非伊朗问题的简单翻版,二者走势也将迥异。
战略重击下的战术配合
欧美等国以打击战略前沿目标为重点,希图对俄长期发展遏制。这也决定了制裁联盟战术的运用。
首先,奉行“三位一体”制裁策略。在市场制裁领域,中东局势一度使国际油价震荡上涨,欧盟多国采取进口多元化措施,与俄频频牵手,资源大国俄罗斯由此处于相对强势地位。选择此刻制裁打压,彰显了明确的战略遏制意图。技术制裁领域,限制俄获取欧美敏感技术(特别是石油行业技术),近期看,无疑将阻碍俄油田设备更新、油田服务市场发展、油气装备制造业进步,远期看,将打击俄技术密集项目如北极大陆架、部分难开采储量油田及一些页岩油气等战略前沿项目。金融制裁领域,延迟欧洲投资银行等向俄提供金融资助、冻结部分俄银行资金支取,必将提高俄能源领域融资成本。受利空消息影响,早在今年1季度,俄资本外溢额就高达600亿美元,相当于2013全年水平。
其次, “白脸、红脸”各有分工。作为主力,美英一直强调在经济上孤立俄。但欧盟内部情况复杂。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度表示对制裁保持克制;法国由于武器出口领域合作,对制裁持审慎态度;意大利考量天然气进口,对制裁有所保留。究其根本,既合纵连横更防止引火烧身,才是各方的根本利益出发点。
进而言之,考虑到经济关联程度的不同,欧美等国也不会共进共退。数据表明,俄是美第20大贸易伙伴,美是俄第5大贸易伙伴;而欧盟是俄最大贸易伙伴,俄是欧盟第3大贸易伙伴。不计后果的制裁,既会给欧盟经济复苏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又将使欧盟经济更多依赖美国。因此欧盟必须考量腾挪余地。此外,近期日本跟风制裁,其中亦有自身打算。目前日本70%到80%石油从中东进口,为保障能源安全,一直希望投资俄罗斯远东地区,助其实现进口多元化。如何规避制裁误伤自身,也是今后日本态度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下一步,欧美各国制裁政策是否调整以及如何调整,将视各方复杂博弈的结果而定,不排除因意外情况发生而打乱原定部署的可能性。总体来看,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制裁政策不会轻易刺激各方利益的底线,未来制裁政策仍会有所顾忌,将主要以经济领域为重点。
“能源武器”的战略空间
对俄而言,如何对欧美制裁加以反制,取决于其在战略博弈下采取何种战术选择。8月,俄出台措施,采取为期一年的农产品、原料等进口限令。但在关键的“能源武器”上,俄到目前为止表现平静。一方面,与一般经济领域“轻型武器”相比,“能源武器”对各方杀伤力过大;另一方面,俄“能源武器”的战略空间已事实缩小。
1973年发生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集体行动,提价、减产、禁运,使工业化国家遭遇二战以后最大规模经济危机,同时OPEC国家采取打击和拉拢两手策略,导致西方世界内部分化。但着眼当下,俄罗斯只是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重要变量之一,考虑到中东OPEC国家(尤其是伊拉克)、非OPEC产油国以及能源消费国等诸多变量的综合影响,俄运用“能源武器”的战略威慑力与现实影响力将不如以往。
根本而言,由于全球油气供需格局的变化,地缘政治关系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从过去的资源地争夺向消费地争夺转变。
这种隐性转型,长期必将颠覆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更使各方攻守之势大异。具体来说,目前欧洲仍是俄油气出口主要市场,俄出口原油中60%以上面向该地区,对欧洲天然气出口量约占俄出口总量一半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油价低迷使俄罗斯油气出口获利不大,资金短缺成为俄经济建设的瓶颈。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飙升,俄罗斯靠能源出口获得滚滚财源,刚刚恢复了一些元气,绝不希望能源财富减量甚至断流。
近年来欧洲为摆脱对俄油气依赖,开始寻求油气进口多元化,俄出口市场正被蚕食,已成其难言之隐。若以经济策略计,俄不会主动断油、断气,驱逐欧洲市场。从整体经济环境来看,制裁以来俄股指看跌、卢布贬值,俄经济脆弱程度可见一斑。能源作为俄经济命脉,对稳定市场预期乃至国内稳定均具重要战略意义。因此俄在反制中对于“能源武器”的使用将继续持谨慎态度。
版图“余震”与中国应对
制裁大战给全球政治经济带来的全方位影响不可低估,对可能发生的余震,也须保持战略预见。
就俄而言,或面临经济转型大考。事实上,此番制裁同时暴露了俄内需不足、经济增长乏力,国家发展对石油、天然气过度依赖,能源科技核心竞争力面临瓶颈等长期难题。俄未来若对以上领域加快改革,必将给外部世界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就欧美等国而言,制裁将对全球石油市场特别是油价造成影响。有分析人士认为,制裁长期将利空油价。而从短期来说,国际局势反复变动、频繁的市场投机行为将加大短期波动,进而影响欧美等国,乃至局部冲击全球能源价格体系稳定。此外,制裁也必将会传导至俄能源出口市场布局,其东移南下的迹象开始显露。而从长期来看,制裁对美元体系的冲击值得关注。制裁以来,俄一些公司在订立合同时弃用美元,启用人民币及港币、新加坡元,俄有关银行也在开展卢布与人民币结算业务。种种迹象表明,近期国际上试图绕开美元的各种双边多边机制一旦产生复合效应,将对二战后形成的美元体系带来新的挑战。美元霸权 失宠,引发的 “蝴蝶效应”,必将在未来渐次显现。
从更宏观的全球关系视野来看,制裁使俄与亚洲及金砖国家关系加速走强。除能源领域中俄签署天然气大单已见先机外,俄参与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7月也正式成立。但制裁是否刺激俄把所谓“脱欧入亚”作为反制回应,未来仍需观察,毕竟“脱欧入亚”涉及极为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博弈,难以轻下判语。亦有人称此次制裁大战将导致所谓“新冷战”进一步升级,其依据是2007年美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计划,迫使俄做出强烈回应,世界由此站到新冷战时代边缘,由于美苏争霸的历史情节,此次制裁让人增添了“新冷战”进一步坐实的猜想。但现在回头分析,2007年美国的导弹部署计划乃是打击伊朗的后手,不过被布什过早暴露了战略意图,战术失策迫使俄做出了提前反应,称之为“新冷战”言过其实。此次制裁是否会推动“新冷战”格局的形成,还有待观察相关各国对事态发展做出的回应。但无疑的是,一旦坐实,对世界而言必将弊大于利。
于俄近邻中国而言,制裁大战既非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中国既不可能全然作壁上观,亦不可能毫无应对。问题关键在于中国如何在两股力量的动态博弈中穿梭往来、趋利避害,维护自身核心利益,进而争取机遇。如何规避外部频繁变动,危害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保障的底线,是中国在国际关系中需要回答的重大考题。
有形的政经版图变迁,亟需牵动中国无形的战略思维版图升级。“君子视微知著、见始知终”。于战略上,始终把握核心利益,保持战略定力和理性姿态,练好发展内功,提高抗压力的风险智慧;于战术上,审慎评估不确定性风险,灵活应对突发难题。在复杂国际局势中,中国需谨慎研判新世情,敏锐捕捉未来转化为“新常态”的潜在趋势,始终放眼全局,把握大势,如此才能享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