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已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发展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一个带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全球排名仍位居第三,其中服务出口总额达210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实现了2011年以来的首次两位数增长,发展态势可喜。但与欧美的相关数据进一步比较分析,令人担忧: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由上年的897亿美元扩大至1184.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成为全球服务贸易逆差第一大国;服务贸易仅占中国外贸出口量11.5%,与全球平均水平的20%、甚至与同为金砖国家巴西的25%相比,差距还较大。
根据2013年中国和美国商务部提供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对应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量0.54万亿美元与美国的1.13万亿美元相比,还不到美国的50%。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服务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全球排名第13位,到2012、2013年的连续两年保持第三位,发展速度之快已引起各国的关注。但从行业结构以及数据的深入比较,与欧美相比还存在以下差距。
(一)发展均衡性
欧美国家在本土内的服务贸易发展分布是比较均衡的。根据中国贸促会的数据,2012年中国成为美国产品第三大出口国,同时有30个州仅出口中国产品均超过10亿美元。由美国统计局的数据,2012年仅出口中国排名前10的州共出口了近599亿美元,包括货物和服务出口,接近美国出口中国产品总额的一半。这10个州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州、得克萨斯州、华盛顿州、伊利诺伊州、纽约州、佐治亚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明尼苏达州以及南卡罗来纳州。
从中国国内区域分布来看,明显存在“东强西弱”的现象。2012年,中国服务进出口仍集中于东部省份,其中京、沪、粤三地服务进出口总额远超其他省份,上海服务进出口总额达1515.6亿美元,北京服务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广东服务进出口总额为713.1亿美元。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3年春季)》显示,2012年东部11省的贸易出口占到85.9%,尽管中西部20省的贸易出口增速已远高于东部各省,但其占出口总额仅14.1%。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把“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作为今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战略意义深远。
(二)整体竞争性
欧盟及美国等均有自己独具竞争力的优势服务业和品牌,如美国的金融保险和专利特许经营、德国的会展和医疗等。目前,中国服务业还集中在运输、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上。
甄别一国贸易竞争优势情况可从“TC指数”的计算结果来进行分析。TC取值范围是[-1,+1],取值大于0时,说明有竞争优势,越接近于l,行业竞争力越强;反之,取值小于0时,说明没有优势只有劣势,越接近于-1,行业竞争力劣势越大,主要是由逆差造成的。
从表2提供的2013年中美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和美国的服务贸易竞争优势还存在一定差距。
表3提供了2001-2010年美国服务业中各行业的TC指数情况,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国在人文体育休闲、金融、专利特许经营、通信以及建筑等服务业方面,还是具有相当竞争优势。
(三)技术密集性
1990年美国的服务业占GDP总量已达72%,中国的服务业仅占GDP的36%,美国有十大服务行业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包括旅游、运输、金融、教育培训、商务服务、通讯、设备安装维修、娱乐业、信息和医疗保健等。以后几年,美国服务贸易将迅猛发展并逐步向全球扩张,呈现出总额大、顺差多、增长快的特征。美国的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中运输仓储、零售、批发、个人家庭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占比呈下降趋势,而属于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型的如金融保险、专业科技服务、卫生、行政管理、教育、信息、房地产和租赁、艺术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得到了调整并迅速发展,占比大幅提升(从表3的数据也可以明显看出)。而这些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行业在中国刚起步,信息技术、研发设计、流程管理、金融保险、技术咨询等为代表的服务外包,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贡献还较微弱。但从表4可以看出,最近五年中国离岸服务外包在各级政府的推进下,作为服务贸易的重点领域,在服务贸易出口总量中的比例已开始缓慢上升。
(四)市场占有率
目前,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中国香港和东盟五个地区,如旅游方面,中国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和韩国,占到旅游总量的60%。而欧美的服务贸易除了集中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出口时优先考虑其联盟成员国的市场。如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墨西哥、爱尔兰、法国、瑞士、中国和荷兰是美国十大服务出口国,美国的服务贸易市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同时也包括中国、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有多元化趋势。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市场战略是“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兼顾发展”,传统市场主要包括欧洲和日本,新兴市场包括墨西哥、阿根廷、巴西、中国(含台湾、香港)、印度、印尼、波兰、土耳其和南非等。
尽管2013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名列世界第三,但还不到美国的一半,逆差1180亿美元,逆差增长32.1%。对货物贸易而言,中国是全球顺差大国,但同时也是世界服务贸易逆差大国。中国2013年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量仅相当于美国2004年服务贸易出口总量5383亿美元的水平,但当年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已居全球第一、占美国出口贸易的28%、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的15%;而当年中国服务贸易只有1337亿美元、居全球第九、占中国出口贸易9.7%、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2.2%。因此,从2000年中国服务贸易在全球占比2%到2013年的5.6%,尽管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还偏低,与美国服务贸易2013年占全球的11.9%相比还有差距,但此成果确实来之不易。
(五)法律完备性
与欧美相比,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目前还不完备,行业法律法规仍存在盲点,整个体系还不能为服务行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和保护作用,现行服务行业普遍存在不少法律规范缺损现象。如行业统计、质量标准、市场规范等,相当一部分服务贸易领域的规范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规范,某种程度已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使得企业的信用测评、行业数据、预测分析等难具考证,出现部分地区服务业统计难的现象,少量数据甚至是通过简单估算获得,而且对数据来源及其可靠性缺少第三方的监督和审核机制。1985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调查法》,1995年开始美国商务部等机构在服务贸易的数据采集和市场分析方面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建立了一整套世界上对服务贸易统计最科学、最完整和最有借鉴价值的统计体系、统计方法。目前,美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够提供与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概念相一致的、连续的、系统的、双向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国家。由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基本数据与分析报告,不仅对政策制定、多双边谈判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服务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和出口经营决策有很大作用。
近年来,美国经济理论界对服务贸易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对进一步推动美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今,全球经济正在进入以数字化、智能化、互联化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经济年代,在中国的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服务贸易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中国服务贸易,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还存在“品牌”“技术”“信用”三大软肋以及“人力成本”“盈利能力”“信息资源”三大挑战,这些现象日趋凸显。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的服务贸易如何持续发展,基本有两种观点:一是紧跟形势,转变观念,创新发展;二是不冒风险,凭借经验,等待时机。事实证明,第二种观点比较保守、墨守成规,最后很有可能被市场淘汰或边缘化。如今某些行业象百货商店、门市书店、邮政局和以零售为主的小门店,还有一些品种单一、技术简单的服务贸易或服务外包企业,若不研究市场、不开拓业务、不更新技术,显然都难以为继了。因此,中国服务贸易在市场化机制的推进中,除与时俱进的技术创新、政府推进外,还必须加强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在整合资源、融合其他产业发展中寻求机遇。
(一)发展观念的创新
2013年9月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观念一,创新产业生态链——由市场驱动向驱动市场过渡的产业生态链。所谓市场驱动是与企业理解和适应市场的能力有关,是事后的反应,是企业防御和保护性的一种营销战略,通过市场细分来实施错位竞争,即由市场变化来引导产业,由客户需求来设计产品。而驱动市场与企业引导和改变市场的能力有关,是事前的预测,是以挖掘、探索和创新本企业的经营策略来影响和引导成长中的客户需求,要通过我们的理念、技术去引导市场,去启发服务需求方如何通过我们的服务来创新、求发展,将客户引导到风险共担、资源共享的战略合作伙伴行列,来共同提高彼此的核心竞争力。用驱动市场战略开拓新的领域或市场空间后,就需要运用市场驱动战略来提供多样化的技能和技术,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以寻求在推进驱动市场战略和实施市场驱动战略中一个区间集聚。这就是创新的产业生态链。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开创了今天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大数据和物联网一定会引导明天的服务外包和服务贸易。金融危机以来,我们货物出口的增速逐渐放缓,但是与此相对应的,跨境电子商务却实现了在逆境中的快速发展,2011年交易额达到了1.6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同比增长了33%,2012年突破了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了25%,境内从事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初步统计已有20万家。阿里巴巴集团最近宣布旗下的“阿里云计算”,继杭州、青岛之外,在北京再建面向服务全球的数据中心,用户可在阿里云官网按需定制,直接购买,并获得服务保障。
现在不少地区正在推进建设“智能化城市”“云计算基地”“物联网集聚区”等,也有不少城市已在编制“大数据背景下的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正体现了“创新产业生态链”的魅力。
观念二,创新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外部化的经营战略。外包(Outsourcing)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企业将生产流程中内部投入的部分业务,转移到外部,通过合约方式购买外部优质资源,实现优化、重组企业的生产流程,达到创新发展,这就是今天中国迅猛发展中的服务外包行业。一般此流程称为企业外部化的经营战略。现在外包又发展到“众包”的战略思维,原来可以是一家企业把成本过高、不愿做或者做不了的业务委托更专业的服务供应商来完成,现在有了众包,利用互联网可以选择服务供应商的余地或空间更大了。比如,维基百科现在已经不依靠一拨团队去编印有形的百科全书了,而是基于初意的词条向全球征集这个词条的解释,通过“海选”不断地做加法和不断地修改筛选,使得最后维基百科的词条权威性不断地提高,认可度不断上升,比一拨专家在那里闭门编写百科全书要强得多,这就是众包的效应。
又如德国的国家综合性展会,正在快速向专业性展会发展,政府的职能正在逐步向社会转移,通过市场化运作,选择让更专业的会展公司来承包。政府不直接参与展会的具体运作,也不给予展会直接财政支持,仅制定行业规则和评估指标、发布信息、专业培训和国际化合作的调研。表5提供的数据比较,不少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观念三,创新客户关系——由客户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谓战略合作伙伴,就是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保护、发展共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持续的、稳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过去不少人都理解为服务外包是指乙方承接一些甲方不愿做的、以IT技术为基础的业务。现在的观念应该是,服务外包创新了商务模式,把传统交易上的客户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建立交易双方相互信任、保护、合作、共赢的机制,服务供应方承接的是服务需求方做不了、做不好或效率低的长期业务。到了“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数据化时代,一般甲方为提高自己核心竞争力,发现生产链中某些环节的业务乙方比自己强,为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就会将乙方发展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优势互补,紧密合作,相互信任,发展共赢。双方都会越做越强、越做越大,同时提高核心竞争力。
现在依靠某企业独立地全过程去开发和制作高科技产品的时代已过去了,提倡的是合作式、联盟式、开放式的战略合作发展模式。如美国苹果公司,是全球最大的PC厂商和手机生产商,2012年市值一举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但如此辉煌业绩中,大部分软件或插件甚至外壳都是请第三方合作伙伴开发的,在中国就有20家之多的苹果公司软件开发供应商。中国本土的小米公司日售2万台手机,首创了利用互联网开发和改进手机操作系统,有60万发烧友参与了小米的软件研发,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为小米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若没有这些发烧友和合作伙伴的参与,能有今天的成果吗?他们是实现了“1+1>2”的倍增效应。
(二)运营模式的创新
运营模式是指企业内部人、财、物、信息等各要素的统筹管理,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经营目的而创建的产业流程,构成自身的一种企业文化。
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营销模式创新。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企业的商业模式不应只止步于当前发展和自身盈利,应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把优势发挥到最大化程度了,是否可以取得再高一些的增长?是否有换位意识,寻找到了能长期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是否有危机意识,发现自己在市场价格、渠道、产品同质化等的恶性竞争中出现的弱势?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首要目的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然后为自己带来价值和效益;判断商业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企业有否可持续、可获利的企业内部结构和战略合作伙伴。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优化交易结构,尤其在当今时代,企业的发展对外部环境依赖越来越至关重要,各种外部关系都会构成企业成功的资本和发展中的优势。
比如,园区的“三赢”商业模式。第一是政府“赢”,设立园区要有明确目标,区域经济的带动、技术人才的引进、就业人员的安置、税收规模的扩大等就是政府举办园区最大的“红利”。第二是入驻企业“赢”,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园区,无非就是园区内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优良环境,使得企业营运便利、各种配套齐全等,企业无后顾之忧。第三是园区开发商“赢”,为实现园区外商云集、群雄毕至,从“七通一平”到招商引资,从环境建设到生活配套,穿梭奔忙且投入巨额资金,他们的长期效益在哪里?“先立法、后开发”“先规划、后建设”就是确保园区“三赢”机制的商业模式。
融合模式的创新——服务贸易的最大特征是融合到其他产业共同发展。跨界融合已成为服务贸易业态创新、业态提升的主旋律。融合其实也是企业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是对自身的一个最大挑战,这取决于对客户、市场、服务产品和本身优势的深度理解。目前,中国已拥有6.2亿网民,“互联网”异军突起,将会创建更多的服务贸易新兴业态,就看中国服务贸易企业能否抓住这一机遇。智能化、数字化、互联化导致了企业必须从自身的内部资源到整合外部资源,融合其他产业才是最好的发展途径,包括从纵向产业链向横向价值链的整合。“能整合资源者得天下”,正在得到业内越来越多人士的认可。
交易模式的创新——服务平台交易模式的探索。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正在共建中的“国家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就是一个交易模式创新的典型案例。把市场中的产品(服务)、技术、金融、信息、人才、规则、秩序和环境等要素,通过互联网组合成服务外包领域中的服务需求方和服务供应方的共享信息平台,同时又把技术创新、交易规则、项目推介、企业信用、知识产权等支撑平台都放在同一个大平台上,实现从资金、政策、市场、技术、项目、信用、服务融合为一体的全行业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整合、处理和项目撮合,直至项目对接成功,同时提供金融保险、公证仲裁等增值服务,融合了服务需求方、服务提供方以及社会第三方的智慧,通过交易模式的创新,线上和线下的联动与融合,最终实现服务外包(贸易)产品交易的互联化。目前,已撮合完成流程解决方案的项目近百项,印度Nasscom、美国的加特纳Gartner、爱尔兰智达国际、芬兰驻沪领事馆等正在和交易促进中心洽谈本国的服务外包企业与中国的合作事宜。交易促进平台作为服务外包交易模式创新的案例,效应显现。
(三)体制机制的创新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强调了“坚持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以及“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保护”的政府监管机制。
普惠政策与制度创新——示范城市成功经验的复制。就服务贸易中的重要领域服务外包产业来看,7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并拨付服务外包专项资金累计达31.5亿元,基本都是在“示范城市先行先试”,至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各示范城市的主要指标累计都占到整个产业的90%以上,有力地见证了在示范城市中政策推动的力量和功效。由于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意义重大,目前国内东西南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潜力和市场资源,如何推进和释放,使得服务外包能更快速、更全面、更健康地持续发展,对已示范成功的财税支持、人才培养、投资促进等国家政策在向行业“普惠”的同时,对一些城市尤其是示范城市的成功经验和制度创新方面,更应该加快“复制”和推广到有条件发展服务贸易(外包)的所有城市。目前,应重点宣传不同城市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可复制、可推广、可学习的经验,尤其是如何从品牌、技术、信用方面创建的经验,以实现服务外包市场的规范和快速发展。
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建立国际化中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是一个多元化的系统工程,既有外因环境的倒逼,也有内因元素的动力。对国际服务贸易中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学术背景,而且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一定资质。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培训计划的制订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包括课程设计、能力训练和培养机制等方面,要创建一种科学、有效的国际服务贸易中高端人才培养模式。
建议政府要敦促、鼓励和支持国家行业协会会同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培训机构、咨询机构、企业集团,就有关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等,尽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讨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建立人才和业务的定期交流和互认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融合发展、合作共赢的行业规范和市场环境。可以先鼓励和支持选择一些城市中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与国家行业协会、企业集团(含境外)联合组建若干个服务贸易中高端国际人才培训基地(机构),先解决毕业大学生与就业单位业务对接的“零距离”问题,同时提升企业现有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党政干部的管理水平。
比如,由政府资助、校企合作进行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南昌模式”,依托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实训基地,基地基础建设由政府部分资助,运营管理由IBM公司、先锋软件合作完成。IBM提供模拟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流程、仿真商业案例项目以及贯穿实训过程中的各项知识和软硬技能培训,并指导学员的教学,负责学员的项目实训工作;先锋软件提供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和配套设备,负责基地的整体运营、具体教学和学员管理。基地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大部分都就业于IBM、印度INFOSYS、TATA、深圳华为、汇丰银行、浙大网新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东西部联动机制的创新——培育产业均衡发展的途径。中国沿海地区由于区域环境、产业基础、信息资源、人才集聚、市场活跃、国际化程度等众多优势,使得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近几年来一些商务成本的增加,如劳动力价格、房地产价格、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融资成本以及当地生活成本等大幅度增加,服务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已出现沿海地区某些服务贸易企业(或业务)向商务成本较低的城市转移。尽管二三线城市在基础设施、环境配套、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但人力成本、能源成本、房地产价格、生活费用和潜在的市场资源等与一线城市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要鼓励尽快建立服务贸易一线城市的溢出与中西部二三线城市潜能的有效发挥和对接的新机制;要支持和发挥类似京交会、上交会、交易促进中心等投资促进和交易平台推进与服务功能的发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推进、企业运作的机制,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城市搭建服务贸易(服务外包)各类服务平台,推行企业信用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行业规范等制度建设,共同打造“中国服务”品牌。
2013年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兰州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工作座谈会曾指出,“发展最大的回旋余地在中西部”“要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支持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移,扩大向西开放,拓展交流合作发展空间”。
最近,沿海城市有些企业或机构正在和中西部城市的企业探索如何建立一种合作机制——利用沿海城市的服务外包溢出效应和中西部城市的发展潜力,搭建互动服务平台,进一步实现由网上交易(交付)过渡到“掌上交易”的目标,以利于服务外包时效性强的产业发展特点。通过线上服务创新,包括建立项目交易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服务需求方和服务供应方的项目与技能等信息汇集、交流沟通、合同互换、交付途径等;技术支撑平台——为海内外先进技术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渠道和载体,为产业提供数据、评测、灾备、认证、信用等公共的技术服务和行业服务;产权与投融资平台——以企业的融资、并购和海内外企业的产权交易为核心,整合国内外专注服务外包行业投资基金资源的服务平台等。通过线下服务创新、落地对接、跟踪监管、增值服务等,提供包括解决方案、举办投资促进活动、投融资咨询、人才招聘、技术培训等服务。
靠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资源、简单的技术长驱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力关键在于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通过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仅仅是指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更重要的是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今后的服务贸易发展中既要有政府的扶持力度和出台相关政策,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来促进企业自我发展,早日实现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注:
作者系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本文转自《全球化》2014年第9期,原题:“中国服务贸易与欧美比较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