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当今最具活力和增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迅猛,2013年上海信息服务全行业实现经营收入4317.29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增加值1387.88亿元,同比增长15.1%,占全市增加值的6.4%,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0.3%,信息服务业已成为上海经济新的支柱性产业和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信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的广泛渗透,提高了经济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增加了经济的知识含量和附加值,同时,对于促进上海经济的转型和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三个问题
上海信息服务业布局中主要存在产业梯度化分布、差异化发展和区域辐射力等三方面问题。
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也面临着产业发展空间紧张、商务成本不断攀升、周边城市竞争激烈等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上海在继续保持产业总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还需要加快进行产业布局优化,推动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从对产业发展统计数据的分析结果来看,上海信息服务业布局中主要存在产业梯度化分布、差异化发展和区域辐射力等三方面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产业分布不合理,布局未能梯度化。一个理想的产业布局体系应当是以中心城区为高地、以重点园区为基地、以郊区为腹地的梯队布局形态。上海中心城区的商务成本日益高企,对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形成越来越强大的制约,因此引导中低端信息服务产业向郊区转移,是上海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必然要求。
目前上海的信息服务业仍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和重点园区。上海的重点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营业收入以及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浦东、徐汇两个传统集聚区,以及长宁、普陀、闵行、杨浦等次中心区域。黄浦、静安也有一定数量的重点企业,而分布在郊区的重点企业非常少;从企业规模上看,上海规模较大的信息服务企业基本上都集中在浦东、闸北、长宁、徐汇等几个区县,总体而言中心区域的企业规模要远大于郊区企业;从企业类型上看,显示外资企业主要分布在浦东、徐汇等传统区域,黄浦、静安中心区以及长宁、闵行等外围区,在郊区注册的外资企业数量非常少。
虽然目前在郊区的信息服务企业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企业只是通过注册享受郊区在政策上的便利(如注册成本低、手续简便,或者是区县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等),其实际经营地仍优先选择市区。
究其原因,在于目前郊区发展信息服务产业的思路往往复制当初发展工业开发区的思路——重视硬件设施忽视软件设施,重视政策优惠忽视生活配套。但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以教育文化程度较高的白领阶层为主,其对工作环境、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通常要远高于制造企业中的从业主体,因此信息服务产业对环境的要求也有别于传统工业,其更偏好区位交通、生活环境、基础设施、产业链等因素,而不是仅仅偏好低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郊区各区县采取的产业发展举措并不能真正带来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的原因所在。
由于上海外围地区和郊区的产业发展环境迟迟不能得以根本性改善,难以承担中心城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在中心城区的成本压力下,上海信息服务业中的中低端产业没有向本市的外围地区和郊区转移,而是流向了苏州、南京、杭州以及宁波、无锡等地,上海外围地区和郊区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产业空心地带。对上海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第二个产业分工不合理,规划缺乏差异化。产业布局优化不仅要根据产业层次在地理上形成产业发展梯度,还需要各区域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工,突出特色。目前上海已形成了“4+7+X”的产业格局,即一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一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一个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一个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七个市级软件产业基地,以及各区县建设的一批专业信息服务业基地。近几年这些园区开始初步形成信息服务产业的错位竞争格局。
但总体而言,各区县和园区在发展定位上仍存在较多的雷同之处。许多区县在发展信息服务业时喜欢追求“高大上”,忽视了产业发展的“专精特”。一是“求新”,每当信息产业领域出现一些新技术、新行业以及新概念,各区县往往是一哄而上、竞相上马,最典型的如服务外包、云计算、物联网、数字文化等热门行业,几乎所有区县都将其列为发展重点;二是“求全”,浦东和徐汇由于产业基础雄厚,其信息服务业门类较全,但问题是其他一些次中心区域的重点发展行业也很齐全,对主要行业门类都有涉及;三是“求高”,各区县和园区都想发展信息服务业中的高端产业和产业中的高端环节。各区县这种“求新”、“求全”、“求高”的产业规划倾向,很容易造成定位重复,产业重叠,不利于上海整体优势的发挥。
第三个问题是产业辐射力不足,布局难以网络化。信息服务业是一种网络经济和平台经济,其产业发展水平不仅体现在其体量上,更体现在其区域辐射能力上。上海作为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在发展信息服务业时,既要追求产业规模上的增长,更加增强信息服务产业的区域辐射力,形成一个以上海为核心、以长三角为基地、覆盖全国以至全球的产业布局网络。
但从现状来看,目前除张江和漕河泾两个园区外,上海其他大多数信息服务产业园区的规模和实力都比较有限,缺乏在长三角、全国和全球的影响。尤其是在具有战略发展潜力的新兴信息服务业领域(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文化、金融信息服务等),各产业园区和基地单打独斗,实力不足,不能够对长三角、全国以及全球形成产业辐射力。
关键是要形成错位发展
上海应当鼓励位置上邻近、业务上相似的园区进行合作或合并,形成跨区县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带或产业圈。
在下一轮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布局调整中,上海应当转变发展思路,促进三个结合。一是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上海新一轮的信息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既要注重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更要以产业布局调整为契机,为新兴的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留下地理空间和政策空间,推动本市的信息服务业转型升级。二是集聚化发展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一方面各区县要进一步重视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引进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各区县、各园区在信息服务业发展定位上的差异化,进一步强化园区特色。市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各区县和园区根据自己的最大优势,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信息服务业行业门类以及产业的不同环节,形成各区域错位发展的格局。三是产业布局规划和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绝大部分软件和信息服务行业对交通、生活等配套措施都有较高的要求,这是信息服务业基地建设不同于以往工业基地建设之处。因此,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划必须与当地的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在信息服务业基地配套建设相当水平的生活服务设施。
要实现以上“三个结合”,上海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采取措施加快信息服务产业布局的优化。
一要引导各区县信息服务业的差异化发展。加强市级信息服务产业园区的认定,信息服务业园区的资质认定上,除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因规模较大可以多元化发展外,其他区县原则上只认定涵盖一到两个行业的园区;反之对信息服务业中的每个具体行业,原则上只在一到两个区县中认定相应的产业园区。通过产业园区资质认定,来引导各区县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
二要推动中心城区信息服务业的外移。上海的郊区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上海信息服务业新一轮的规划布局中,应将政策重点和推进重点放在这些郊区,郊区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截留”那些可能转移到外地的产业,保证上海信息服务产业的规模扩张,同时中低端信息服务业向郊区转移,也是为中心城区发展高新信息服务业腾出空间。上海应当鼓励和引导中心城区的信息服务企业在上海全市范围内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将商务部门保留在中心区域的同时,将成本敏感的业务转移到新兴区域之中。鼓励和引导浦东、张江、漕河泾等市区园区前去新兴区域内设置分园区。鼓励和引导新兴区域内的传统企业进行信息服务业务的剥离,并就近设立独立的信息服务企业,打造与当地产业相适应的工业软件基地。
三是增强新兴区域产业吸引力。从土地空间、地区平衡等角度考虑,上海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兴区域可以优先选择崇明、临港和青浦三个地区。但目前新兴区域的配套体系还很不完善,短期内仍需要市区或所在区县的中心城区来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配套。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区域应当重点在税收、交通和住宿等方面改善条件,同时要加强生活设施、教育机构、金融和中介机构的建设以及政府服务机构、产业功能性服务机构的导入,增强这些区域对信息服务企业和信息服务产业人员的吸引力。
四是提升上海信息服务产业园区的区域辐射力。上海应当鼓励位置上临近、业务上相似的园区进行合作或合并,形成跨区县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带或产业圈;同时鼓励有实力的信息服务园区走出上海,在全市乃至全国、全球范围内设立分园和企业并购,在每个重要的信息服务业领域,都形成若干个具有实力的园区经营企业。
对于各区域的产业发展,上海应当根据各地特点,形成各自产业发展的重点与特色。具体而言,根据地理位置和现有产业基础,上海可将各区县和重点区域分为五类区域,分别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小陆家嘴、人民广场、淮海中路这样的地标地区,其特点是知名度高,利于塑造企业形象,设施完善但成本高,可重点发展高端信息咨询、金融信息服务以及全球IT巨头的总部。
黄浦、静安、徐汇、大陆家嘴地区这样的市中心区域,其特点是设施完善、交通方便、成本较高,可重点发展管理咨询、金融信息服务、创意产业、高端软件研发,以及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部、研发中心和商务运营中心,同时可以发展小型专业基地(如移动多媒体、创意产业等)。
宝山(南部)、普陀、长宁外围、闵行、原浦东新区这样的次中心地区,其特点是生活设施较好、交通较好、成本适中,可重点发展软件开发、电子商务、云计算、呼叫中心,同时鼓励各区县自主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园区和产业。宝山(北部)、嘉定、临港、松江这样的传统制造业集聚区,其特点是生活设施较好、传统产业密集、成本较低但交通较差,重点发展行业B2B电子商务、嵌入式软件、工业软件。尤其要发挥当地传统产业密集的优势,鼓励传统产业企业IT部门剥离为独立企业,形成传统产业的配套服务业聚集区,打造与当地产业相适应的工业软件基地,形成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青浦、崇明这样的新兴区域,其特点是成本低、设施差而且产业基础薄弱。短期内,可发展一些成本敏感型的普通软件开发、软件外包、呼叫中心等产业,以及信息服务行业中的低价值环节和土地密集型业务(如物流仓储、数据中心等);从中长期来看,这些区域具有充裕的土地资源,未来可作为主要的产业导入区,但产业导入必须与当地城市建设水平同步。
同时在推进上海信息服务业布局优化过程中,应注重市政府、区县政府、园区和市场等各主体的分工和协作。对于产业发展已具有较好基础的地标区域和中心区域,主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吸引符合条件的高端信息服务企业入驻,政府还应减少不恰当的政策扶持,促使中低端企业外移;对于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的次中心区域,主要发挥区县和园区的积极性,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有特色的信息服务业园区,市政府提供引导;对于远郊区的新兴区域,主要发挥市政府的规划引导功能,通过政策制订和资源调配来为新兴区域的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