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当美国经常项目陷入赤字时,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US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准确地预测出多年后创纪录的赤字,经常项目赤字的原因包括预算赤字、低国民储蓄率和美元高估。学富五车的预测者指出,如果美国不调整,它将从世界最大债权国变为最大债务国。我们中有许多人担心这些失衡不可持续,有可能以美元的“硬着陆”告终——如果全球投资者不再愿意持有美元的话。
负债预言是正确的。事实上,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每年美国经济分析局(US 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BEA)都记录到经常项目赤字。而如今,我们必须问问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是否仍然是个问题。
首先,全球投资者在2008年响亮而明确地宣告他们并不担心美国赤字的可持续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们争相买入美元资产,丝毫不顾美国正是危机的发源地。
此后,自1982年以来,美国发生了不少大调整,比如1985—1987年和2002—2007年的美元贬值以及1992—2000年和2009—2014年的财政紧缩。页岩油气国内产量的巨大上升也有助于目前的贸易平衡。
结果,用美元衡量,2013年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较2006年减少了一半,占GDP之比从5.8%下降到2.4%。以占全球产出比衡量,降幅为三分之二。
对称的调整发生在中国——通过人民币实际升值和劳动力及土地价格升高实现。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在2008年达到峰值,占 GDP比例超过了10%,此后大幅下降,去年只占GDP的1.9%。从某些角度,中国的贸易调整是在步日本后尘。20世纪80年代,日本是美国贸易焦虑的最初焦点。
我提出了第三个更具猜测性的原因解释为何或许应该停止担心对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担忧。若以恰当手段测算,美国真实赤字或许比报告的要小,甚至在有的年份中根本没有经常项目赤字。
每一年,美国居民都会获得来自海外投资的所得——债券利息、股票红利、直接投资的留存利润等——将其中一部分就地重新投资。比如,公司将海外利润重新投入经营——通常是为了避免留存这些利润所带来的高额美国公司所得税。
长久以来,世界一直存在巨大的投资所得赤字,尽管正确的数字总和应该为零。丢失的所得一定有去向。
即使是BEA这样有能力的机构官员,也无法追踪国际经济的所有存量和流量。所有人都知道错误和遗漏很大,特别是金融交易。统计机构资金不足加剧了测算问题,但并非造成问题的原因。
但是,比较鲜为人知的是修订美国国际投资头寸数字的特殊方法。目前所能获得的历史数据表明,从1982年到2000年期间的每一年,净国际投资头寸的初始估算值最后都会被大幅向上修正,因为统计者发现了此前无从获知的海外资产。自此以后,修正方向有时为正有时为负。但是,尽管近几年来投资组合调查频率有所增加,但一些新资产收购——比如由外国保管人代持的资产——仍极有可能在报告中遗漏。
这一数字可能极其巨大。1982年—2013年,报告的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基于随后的修正值)总数为9.5万亿美元。但同期美国国际投资头寸恶化程度只比这个数字的一半略高(5.7万亿美元,以相对于1981年的修正估算值衡量)。
显然,这一差异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归因于估值效应:1982年以来,海外资产的美元价值一再上升,原因在于外币美元价值的升高和资产外币价值的升高。但是这一差异中的一部分也反映了遗漏资产的发现,其中一些可能源于海外所得再投资。
遗漏的数字也可能源于其他原因。比如,美国跨国公司有时会多计进口账单,少报出口利润,以减轻税负。这也会高估录得经常项目赤字。
举个例子(平心而论,这是个极端例子)。如果真实投资所得比报告数字大一倍,1982—2000年间的差值被用于海外再投资,并且这些资产在2014年被发现,这样就可以解释美国净国际投资头寸向上修正幅度的一半。
如果类似于这一低报再投资利润或其他收支平衡盈余的行为过去存在,那么今天可能依然存在——特别是考虑到美国企业正热衷于公司所得税套利。而如果真正的投资所得实际上要比报告数字大一倍,那么真正的美国经常项目余额在2009年就不再是赤字,并在此后一直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