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11月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宣布,中国很快将会把他们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从旧的1993国民核算体系标准(SNA),转换到2008年国民核算体系标准。新标准(已在美国、澳大利亚、韩国、尼日尼亚等国家广泛实施)寻求调整GDP核算的方式,以更好地反映生产、工作和资本不断变化的本质。这些变化会影响一切:从如何分类军费开支,到水是如何估价并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中是如何占比的(如果有的话)。然而,对于许多国家(主要是在发达世界),这种标准的变化的最大影响是对研发费用支出将会如何被处理的影响,尤其是在信息和通信技术行业(ICT)。
在美国,该变化的很大一部分是在2013年做出的。彼时,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发布了第一系列的修正的国民收入(NIPAs),其包括了作为一项投资的研发经费,这将会被算入最终需求内,而不是作为一个中间商品——这是不计算在GDP内的。在修订版(1929-2013+)的整段时期内,这项变化不会对长期历史平均增长率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与1930年相比,GDP水平已经被调高了。很多其他国家也正在向这项标准的2014版本调整,包括欧盟全体和韩国。
在采访中,许宪春没有提到中国将会在何时过渡到新的核算体系。但是,看完最近两期的GDP报告,其脚注表明他们“正在过渡”(1H2014报告),与2H2013报告中的“正在考虑”相反,这暗示该过程正在进行中。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在2008年的SNA准则中出现的规范都必需立即执行。我们期望变化在2015年年初公布。
从狭义角度考虑研发投资的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显著的影响:1)GDP水平及其变化,2)收入中劳动的份额,3)生产率。
一、对GDP本身的影响很小:增速率增加0.15%-0.2%
这种变化的最终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2008年国民核算体系的哪些标准被实施且何时实施。但是,和其他已经实施了2008年国民核算体系标准或类似标准的国家一样,最大的变化将来自于对研发的处理。对总收入和生产的影响的大小取决于经济体的研发强度。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尽管在研发层面总体投入很多,但是就单位GDP而言,仍然是相当低的。创新产出的其他措施,如每个研究人员的专利、人均专利、人均出版物——所有的这一些都落后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证实了中国的发展状况。然而,中国投入(研发投资)和产出(专利/出版物)的速度比整体经济增长得更快,这意味着在流量基础上,核算变更将反映出在GDP增长中日益增多的份额。
使用欧盟统计局和经合组织的几项研究中的变量,我们粗略估计认为:经过修改后,中国的GDP水平将会从2011年的基数上增加约0.1%-0.2%。对GDP增速的影响对近几年也类似,且随着研发费用增加也应当增长。我们推测研发费用自1997年来增长的趋势,使用所产生的系数,并进一步使用IMF世界经济展望中对中国GDP的预测。在我们利用这些增长假设的预测期结束之时,我们估计研发经费占GDP的百分比应该达到约3.5%,2011年基准线估计的1.8%。
如果中国的研发支出强度增加,那么这时理应有GDP增长。通过这些简单的假设,我们预测中国的GDP增速将会比IMF当前对至2019年的预测高出0.15-0.20个百分点,仅仅是由于研发的资本化。
二、劳动收入占GDP比重:负面影响
一个较少讨论的问题是核算变化对收入份额相关要素的影响(在中国和美国都是)。这是由于这项事实:投资的增长得益于资本投入的收入,而非劳动的投入。换句话说,尽管这个测量的收入“饼”正在变大,但是只有资本的“切片”是增加弥补了该差异。在美国,无形资产的列入表明了一个对劳动收入比更有弊的趋势,比之前想象的更加严重。
使用上面的框架,我们估计,核算政策的改变将会使自1992年来劳动收入的份额缩减0.05个百分点。尽管这不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但是增加劳动收入在经济体中的占比对政府是一个优先事项,且这个变化将会对产出造成消极影响。政府正在制定的其他供给方面的改革,可能对劳动收入占比有更大的正面影响。
三、生产率的构成将会由结构性变化:劳动份额降低,资本份额增长
量化对生产率的影响则更具挑战。生产率的增长,通过每小时的产量衡量,大致可以拆成3个组成部分:劳动(随劳动者数量和技能的构成变化)、资本深化(更多的机械或技术投入)、被称为多要素生产率(multifactor productivity)的残余(历史上被假定为其他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如果研发被作为一项投资产出增加将导致资本深化,并以劳动和多要素作为代价。例如,在美国,一般认为研发资本化造成了1995-2003年生产率增长的劳动份额从14%下降到11%,多要素生产率的份额从51%下降到35%,而资本深化份额从35%升到了55%。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此GDP核算改变对中国而言是积极的一步。它并非如某些评论所说的,中国为了使自己的GDP增速数据看起来更高,为了在经济放缓时撑脸面。相反,它是一项有国际性前瞻意识的努力,为了让其国家统计数据更好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本质。
注:
1、原文选自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China Economy Watch项目,发表时间是10月7日。作者Kent Troutman是PIIE研究员。
2、译者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助理周阳。
3、《思想库报告》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SIFL)出品的一份公益性电子刊物,以国际智库之思想,关照中国改革之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