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略决策和资金分配层面,国家的作用仍然非常突出,主要通过挪威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 , RCN)和挪威创新署(Innovation Norway)两个机构来进行宏观协调。
经济危机后,考虑到挪威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比较单一, 一旦发生全球性经济衰退,出口能力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挪威政府选择了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制药、生命科学、纳米材料作为摆脱产业瓶颈制约的突破口。
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延伸。在全球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挪威通过科研、创新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促使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和科技管理模式发生显著变化,实现科研管理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治理”的转型。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挪威虽属于工业发达国家,但在北欧,挪威却不是最发达的国家,也缺少像瑞典“爱立信”和芬兰“诺基亚”那样高科技、高增长、高收益的超级企业。在缺乏超级企业自主提供科研创新投资的情况下,挪威如何保证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国家治理中的重要部分,科研创新能力在挪威是如何得到培育和发展,以提升整个国家治理能力的?在挪威,有哪些值得探索和借鉴的经验?
国家干预科研资金分配与创新体系建设
在北欧国家中,挪威的研发创新强度比较低,落后于瑞典、芬兰和丹麦。金融危机以后,挪威研发投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始终徘徊在1.65%-1.76%之间,而其他北欧邻国基本上处于3%-3.5%之间。挪威政府提供了46%的研发资金,企业只提供了43%,而其他北欧国家政府研发投资低于30%,企业研发投资比例则普遍接近或超过60%。这种情况固然同挪威经济中缺乏瑞典和芬兰那样的超级企业有关,因为超级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研发投资偏好和投资能力。譬如,2013年,芬兰“诺基亚”一家企业提供的研发投资就占到当年芬兰全部企业研发投资的50%,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挪威研发创新过程中的国家干预因素较强。
二战后,挪威形成了多元化的科研和创新体系,特别是在科研和创新活动的实施层面,大量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研究机构和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其中。不过,在战略决策和资金分配层面,国家的作用仍然非常突出,主要通过挪威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 of Norway,RCN)和挪威创新署(Innovation Norway)两个机构来进行宏观协调。
此外,挪威工贸部下面还有一个叫“挪威工业发展集团”(Industrial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of Norway ,SIVA)的机构,实际上也有政府背景。SIVA的资金来自政府各个部门,但在操作层面上商业色彩更浓一些,譬如,它可以向挪威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部分风险资本。此外,SIVA直接管理挪威境内10个科学研究区、15个知识园区、24个孵化器和14个工业孵化器,以及12个贷款和风险基金。
挪威研究理事会、国家创新署、工业发展集团均属于中央政府部门下属的二级机构,虽然隶属政府各个部门,但它们在科研和创新战略规划以及资金分配上具有较大的话语权,特别是研究理事会和创新署,政府各部门一般都会认真听取或采纳它们的建议。挪威政府所有科研创新资金都必须经过挪威议会的审批。
“三位一体”科研创新格局
在科研和创新的实施层面,挪威形成了所谓“三位一体”的格局,即高等教育机构、独立研究机构、工业研究部门三部门共同推动科学研究。其中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属于公立,经费几乎全部来自政府财政拨款;独立研究机构的大部分拨款也来自政府,少量研究资金来自国外机构和境内企业;工业部门的研究经费来源比较复杂,有通过国家创新署和工业发展集团获得的、企业自筹的,还有国外机构提供的。挪威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独立研究机构既接受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的委托研究课题,也接受工业部门和境外机构的委托研究项目。
挪威境内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指大学和学院,它们重点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也从事少量应用科学研究,2011年高等教育机构96%的经费来自政府。因此,国家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影响很大,但在研究方面,它们是完全自由的。独立研究机构侧重于应用科学研究,也进行少量基础科学研究,大部分经费来自政府,2011年获得了110亿克朗的资助(约17.6亿美元),独立研究机构曾经是挪威境内最重要的科研和创新机构,但近年来的社会影响力有所下降,主要是政府资金更多地向高等教育机构和工业部门倾斜。目前,教育和科研部、工贸部、环境部、农业部、渔业部通过远程网RCN(Remotr Computer Network)向境内的49个独立研究机构提供资助,获得资助的领域涵盖环境、资源、工业技术、社会和人文等。工业部门主要由企业研究机构组成,重点从事产品开发研究,同时也兼顾少量的应用科学研究,挪威政府通过RCN和创新署向工业部门的研究机构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科研活动集中,创新活动分散。挪威境内的科研活动比较集中,而创新活动比较分散,这与挪威的科研资源分布和企业活动有很大的关系。挪威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独立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奥斯陆、卑尔根、特隆姆瑟等少数城市,譬如,奥斯陆地区集中了挪威最优秀的科技人才和教育研究机构。2013年,奥斯陆-阿克什胡斯地区(Oslo-Akershus)集中了挪威50%的科研资金,其中奥斯陆地区就吸纳了208亿克朗(约33.3亿美元)的科研资金,占全部资金的46%,该地区每千人中拥有43位科研人员,在奥斯陆和其他大学所在地周围形成了强大的科研集群。创新活动的分散特征则主要是由于挪威境内95%的企业都是不到100人的小型企业,其中还有80%是不到5人的微型企业,这类企业分布在挪威全国各地。
高等教育发达,人才储备丰富。挪威的高等教育非常发达,科研和创新人才储备量很大。挪威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投资,为高等教育提供了充裕的资金,这使它拥有全球教育素质最高的人口。30年来,挪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达到38%,在北欧国家中仅次于芬兰,远远高于欧盟29%的平均水平。在奥斯陆、卑尔根、特隆姆瑟等城市,有挪威最好的大学和受过最良好教育的科研人员。
员工保障富含弹性,转岗培训政府买单。挪威政府还为科研和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战后,挪威虽然没有全盘接受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治理模式,但在劳工市场和雇员培训方面却有自己的特点,即所谓的“有弹性的社会保障”模式(Flexible & Security ,简称Flexcurity),也就是说,挪威劳动力不仅能像美国和英国劳动力那样自由地流动,也能像德国劳动力那样享受到各种社会福利,因此挪威企业增减员工的成本很低,被解雇员工的福利和培训费用,特别是转岗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欧盟框架计划支撑科研创新,国际合作寻找创新方向。挪威科研创新还具有很强的国际合作能力。从1994年欧盟第4个框架计划开始,挪威已经连续参加了4个欧盟框架计划内的科研活动。在第7个框架计划内,挪威从欧盟获得了7.96亿欧元的资助,有6400人参加了框架计划内的1600个科研项目,特别是在信息通信技术和环境研究项目上,挪威的兴趣非常浓厚。挪威还积极参加欧盟《2020地平线计划》(又称欧盟第8个框架计划,2014-2020年),准备为该计划提供180亿克朗资金(约29亿美元)。此外,挪威在2013年还与世界124个国家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包括中国科技部、其他政府部门),挪威国家创新署在包括中国在内的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办事处(如北京、上海、香港),这些城市在某些方面往往具有很强的研究创新优势,挪威国家创新署的任务就是深入了解世界最新科技创新方向,帮助挪威企业寻找国际创新合作伙伴。
把握后经济危机时代科技创新的新方向
经济危机后,考虑到挪威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比较单一,一旦发生全球性经济衰退,出口能力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挪威政府选择了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制药、生命科学、纳米材料作为摆脱产业瓶颈制约的突破口。2011年,政府为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100亿克朗的资金(约16亿美元),为生物技术提供了38亿克朗的资金(约6亿美元)。概言之,挪威政府正在通过积极的国家干预,加快实现“有创造力的社会、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源、有创造力的企业”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