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文化、传统、语言、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国家能够齐心协力提升它们的集体潜力吗?这就是纠缠了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几十年的问题。从领导人宏大的合作愿景看,答案也许是肯定的。
一开始是一个旨在降低贸易关税的直接计划,后来演化为一个拥有6亿消费者、直接与世界最大经济体竞争的生产基地的有活力的开放市场的蓝图。实施之后,所谓的东盟经济共同体(AEC)将转变东南亚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
毫无疑问,东盟经济潜力令人印象深刻。加在一起,该集团成员——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将构成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此外,东盟国际贸易在过去十年中增长了近两倍。外国直接投资也在源源流入该地区,跨国公司也想利用这里快速增加的中产阶级和位于中国、日本、印度中间的战略区位。
AEC计划旨在消除商品、服务、资本和人员在全地区的流动壁垒,从而进一步增加动力。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MGI)估计,到2030年,完全实施这一一体化战略并赢得全球制造的更大份额可以让东盟国家每年增加2,800—6,250亿美元GDP。
如此增长部分来自鼓励本地公司冲出国内市场。通过增加出口效率、降低出口成本——一些部门最高可以削减20%——多种商品和服务将能够走向数百万新消费者。这能够提振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消费,形成良性增长循环。
但东盟形成统一市场的探索还远未结束。尽管最初五个成员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的平均关税税率在2010年便已下降到几乎为零的水平,但仍有一些壁垒必须消除。MGI地区企业调查表明,外国投资和所有权限制、矛盾的标准和监管以及低效的通关流程是仍然存在的重大贸易壁垒。
尽管东盟2015年完成完全一体化的目标看来难以实现,但最近新的紧迫感促使东盟加紧了努力。随着中国工资的上升,东南亚经济体迎来了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机会窗口。
当然,建立在低工资一个基础上的竞争不足以在长期提高生活水平。东盟还需要在生产率方面形成竞争力——在这方面,目前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处于劣势。剔除新加坡和文莱,东盟平均劳动生产率仍比中国低40%左右。
东盟要想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权,其收入较低的经济体需要关注设备和流程的现代化,并建设劳动力的技能。它们还必须增加——并维持——投资以解决巨大的基础设施空白、抑制高企的物流成本。
一些批评家认为,即使实施了这些措施,东盟也难以成为平稳运行的单一实体,因为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太大。但东盟与欧盟不同,它并不想形成货币联盟。
事实上,东盟集中关注贸易使多样性成为一种优势,能让公司从一些国家获得低成本劳动力,并将制造产能引入到其他国家,从中获得好处,与此同时还能进入世界最发达的金融和物流中心之一。尽管成员国有时会相互竞争市场份额和跨国企业,但它们的专业领域总体来说是互补的。
东盟中收入较低的经济体表示担心它们会错失诸多深入一体化的好处。但未必会如此。比如,墨西哥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比美国和加拿大更大。
尽管如此,这一担心反映了东盟所面临的核心挑战。自成立以来,东盟从根本上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工程,背后的推动力是地区领导人而不是人民。但是,随着成员国逐渐变得民主,巩固公众支持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东盟领导人必须努力以更有效的方式与民众沟通一体化的好处。
与此同时,东盟各国政府必须敦促企业——根据MGI的调查,许多企业领导人对一体化所带来的机会认识有限——向邻国市场扩张。在这方面,消除一些重要行政壁垒大有裨益。
事实表明,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和贸易壁垒仍保护着许多国内行业免受竞争压力。如今,东盟各国必须决定是倒退回保护主义还是重申更加开放的承诺。尽管后一个选项毫无疑问会造成输家和赢家,但也能刺激地区总体生产率增长。
作为一个地区集团,东盟不存在将欧盟各成员国绑在一起的深刻的制度和基础设施联系。东盟也没有建立起如同北美一样的引导巨大贸易流的畅通的供应链。但是,如果东盟能够执行AEC计划中所列出的愿景,就能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