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第七届中美互联网论坛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提出了中美互联网关系的五点主张:欣赏而不是互相否定,共享共治而不是独善其身,沟通互信而不是相互猜疑。他呼吁彼此尊重网络主权,尊重对互联网治理模式的选择,尊重在网络领域的重大关切。
这是继鲁炜在今年6月ICANN第50次大会上倡导中国版“网络安全观”,提议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形成包括“互联网应造福全人类,而不是危害”、“互联网应带来和平与安全,而不是成为攻击他国的利器”等七点共识,以及上个月在乌镇盛大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之后,中国再次在就互联网治理发出自己的声音。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互联网体量,美国又是互联网的诞生之地以及全球最大的技术孵化地,随着中国就互联网治理开始主动频繁发声以及中国互联网市场正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快速发展,中美之间如何就互联网议题更好地互动不仅关系到如何塑造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互联网时代的未来。
在这一背景下,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了美国资深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这位曾在克林顿政府时期(1998-2000年)负责制定美国对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政策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及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总统特别助理表示,中美两国在应对恐怖主义、网络犯罪、数据窃取、儿童性犯罪等议题上拥有广泛的共识,应该最大限度地合作。但同时,在针对互联网本身定位的问题上,两国也不乏分歧。
作为美国最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李侃如作为嘉宾参与了中美互联网论坛,他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中国更加积极设定议题的欢迎,同时他还表达了对外界称为中国互联网掌门人的国信办主任鲁炜的看法,“鲁炜先生是一位非常具有活力、说话直言不讳的人。在美国,‘直言不讳’是对人的赞美。”
对话李侃如
澎湃新闻:如何评价鲁炜提出的中美互联网关系五点主张?
李侃如:中国在互联网发展中扮演了十分关键性的角色。美国也一样。全球最大的10个互联网企业中3个是中国的,6个是美国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美国在技术上更有优势。显然,我们必须要进行合作,同时必须寻求最有效的合作。在应对恐怖主义、网络犯罪、数据窃取、儿童性犯罪等议题上,中美具有广泛的共识,也应该最大化我们的合作。更广泛地来说,在应对网络安全议题上,我们需要加强合作力度。例如,两国都有一支计算机应急小组(CERT),双方也有良好的互动与合作,这种合作应该进一步加强。在这方面,美国的态度是十分积极的,鲁炜主任在2日的会议上也表达了类似的积极看法。
澎湃新闻:中美针对互联网议题的对话已经十分频繁,在本次互联网论坛上,取得了哪些共识呢?
李侃如:我昨天参与这个会议得到的感觉是,两国人员的共识还是很多的。例如,我很惊讶在应对网络盗窃、网络侵犯隐私等问题上,双方与会人员的担忧惊人的一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完全无线互联的世界中,我们被智能手机以及各种智能传感器所环绕,互联网发展20年来,我们突然就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干的所有事情都会产生数据并上传到网上。在这次论坛上,中美双方人员就这一议题进行了很深入的讨论。
澎湃新闻: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来更加积极地在互联网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美国对此如何看待?
李侃如:美国长期就一直期待中国在很多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此前,中国政府更多喜欢宣示原则,而不进入具体问题的探讨,新一届政府愿意直白地与美国就一些问题进行具体磋商,我们十分欢迎。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我们一直鼓励中国能够主导一些议题,现在这正变成现实。中国现在很明确向外界宣示他将要做什么,很明确地主动抛出一些议题。虽然有些我们同意,有些我们不太同意,但这都是好事。很多事情大家都应该开诚布公地探讨,这才是大国互动的方式。美国认为中国变得更加积极是一件好事,我们会根据不同的议题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一些我们会支持,有一些我们会反对。但总体而言,我们特别欢迎中国能够开始严肃看待一些全球性问题。
澎湃新闻:互联网在多大程度上需要秩序与治理?
李侃如:互联网的确需要一些规则。例如域名该如何管理,如何具体运营之类。但互联网之所以能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很大程度也在于它能自由地发展。当然,有一些东西必须值得重视,例如互联网安全。这一问题是互联网的发明者们从来不曾想到过的问题。现在,互联网对于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如此重要,因此必须在安全议题上进行合作。我们需要制定一些规则,例如怎样的行为会被界定为战争,什么行为是网络攻击……即便对这些行为的定义各国都有很大分歧。在现实社会中,哪些是犯罪、哪些是违规都有严格的界定,在网络世界中同样需要这样的界定。这需要各国做大量的工作。
李侃如:鲁炜先生是一位非常具有活力、说话直言不讳的人。在美国,“直言不讳”是对人的赞美。他能很明确告诉你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决定做什么,美国人特别喜欢这样的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