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
记者:在新中国诞生65周年之际,请您从人民银行重视金融教育兴办行属院校,谈谈中国金融教育事业发展的历程。
吴晓灵:金融教育的确是一个重要的话题。65年来,人民银行始终对培养金融人才高度重视。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满足经济建设对银行专业人才的需要,人民银行在1951年即发出《关于全国各区、分行筹设银行学校的指示》, 在华南、华东、上海、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陆续建立了多家银行学校。同时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开办银行专修班。到1966年,人民银行创办的各种形式的院校已达19所,陆续培养了近万名专业人才,为新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按照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的指示,中国人民银行党组制定了建立全国金融教育体系的设想和规划,开始大力兴办金融教育,陆续接收四川、陕西、湖南三所本科财经学院。为加强在职干部的教育,先后在北京、河南、福建设立三所干部管理学院,在辽宁和江西设立了职工大学,全国各省份基本都有设立中专层次的银行学校。1983年在银行学校基础上,又陆续成立了7所金融高等专科学校。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与有关金融机构共同创办中国金融学院,由此逐步形成了从中等教育到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金融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从1978年到2000年,原行属院校为中国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和业务骨干。
“行属院校”是人民银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独特产物,其中许多办学经验值得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部门办学模式影响,包括人民银行在内的部委都先后创办了具有行业特色的院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除上面所谈的大中专和本科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和培训中心外,还有函授、电大、自考、培训、进修等多种形式,金融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受教育人数大幅增加。人民银行当时就提出:本科教育要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际”的原则;专科教育要体现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贯彻“基础扎实、口径适当。注重应用”的原则,培养具有一定的经济和金融理论基础,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金融专门人才。这种方式造就了大批金融人才,应该说功不可没。
记者:2000年教育体制改革后,这些行属院校归属发生了变化。比如五道口研究生部并入了清华大学,请您谈谈这是基于一种怎样的背景与考虑?
吴晓灵:人民银行“行属院校”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所积累的经验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出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和弊端。2000年,人民银行所属30余所院校,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划归教育部或交地方管理,从此“行属院校”成为了历史。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与行业发展相联系的内在要求和应遵循的规律应该说并没有改变。近十多年来,原行属院校大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继续肩负着为建设金融强国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金融人才的历史使命。
五道口研究生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1981年人民银行为了给中国金融改革培养人才,决定成立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是经当时国家教委批准设立、由人民银行总行直接领导的专门从事金融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三十多年前,我们第一届学生走进这里的时候,这里还只是东升公社卫生院的一个小院,没有现成的老师、没有现成的教材。研究所的老先生们担负起了培养青年金融学者的重任,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老教授们,也投入到了为中国金融改革培养人才的工作中,在不断摸索中成就了现在的“五道口”。可以说,研究生部的教育与中国金融改革同行,其成立与发展是我国30年金融改革的一个缩影。30年来在以外聘师资和业界专家为主的独特办学模式下,五道口研究生部为中国金融业培养了1600多名金融人才,他们创造了许多中国金融业的第一,如第一家证券公司、第一家公开上市银行、第一家基金公司等。
时代在变化,发展到改制前研究生部面临种种制度的制约。诸如缺乏教研经费,后劲不强等。由于不是“211”和“985”院校,毕业生落户困难,面临不平等竞争,等等。总之,社会新的需求、体制的制约不得不让我们慎重考虑研究生部的发展战略,同时清华大学的执著让人民银行决定与其合作。从2000年院校合并改革开始到现在,清华大学一直希望与人民银行合作培养金融人才。2000年院校合并时,清华大学只想要三所院校: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清华看重五道口研究生部的业界背景和校友资源,认为学界与业界的联合是强强联合实现双赢的事情,是新世纪培养金融人才、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于是,人民银行党委作出了与高校合作共同发展金融教育的战略选择。2011年8月人民银行和清华大学签署了关于建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的框架协议,并坚持两项原则:第一,继承并尊重研究生部的传统,让金融界和研究生部校友认可这个学院,继续作为培养金融界专业人才的高端平台;第二,发挥和依靠清华大学的办学优势,在清华大学内部形成合力,共享资源,提高教育水平。
我们是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育的受益者和参与者,又是这项决策的执行者。在各方面支持下,这项工作进展非常顺利。2012年3月29日,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成立时沿用了“五道口”的名称,这体现了对研究生部的传承。五道口是金融界的品牌,研究生部现在的地方将作为永久办学地址。大楼上“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字样也会一直保留下去,它是历史的见证。学院融清华大学百年学府的气度神韵,汇五道口与金融业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以“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为使命,遵循国际最先进的金融学科和商学院高等教育模式办学,锐意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金融人才。
记者: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成立两年多来,这种结合是否释放了更大的活力和能量?您怎么看金融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吴晓灵:正如刚才所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的正式成立,使五道口金融学院踏上了为中国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新征程。清华大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光辉历史的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怕苦、敢为先、讲团结、重贡献”则是广为人知的“道口精神”。我们倡导清华五道口的学生,无论硕士还是博士,都应该传承清华和五道口的精神,都应该为了经世济民而学习,为了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而进行理论探索。作为清华五道口的学子,要有更高的境界,要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而学习、研究、探索,贡献自己的真知灼见。
成立两年来,学院成功引进了多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全职师资,业内资深的兼职教授达到19名,兼职硕博达到118名,学校科研总体实力跃升到了新的水平,金融硕士、博士质量进一步提高,金融EMBA成为行业内翘楚,备受关注的金融MBA双学位项目,金融DBA学位项目都在加快建设,金融学院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还将进一步挖掘这一模式的潜力,把五道口金融学院的各项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为助力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清华大学还依托五道口金融学院在一行三会的支持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研究院将基于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和严谨的数据分析,在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等重要金融领域提供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政策研究,致力于打造中国金融一流智库。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将开展金融学硕士和博士、金融专业硕士、金融MBA与EMBA的学历教育,不招收金融专业本科生,不开展普通的MBA和EMBA教育。同时,依托清华大学的学科综合优势,学院将来还会考虑开设相关的双学位课程。将开展博士预备班等尝试,争取每个博士生能够在毕业前在国外著名大学交换学习1~2年,同时也会尽最大努力为在国外交换学习的博士生争取在国际金融组织实习的机会,为国家培养通晓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后备力量。在学术研究方面,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将可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金融决策与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分析与咨询。
就整个金融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来看,我认为任务非常紧迫。按照“一行三会”人才发展纲要规划,到2015年全国金融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占的比重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从业比重达到6.4%和4%以上,2020年分别进一步达到9.6%和6.9%以上。从这个目标出发,金融从业人员研究生以上学历比重,到2015年增加15万人,2020年在此基础上再增加20万人,基本上按每年3万~4万人的速度增加。应该大力开发金融业急需人才。预计到2015年新增首席或者高级经济学家、高级风险评估预测专家需求量将达到7.3万人。发展金融专业博士、硕士具有战略意义。
记者:您同时也在金融教育基金会担任重要工作。成立20多来,金融教育基金会为金融机构和金融院校提供搭建了一个联系交流、共同提升的平台,请您谈谈基金会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吴晓灵: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作为金融系统唯一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在推动金融教育发展事业上肩负着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成立20多年来,基金会坚持开展符合宗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金融教育活动。我认为金融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金融专业教育,即金融院校的学历教育;二是金融普及教育,即国民的金融素质教育;三是金融职业教育,即金融从业人员的培训。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由最初的侧重资助学历教育为主,逐步开展金融普及教育、金融职业教育。
一是金融教育公益项目。基金会历来重视资助金融专业贫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注重大学生的能力培养。面向各金融院校,基金会开展了以下公益项目。如设立了“国家开发银行”金融励志奖学金,于2010年至今已出资200万元,累计奖励400多位家境贫苦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还设立了“金育助学金”项目,面向金融院校坚持实施了十余年,资助西部10所金融院校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至今已累计资助学生5000余人。同时组织金融院校大学生暑期开展社会实践和大学生创业大赛竞赛等。
二是“金惠工程”。这是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08年开展的以农村为重点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公益项目。初期目标是用10年左右时间在我国中西部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中选择100个县,对农民、县以下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从业者、当地政府部门涉农干部进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业务培训;其宗旨是通过系统广泛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逐步提高农村民众的金融素质,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金融业的发展,从而助推国家扶贫事业。
三是职业培训。近几年,我国金融培训市场非常热,培训机构繁多,但质量良莠不齐。教育基金会开展金融职业培训有两个目的:一是按照章程规定的宗旨,为我国金融从业者提供一个高端的培训平台;二是通过合理的收费筹集资金,用以弥补公益项目(主要是“金惠工程”)经费的不足。在金融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方面,基金会力求做到规范、权威,即运作要严格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合作机构、教材及师资要有权威性。近几年,基金会与多家金融培训机构合作,先后开展了小微金融从业人员培训项目、“注册内部审计师”和“银行客户经理”证书培训项目。反洗钱培训和金融理财顾问师(CFC)培训项目等也已启动。
记者:请您具体谈谈为什么要开展那么大规模的“金惠工程”,其意义是什么,近两年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吴晓灵:我们搞农村金融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农村金融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农民信贷可获得性的能力。如果一个客户没有管理自己财务的能力,就不是一个诚信的客户,也就难以得到金融的服务。所以我们希望通过金融教育提升这些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然后给穷人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金惠工程”的宗旨是通过系统广泛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逐步提高农村民众的金融素质、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系统、推动农村金融业的发展,从而助推国家扶贫开发事业。目的是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进行金融知识教育,使他们学会并利用小额信贷脱贫致富。
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国民金融素质教育,英、美等国的金融监管当局都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我国近几年也逐渐认识到了金融普及教育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金融支持国家扶贫连片开发方案正在制定当中。国家层面关于经济金融发展战略部署的指导思想是着力解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金融普及教育、国民金融素质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经过几年的努力,“金惠工程”已初步形成了由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发起并指导、依托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各金融机构资助并参与、以志愿者队伍为一线执行者的运作模式。到目前为止,“金惠工程”已实现了第一步的“三个一”目标(探索出一套可行的运作模式,培养出一支志愿者队伍,开发出一套实用的教材)。5年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募集1000万元善款专项用于这一工程,共有3139名志愿者参与了项目活动。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金惠工程分为三个子项目:农户项目、中学生项目和农村资金互助社项目。三个子项目的教材也全部完稿,即将正式出版。
这只是阶段性成果,普及金融教育任重道远。我国公民特别是农村地区民众的金融素质整体来讲不容乐观。因此,关注公民金融教育、提高公民金融素质依然是非常紧迫的任务。没有与经济、金融发展速度和水平相匹配的公民金融素质,就不具备经济、金融发展的广泛基础,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关注公民的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素质的提高。对公民的金融素质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多途径、多形式、全覆盖地进行。应当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全民教育的模式,采取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教育的对象要从中小学生一直到退休的老人。教育的地域要覆盖城市和农村。我相信,金融主管部门以及实施“金惠工程”地区的党政领导部门、人民银行分支行、各金融机构以及广大的志愿者一定会再接再厉地积极支持和参与这项工程,相信其正面效果会更加深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