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前世界银行副行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举办的—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研讨会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加“一洲”的战略构想,认为非洲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一带一路一洲”战略将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造血”机制,同时有利于中国自身。
其实,作为一种对外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一带一路”这一旨在整合欧亚大陆经济发展的大战略本也包含了与非洲共同发展的内容,如“一带”中所指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要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由此形成和“一路”(陆上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相通的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近年来,无论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访非时提出中国与非洲共同打造“中非利益共同体”,还是李克强总理2014年访非时提出帮助非洲进行铁路网、公路网以及非洲区域航空网络“三大网”建设,其要义都是助推非洲大陆自身的互联互通、加强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推动实现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两个对接”:一是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非洲工业化发展的产业对接;二是中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非洲复兴和发展战略的对接。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致力于实现互联互通,其实也是为实现“两个对接”创造条件。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助力。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潜力。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交通运输业的不发达、糟糕的路况不仅使非洲国家间的区域贸易以及一国内的国内贸易成本高昂,而且阻碍了外资投资非洲的步伐。电力供应不足和供应不稳更是许多非洲国家面临的常态。许多非洲国家电力供应短缺,入夜则一片漆黑,因而被西方媒体描绘成“黑暗的大陆”。因自身财力不足,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面临2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而这恰好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和具有全球性竞争力的基础设施建筑领域优势互补。另外,作为世界上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非洲大多数国家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工业在非洲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较小。但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较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潜力,而中国拥有发展资金、适用技术和设备以及从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工厂”的丰富发展经验。加之中国当下正在深化经济转型升级,大量优质富余产能和先进装备技术有待向外转移,这些产能和装备技术亦完全符合非洲发展的需要,渴望实现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的非洲因此完全可以成为中国产能和装备技术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之一。
和中国人民拥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一样,非洲人民也希望实现减贫和发展的“非洲梦”。而实现非洲的互联互通和工业化即是实现“非洲梦”的必要条件和必经道路。为此,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已先后出台了包括《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the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s Development – NEPAD,2001年发布)、《加速非洲工业化发展行动计划》(2008年发布)、《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宣言》(2013年发布)以及《非洲2063愿景》(Agenda 2063,2013年发布)等重要发展战略文件,希望通过工业化、经济融合和一体化将21世纪打造为非洲发展的世纪。因此,从发展的宏观视野看,“一带一路”战略与非洲21世纪的发展战略可谓琴瑟和鸣,不仅可为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也可为南南合作开辟一条新道路。
事实上,中非间的这一战略对接不仅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响应,而且已经行走在路上。2014年底,埃及总统塞西访华时,强调埃及要摆脱经济困境的首要任务便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苏伊士运河拓宽及周边区域的开发、铁路和公路的建设、海港的扩容升级,以及为克服电力短缺而进行的水电站、火电站建设和天然气系能源的开发等等,并对中方建立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路经济带倡议表示支持,愿意发展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双边合作。苏伊士运河经济开发走廊以及连接埃及南北的铁路建设规划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完全有条件实现对接和互通。2015年1月27日,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与非盟委员会主席祖马共同签署了中非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将在"非洲2063年愿景"战略框架内,加强与非洲国家在铁路、公路、区域航空及工业化领域的合作,促进非洲国家一体化进程。如今,中国企业已经在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国开始了铁路、机场、工业园区和港口等项目的建设,正用行动在谱写和实践中非发展蓝图的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