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内陆欧亚研究系(以下简称“内亚系”)是世界上最具声望的内陆欧亚历史和区域研究机构之一。
内亚系的前身是1943年成立的旨在为美国军方培训内亚语言人才的项目。1962年,著名的中亚研究专家、剑桥大学内亚系主任丹尼斯?塞诺(Denis Sinor)任教印第安纳大学,并在三年后创立了乌拉尔和阿尔泰研究系。1993年改为如今系名。
内亚系的区域研究范围涵盖内亚所有研究区域,在全美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得到了美国教育部等联邦机构的大力资助。内亚系属于美国教育部标题六项目(Title VI)资助机构,拥有美国唯一的国立内亚和乌拉尔资源中心。
此外,内亚系还是塞诺内亚研究所、中亚地区语言中心、中央欧亚研究学会和美国蒙古学会等美国内亚研究组织的常务机构驻地。
语言教育标准高
印大内亚系最知名的一大特色是其齐全的内亚语言课程和雄厚的语言师资队伍。内亚系的研究区域涵盖欧亚大陆内陆的所有主要语言文化区,能提供数十种内亚现代和古代语言课程。其中长年授课的语种主要包括:阿拉美文、古突厥文、察合台文、奥斯曼文、土耳其语、阿塞拜疆语、土库曼语、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雅库特语、蒙古语、古典蒙文、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匈牙利语、普什图语、达力语、波斯语、古伊朗语、塔吉克语、藏语、古藏文、藏文安多方言和满文等。另外,该校东亚语言文化系、近东语言文化系、斯拉夫语言文学系、印度学系也在全美领先,可分别提供汉语、阿拉伯语、俄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课程项目,为内亚系师生掌握相关基本的研究性语言提供了便利。
内亚语言教学是内亚系教学和科研的基石。内亚系专门设有语言教师(Lecturers)的职位,其职责是开设内亚语言课程,并不负责科研活动,这就保证了语言教学的质量和规模。内亚系的十名语言教师全部以所教内亚语言为母语。
内亚系对博士生的语言能力要求很高。博士生入学后要选择一到两种自己研究领域的通行语言进行深入学习,接受三年系统的内亚语言课程训练。第一年为初级,第二年为中级,第三年为高级。这三年里学生将学习语法知识,掌握足够的词汇储备,具备听说读写译的全方位能力。
语言课程全为四五人小班教学,除了上课外,每天都会布置作业,其训练强度是非常大的。内亚系非常重视语言的口语听说交流能力,因此常规课程之外,每周都会有会话课程,以供学习者与教师和母语者用所学语言自由探讨,切实地提高听说能力。除了内亚语言外,博士生还需要掌握两门相关的研究性语言。如蒙古史的研究生除熟练掌握蒙古语外,还要掌握汉语、俄语或者藏语。
内亚系的会话课程十分有特色。以蒙古语会话课程为例,除在教室教授以外,一些节日会话课程也会被老师安排到家中。会话课的内容会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水平设置不同难度。对于初级者就是自我介绍、生活题材交流和蒙语游戏等。但进入中级和高级后,其会话内容和形式就会逐步升级。笔者曾经参加过几次高级学习者的蒙语会话,对其对话的主题和内容的复杂程度都感到震惊。高级的蒙语会话采用讨论和演讲的形式进行,其主题多为学术和时事。各位学习者运用蒙语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使用的词汇都是十分复杂和抽象的。比如笔者曾旁听过两次高级蒙语会话,一次主题是比较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南美独立战争的异同及影响,另一次是探讨一些已经不再使用的蒙古语和欧洲语言中的古词汇及概念。练习者的蒙语对话是十分娴熟的。可见,在内亚系接受完整的语言训练后,其所学内亚语言的水平已经能够满足学术研究和生活交流的要求。
由于美国大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内亚系的语言课程向全校师生开放,这样会更有利于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之间交流,激发创造性。
课堂教育要求高
印大内亚系所开课程十分丰富,涉及内亚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研究。笔者以著名蒙古学家艾骛德(Christopher P. Atwood)教授的研究生课程“蒙古帝国史”为例进行说明。该课程为一周三次,其中一次为讨论课。其特点一是视野宽广,二是理论性强。视野方面,这门课程把汉地、蒙古高原、中亚地区、东欧地区和伊朗、阿拉伯地区作为并行探讨的几个对象,放在蒙古帝国征服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介绍,令人耳目一新。理论方面又放在两个框架下阐述:一个是利用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探讨游牧草原政治体的发育过程及与各定居文明之间的互动;另一个是在欧亚大陆物质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理解蒙古帝国的兴起。
该课程中更为给人启迪的是其讨论课。讨论课要求每周按指定书目阅读约100页的内容,然后在课上进行讨论。“蒙古帝国史”课程的阅读材料涉及蒙元史的各大语言史料,阅读材料来自《黑鞑事略》、《蒙鞑备录》、《元史》、《元朝名臣事略》、《圣武亲征录》、《元文类》、《蒙古秘史》、《史集》、《世界征服者史》、《出使蒙古记》、《马可?波罗行纪》和《伊本?白图泰游记》等,涉及语言有汉语、蒙古语、波斯语和英语等。每个同学都要发言,老师会根据其发言状况予以评分,从制度上保证了学生去认真阅读。
此外,该课程的作业设置也保障了教学质量。课程要求学生每周根据阅读书籍提交一份阅读报告,老师会评分。此外,课程每个月会有一次课堂测验,时间约10分钟,类型多样,有对蒙古世系的填空,有历史地图上地名的填空,有历史知识的判断,这可以保证学生对于历史基本常识的记忆。最后课程还要求交一篇符合学术规范并有一定创新性的期末学术论文。此外,课程在每月还设有一次研究生会议,由学生自己选择蒙古帝国史的一些问题,师生进行讨论。
内亚系的其他专业课程都遵循了这一基本模式。专业课程的种种特殊设置保证了学生完全沉浸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在课堂上充分掌握历史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
除本专业的课程学习外,内亚系研究生还必须掌握一门方法论,比如古代内亚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历史学或语言学的理论方法,现当代内亚专业的学生则会投身于政治学、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课程等。他们可以从本系和印大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院系选修方法论课程。
博士学位门槛高
博士生在完成语言训练和专业课学习后,就要面对资格考试,才能进入博士后半期。资格考试是十分严格的,图书馆经常有一些博士生通宵达旦地埋首于书海之中,以预备资格考试。在顺利通过资格考试之后,博士生成为博士候选人(Doctor Candiate),完成了博士前半期的学习阶段,进入了博士后半期论文阶段,开始进行博士论文的准备和写作。
在这一阶段,博士生一般都会到所研究的内亚区域生活一段时间,增强语言交流能力,熟悉当地的社会文化。历史研究的学生在当地会收集历史资料,区域研究的学生则会进行田野调查。
从内亚生活开始,内亚系博士生就进入了论文写作阶段。这一艰苦的过程至少要持续三年,有的甚至更长。但顺利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都是经过了长期的锤炼,其中一些成为内亚研究的鼎力之作。
学生毕业水平高
印大内亚系博士一般要经过6—7年的长期训练,其标准严格,课程丰富,训练强度大。正如前文所言,内亚系的立系基石就是注重语言训练。语言是基本的人文学科研究工具,尤其在内亚历史研究中,历史语言学是基本方法。现代内亚研究中,当地文献和田野调查必须以内亚语言作为工具。从学术源流看,印大内亚系对语言的重视可归结于其主要继承的欧洲学术传统。印大内亚系的主要创建者丹尼斯?塞诺受教于法国汉学大师伯希和(Paul Pelliot),而另一位元老乔治?卡拉(Gyrgy Kara)则受教于欧洲蒙古学家李盖提(Lajos Ligeti)。这都说明内亚系深植于欧洲东方学的辉煌传统。时至今日,在内亚系的内亚图书馆里还挂着一幅伯希和的肖像画。
综上所述,印大内亚系的培养目标是让自己培养的学术人才成为所在领域毫无争议的专家,通晓研究地区的语言、历史、文化、社会状况,并可以利用所学方法论对所在领域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其卓越的博士生培养制度是为达成这一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因此,内亚系毕业博士的学术品质得到了极好保证,造就了一大批在西方学术界举足轻重的内亚学家,今天都活跃在西方学界。其毕业生中有白桂思(Christopher Beckwith)、德温·德维西(Devin DeWeese)、狄宇宙(Nicola Di Cosmo)和艾骛德等知名学者。其科学严密的培养制度确保了印大内亚系占据着世界内亚研究顶层的位置,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