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使近来颇受关注的 “智库建设”再度受到热议。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专门针对智库建设出台意见,标志着十八大提出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后,我国真正开始着手促进智库的发展,中国智库建设已经进入了“真刀实枪”的实践阶段。
作为目前中国国内最大的民营国际化智库之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CCG)位列 《全球智库报告2014》智库排行榜中国大陆智库第12位,民间智库第3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这样评价《意见》的出台,“《意见》是为民间智库发展打开突破口的历史性政府文件。”
王辉耀指出,中国智库当前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严重不符,尤其是民间智库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国外智库的发展水平,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缺乏管理运行人才。他认为,一个好的民间智库应当具备相当强的市场推广和宣传能力。他同时建议,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推广“旋转门”制度及扁平化管理,培养和吸纳智库所需的高端智囊人才、独立研究型人才和新型综合性人才,科学化管理,现代化运营。在他看来,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对于我国当前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随着《意见》的出台,一直以来制约民间智库发展的注册难、资金难、人才难、边缘化等问题都有望解决,民间智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中国经济时报:《意见》的出台对于我国的智库建设是个大事。请问智库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王辉耀:首先,智库是政府制定国家公共政策的智囊团,担负着调查研究、建言献策的任务,针对我国经济、社会、教育等各个领域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第二,智库是思想创新源泉,可以提高我国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第三,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国家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为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战略竞争的需要,我国智库也担负起公共外交、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作用。
此外,智库还是我国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会向公众解读政府作出的政策抉择,同时通过研究调查,向政府反映公众的声音。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所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国特色”和“新型”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辉耀:“中国特色”是基于与美国、欧洲国家智库的横向比较来说的。我国智库是服务于国家战略、公共政策、以为人民服务为最终目的研究机构,智库与智库之间只存在实力的竞争,都会公正、客观地作出研究和建议。
“新型”则是与我国过去的智库发展状态相比较来说的。我国目前进入改革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各种转型和挑战,现阶段,需要智库发挥更大作用。因此,新型智库要求比之前更加活跃、研究更具有前沿性、建议更具前瞻性,从而推动我国政策决策的科学化。
“中国智库发展水平与大国地位不符”
中国经济时报:能否请你简要概括当前我国智库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王辉耀:第一,中国的智库发展水平与大国地位严重不符。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TTCSP)主导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指出,中国已经成为智库数量仅次于美国的“智库大国”,但上榜智库的整体水平却仍然落后。在报告的全球智库排行榜中,美国共有6家机构入选全球十大智库,而前150名中,中国智库仅有7家。
第二,智库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智库的95%都是官方智库,在决策中起主要作用的也是官方智库。所以,现在中国智库的格局是不均衡的,就像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私营企业一样,智库之间缺乏竞争就会存在问题。
第三,民间智库面临困境。例如,民间智库需要找到挂靠单位才能注册,很多民营智库无法获得法律身份;依靠政府项目所得经费少,来源也极其不稳定;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缺乏捐助智库的文化氛围,民间智库很少能获得企业和基金会的捐助。
第四,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国际化智库,是中国智库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缺陷。在中国具有广泛海外利益的背景下,中国智库必须像中国企业一样“走出去”,例如在“马航失联”事件以及南海安全、朝鲜核试验等问题上,甚至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预测方面,提出有国际影响力的报告。
中国经济时报:你在《中国智库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提到,中国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的发展远未达到国外智库的发展水平,我们主要的差距在哪里?
王辉耀:第一,研究领域相对狭窄。中国智库很少有鲜明、突出的全球研究视野,很多全球性战略议题都是国外智库的研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后,国内的智库才开始研究。
第二,老套学术研究方法导致的国际化研究能力的落后。多数中国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奉行 “深入研究,写出优秀的报告,客户会自动找上门”的老方式,没有意识到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信息传播和品牌效应的重要性。
第三,不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目前绝大多数中国智库没有自己的博客和微博,其网站上也缺乏研究报告的相关内容;除了固定的少数官方智库,中国智库研究人员很少在大众媒体上发表意见和评论。
第四,人才缺乏。基于待遇的差异,研究型人才往往倾向于在体制内就职,带有民间组织性质的智库由于资金上的限制,往往难以吸引人才。
“缺乏管理运营人才,是我国智库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影响智库发展的有资金、渠道、人才、产品、管理、影响力等多个要素,那么对于民间智库来说,你认为最关键要素是什么?
王辉耀:最关键的是人才。智库,顾名思义,是产生思想的地方。人才是创新思想的载体,如果没有产生思想的人才,智库就相当于没有产品,无法影响政策,甚至成为单纯举办活动的公关公司。而且,作为智力密集型机构,智库对于人才的要求更高、更迫切。中国智库的发展需要吸纳现代型精英人才,借助他们的“智慧”促进智库走向兴盛。
中国真正的智库发展历史还很短,国家现代化智库建设的工作也起步不久,中国智库目前对智库精英人才的需求十分强烈。智库所需的精英人才主要有三类:高端智囊人才、独立研究型人才和新型综合性人才。
高端智囊人才,拥有自己参政议政的渠道,能通过著书立说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传达出去,影响决策。这类人才主要是前政府高官和对政府有影响力的知名学者,要吸纳这种人才,除了智库本身要有足够吸引力,还有赖于“旋转门”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独立研究型人才,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能独立主导和参与大型课题和项目的研究。目前中国智库各种名头响亮的 “权威”和“专家”不少,但真正的独立研究型人才严重紧缺。这有赖于独立知识精英阶层的进一步培育和智库本身独立性的加强以及对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新型综合性人才,既能参与研究活动,又可以进行策划、组织、宣传、推广、筹款等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缺乏管理运营人才,是智库当前最大的问题。几年前,智库吸纳人才时,最看重个人的研究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现在,懂得非盈利化机构的运营管理人才,能够使智库内部资源配置优化,提高智库运营效率的人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尤其是民间智库,急需能够确保在扁平化的组织管理中,保证信息有效传递,创造严谨自由的研究环境的运营人才。
目前,我国智库的人才问题是两个极端,官方智库方面管人太紧,亟待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为人才松绑。民间智库方面则是管不住人,人才流失太快。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智库,智库管理人才的优劣都会对智库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发现和培养真正知晓现代智库运作模式的人才是中国智库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对此,我国智库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旋转门”制度。对中国智库来说,服务的政党更为稳定,意味着更好的直达通道。尤其是官方智库,与政府的距离更近,人才的“旋转”也更便捷。因此,中国的智库更应该倡导人才的“旋转”。
此次出台的《意见》,也在“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中提出“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以人才为纽带,进一步加强智库和党政机关的联系。鉴于智库为政策服务的本质属性,智库人才和治国理政人才将愈加融合、交错,我国智库将成为大国人才的“蓄水池”。
中国经济时报:你所负责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作为民间智库的一个代表,与官方智库有怎样的不同?是怎样运营的?
王辉耀:民间智库与官方智库最大的不同在于资金的来源和建言通道的创立。民间智库主要凭借研究实力和品牌效应来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渠道,包括企业家捐助、政府研究项目收入、举办活动的赞助费用收入等。在建言通道方面,与官办智库不同,民间智库的建言通道不是天生的、永存的,其存在取决于智库不断提高的实力。
CCG的运营经验,可以总结为三个词:专注、高端、整合。
专注,就是要聚焦国际重点研究领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权威地位。同时在其他领域也积极拓展创新,寻求重大突破。
高端,就是要坚持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积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智库的先进经验,在专家顾问、人才团队、活动组织、项目课题、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使自己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力再上新台阶,从而真正成为现代化的智库,并不断向国际一流智库的目标迈进。
整合,就是要进一步发展与海内外一流智库、大学、研究机构和权威学者专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汇聚与拓展高端智力资源,在此基础上对这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国际化的智库资源库,最终形成自由交流、及时更新的国际智库资源平台,通过整合功能与平台效应,有效实现优势互补、优化配置。
中国经济时报:在新型智库建设中,现行民间智库管理体制有何利弊?在管理中,怎样才能够更为合理高效地用好经费,推动科研?
王辉耀:我国民间智库内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十分突出,很多机构没有建立绩效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这样的做法限制了智库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新兴智库建设中,传统的以研究成果为主的智库运营模式受到挑战。智库的研究成果是智库最大的产品与卖点,但市场的发展要求智库不仅要拿出过硬的研究成果,还要会宣传、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就要求智库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促进组织结构由以研究人员为主向功能多元化转变,同时省去官僚行政手续,加强在组织调整上的灵活性。
一个好的民间智库,一定具备相当强的市场推广和宣传能力。因此,当今世界大多数成熟的智库除了设置学术科研部,还会设置活动部、市场部和媒体宣传部等部门。智库的人员结构也更加多元化,不仅包括研究人员,更包括成果推广和市场开发人员,且推广和市场开发人员成为推动智库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民间智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中国经济时报:随着《意见》的出台,你认为接下来智库,尤其是民间智库的发展空间如何?怎样的组织管理形式更适合未来民间智库的发展趋势?
王辉耀:从此次《意见》的内容来看,民间智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第一,《意见》提及“社会智库”,是我国官方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 “社会智库”概念,表现出对民营智库存在价值的肯定和认可。
第二,民营智库所面临的注册难、资金难、人才难、边缘化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首先,解决“注册难”:《意见》中特别指出,“由民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智库的若干意见”。民间智库一直存在注册难的问题,只有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对民间智库进行引导和规范。民政部是民营智库的注册部门,现在看来,在民政部门下一步将出台的 “若干意见”中,注册难问题将会被重点提及,并给出相关解决方案。
其次,杜绝“边缘化”:《意见》提出“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决策咨询服务供给体系”、“建立按需购买、以事定费、公开择优、合同管理的购买机制,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多种方式购买”等多项要求,将大大缓解民间智库被边缘化的状况。
最后,缓解 “资金难”、“人才难”:《意见》做出了“落实公益捐赠制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捐赠资助智库建设”的规定。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捐赠文化的形成,让民间智库获得“源头活水”。民间智库难以留住人才的难题,也将随之缓解。
我认为,民营智库不具有官方色彩,走国际化道路将更容易避免引起误解。国际化是民营智库未来极具发展前景的方向。
世界上顶尖智库在管理上有共同的特点,就是非营利机构式的资金运作,盈利机构式的激励机制,这点上民间智库可以借鉴。此外,其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强大的媒体传播能力和国际化的研究视角,最值得我国学习。再者,扁平化管理更有利于民间智库。
中国经济时报:业界内外都在强调智库的独立性,如何判断一家智库是否独立,对民间智库来说如何保证其独立性和公平性?
王辉耀:判断独立性是看智库是否有明显偏向某一个或几个利益相关者的倾向,是否替他们说话。独立性不以官办民办来划分,也不能单纯以资金来源划分。但一个智库要保证独立性,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即脱离行政体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是十分必要的。资金来源的多元性也有助于保持智库独立性。
中国经济时报:智库被誉为政府的“外脑”,那么政府与民间智库之间如何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
王辉耀:一般来说,公共决策的过程是这样的:智库——政府(行政当局)——媒体——政策出台。智库在决策开始之时就参与其中,发挥其独立性、专业性的特性,影响、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与可行性。
政府与民间智库发生互动,就需要在政策研究阶段,通过竞标等方式,形成合作关系。一方面,民间智库需要政府的信任,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公开研究所需的信息,让智库充分展示研究能力,保证智库的选拔、审核过程的公平度、透明度。
中国经济时报:当下新型智库建设成为热点,目前还缺乏哪些机制为此保驾护航?
王辉耀:除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之外,应建立更多民间智库建言献策渠道。民间智库参与公共决策,可以促进我国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民间智库可以为中国智库市场引入竞争,中国需要发展一批保持一定独立性、民间性与利益中立性的第三方智库,从而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实质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