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周报1月16日刊登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通讯院士瓦西里·米克留科夫的一篇文章称,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发动了几十场战争和军事冲突,但均没有获得最终胜利。专家们指出, 虽然今天的美军拥有巨大的技术优势,而且美军也确实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但却无法赢得任何一场战争。我们试图搞清楚这是为什么。
押宝核战注定失败
随着核武器出现,美国开始在战争中倚仗核打击。1945年末,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制定的“总和”计划获得通过——核轰炸苏联17座大城市。1946年6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制定了“铁钳”计划——用50枚核弹攻击苏联20个核心地区。
1948年末,代号为“御夫”的对苏核战计划启动,美国计划在战争的第一阶段(30天)向70座苏联城市投下133枚核弹,并在随后2年再投下200枚核弹和25万枚常规炸弹。
1949年末制定的“吊球”计划则打算向100座苏联城市空投300枚核弹。据美国估计,这次核打击和随后的常规轰炸将杀死近6000万苏联公民,考虑到未来的作战行动——超过1亿人将丧命。
实施“吊球”计划的唯一条件是美国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核弹和其他武器。
苏联成功拥有核武器,破坏了美国在核战中消灭苏联的一系列计划。第三次世界大战胎死腹中,数千万人和整个世界避免了灭顶之灾。
然而,美国仍在制定核打击苏联的计划。在宣布“实力地位”政策后,华盛顿从核武器对苏联占优势的假设出发,在1953年通过了所谓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决定筹备和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核战争。1961年,由于苏联核实力增强到几乎与美国相当,华盛顿被迫转向“灵活反应”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允许对苏联发动全面核战争,还允许发动使用或不使用核武器的局部战争。1971年,美国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在保留前战略基本内容的同时,又在强化和使用美国及其盟友军事实力方面增添了更多主动性和灵活性。
在当代条件下,爆发全球核战争的威胁显著降低。尽管如此,美国仍在认真研究军事冲突中使用核武器的问题。比如策划“沙漠风暴”(1991年)时,多国部队司令诺曼·施瓦茨科普夫曾请求对伊拉克使用核武器,以破坏对手的电子设施。在制定“崇高复仇”(2001年)行动计划时,美国认真研究了用战术核武器摧毁本·拉丹隐匿点的可能。
核打击俄罗斯的计划也没有善罢甘休。为了不受惩罚地对俄实施核打击,美国增强了军用卫星群建设,并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完善了核弹运载工具。
然而,这些努力注定失败,因为俄罗斯拥有强大的现代化战略核力量。一些美国政治家估计,即使只有一枚核弹落在美国,也是其无法接受的损失。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曾对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说:“我们的导弹足够毁灭你们30次。”赫鲁晓夫回答:“我们只能毁灭你们一次,但这就够了。”
因此,美国可以随心所欲地增强自己的核力量,却无法在发动核战争后逃过报复。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警告:“那些只因为俄罗斯被无数问题纠缠,就认为可以将其从大国名单中剔除的人,应当记住一个令人不快但无法争辩的真理:俄罗斯依然是全球唯一能消灭美国的国家。”
假仁假义政治丢分
在美国参加的所有战争和局部冲突中,它最青睐的是发动政治攻势。
在分析海湾战争(1991年)运用信息心理战武器的经验时,前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安德烈·尼古拉耶夫强调了对舆论的操纵。他写到:“国际舆论对‘侵略者’的不满浪潮并非突然掀起的,而是有目的、受控制的。随后,公众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必须采取经济和政治制裁的决定。如果某个国家不支持——它就自动成为侵略者的盟友。接下来,培育和鼓励严惩侵略者的社会心理氛围扩散开来。在这之后,关于制止侵略者的讨论长期而痛苦地展开,其中包括军事措施。实施打击的日期被不断提出和推迟。当舆论被不确定性折磨得精疲力竭,对普遍的心理压力感到厌倦时,火候到了。打击不期而至,公众愉快地松了口气。”
与此同时,假仁假义成为美国的名片。比如,2003年入侵伊拉克之前,时任美国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会议上展示了一个疑似含有炭疽的小瓶子。他指出,伊拉克可能生产了最多2.5万升有毒物质——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小瓶子。在他发言半年后,巴格达遭到轰炸。然而,美军没能在伊拉克找到炭疽或其他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蛛丝马迹,鲍威尔事后仅仅道了个歉,声称自己“被误导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盛顿努力让当地叛乱者和外国武装部队(匪帮)参战。在不受美国欢迎的政权所统治的国家内部,前者煽动西方势力的代言人和情报机关点燃民族、宗教和社会矛盾。在一系列明显经过精心筹划的挑拨后,这个国家爆发内战,美国则站在反对合法当局的起义者一方。叛乱者从美国那里得到金融援助、军用装备和武器弹药,接受与政府军作战的训练。美国还派出特种部队在这些国家进行破坏。
同时,美国也尝试用政治方法“寻求和平”。它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决议,谴责执政当局,为叛乱者的行为辩护。在美国外交官的努力下,这些国家的政府被禁止出动空军,遭受武器禁运,外国银行账户被冻结。然后,美国再游说通过出动北约军队“保护平民”的决议。这出剧本在利比亚和叙利亚内战中已经试用过。
然而,正如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所说:“你可以在某个时段欺骗一个人,也可以长时期欺骗一部分人,但你绝对无法永远地欺骗所有人。”美国的外交策划开始出问题,随着时间推移,对美国的不信任将与日俱增,华盛顿的外交行动面临失去全世界大多数公众支持的危险。
军事科学水平不高
五角大楼军事战略的弱点之一是军事科学乏善可陈。需要注意的一个事实是,军事科学大家中极少出现美国人的名字。
海军少将阿尔弗雷德·马汉被认为是美国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之一。19世纪末他与英国海军中将菲利普·科洛姆共同创建了海权论。根据这一理论,制海权在武装对抗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称霸海洋是国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主要条件。不过该理论具有一系列不足和局限性。
现在美国积极研究和推广“网络中心战”的概念,这是美国国防部及海军军官所创的军事指导原则。其理论基础是整合并提高海陆空部队的作战能力,令各部协同一致,指挥更快,行动更有效。
不过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网络中心战只是指挥管理各兵种和武器的新方式,旨在提高其作战能力。因此从军事科学角度而言,并不能将其称之为武装斗争的新典范。
纵观美国近15年来的作战行动,网络中心战的概念仅被用于对抗弱敌且相对缓和的军事冲突中,这些对手既没有包括卫星在内的现代化侦察装备,也缺少包括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在内的强力杀伤性武器,更没有先进的自动化指挥通信系统。因此并不清楚该理论在对抗势均力敌的强敌时效果如何。
尽管遭人诟病,但美国一直在积极推销一个论点,即主要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未来战争是网络中心化且非接触性的。其目的是让整个世界产生与美国进行军事竞争毫无意义的想法。
美国军人坚信,信息技术能够令使用者更加有效地减少或杜绝“战争迷雾”。这个事实凸显了美国军事理论之不成熟,同时也将影响美国的作战结果。
研究美国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作战胜利的原因和条件可以看出,美国都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获胜的:具备全方位超越对手的碾压式优势;战争中对手没有顽强抵抗;攻打的是孱弱的对手或分裂的国家;在战前进行了长期充分的准备;在系统性摧毁敌方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以及战略指挥系统后才实施地面作战行动;作战不会威胁美国自身领土完整,也不会伤及美军战略机动指挥系统,等等。
难以预测美国在不能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该如何发起战略行动,又将取得什么战绩。美国人已不会用其他方式打仗,而他们的战略弱点正好暴露在这些他们不愿触及的作战条件中。
依赖技术贪生怕死
美军各类型作战之所以能够制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互联网和数据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这同样也是美国在现代化战争中的战略弱点。
在现代化大型战争中,美国的敌人将首先对其指挥部、国家设施、金融和商业中心的电脑系统、服务器实施网络攻击,此外预计还会使用能在爆炸时产生强大电磁脉冲的特殊装置,或能破坏电脑主板和线路的生物战剂。
美国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电脑和数据传输系统。五角大楼在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700万台设备用于电脑交互,共搭建有1.5万个军用局域网。每天都有数百万潜在黑客觊觎着这些脆弱的系统。据官方数据显示,五角大楼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间共花费超过1亿美元修复遭到攻击的系统,而实际开支可能远高于此。
网络攻击远比防御简单快捷,成本也更低。美国每年的国防预算约为7000亿美元。而据美国网络安全分析人士估计,准备一起破坏美国重要电脑系统并使其瘫痪的网络攻击只需要约600人运作2年,每年开销预计不超过5000万美元。
除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外,美国领土上从未发生过内战。这使美国老百姓无法长期忍受战争带来的艰难困苦,更不能接受战时权利和自由被剥夺。这也影响到了美军,使其在作战中总是力求距离远、流血少,最好可以借刀杀人。伊拉克战争就是证明。
今天的美军拥有巨大的技术优势。不过众所周知,武装力量的作战能力由2方面组成——物质和精神。美军的武器装备是世界顶尖的,但部队的精神状态却不行。美国大兵永远不能在考验人类极限力量的险恶环境下同敌人战斗。
美国在南斯拉夫、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表明,美军更愿意使用飞机、巡航导弹和远程火炮进行非接触性战争。任何真正意义的对峙都令美军感到恐惧。例如,美国在索马里损失了几名特种兵后,就立即暂停了在该国的“维和行动”。俄罗斯空军2008年恢复了在美国边界附近的战备巡航,此举立即引发了白宫的忧虑。
美国已习惯非接触性战争,并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技术优势上。这会腐蚀美国军人,因为他们在战争中不能直接感受到必要的危险,使他们产生毫不费力就能无伤而胜的信心,并使其丧失直接在战场上长期作战的能力。
脱离民众失道寡助
在局部和大规模战争中避免不了动用人力,战争需要动员国家的一切力量。因此“战争依靠人民”的观点在当今世界仍有现实意义。
美国实行的合同募兵制导致美国公民完全丧失了自愿为祖国效力的道德动机。保卫祖国不再是美国公民应尽的义务。承担国家防御任务的不是整个社会,也不是全体人民,而是雇佣兵,其入伍的主要动机是经济考量,而非报效国家。
总体来说雇佣军从来不尽心作战。他们可以在针对弱敌的短时局部战争中较好地完成任务,却不能在激烈而持久的大规模战争中经受住考验。因此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说过:“取消义务兵制是个错误。”
美国军事专家弗里德曼教授认为,在伊拉克速战速决没有什么意义——历史多次证明,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伊拉克的战后事态发展就说明了这点,当时几乎每天都有美国士兵牺牲。历史也教育我们,军事胜利和政治胜利完全是两回事。武装力量可以让人取得军事成功,却不能保证被占领地区或国家的政治稳定。
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要么消灭他们,要么驱逐他们。没有一个民族能够长期忍受外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作威作福。
英国著名陆军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说得好:“重要的是记住,国家的真正力量不是武装力量,也不是黄金和美元储备。它存在于民族性格之中,它在人民之中。”
结语
世界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处于巅峰的美国可谓独步天下。随后卷入的两场反恐战争成为美国由胜到衰的转折点。虽然美国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和塔利班政权,但美国难言胜利,甚至由于宗教、民族等原因,美国一手扶植的政府却都有反美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