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再一次引起高层的注意。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吉林长春主持召开东北三省经济形势座谈会,分析当前东北经济面临的新情况和突出问题,研究推进东北发展相关工作。东北三省曾经是我国的能源、重工业和农业基地,但是在去年三省集体成为中国经济的“差等生”后,今年第一季度,东北三省的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如何才能从目前的下行趋势中尽快走出来,是摆在三省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卞永祖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高望。
东北的困局是由内外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中国经济时报:历史上,东北三省的经济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是我国新工业发展的摇篮。应该说目前面临的这种经济困局是内外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两位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卞永祖:从国际来看,首先,世界经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仍然处于缓慢恢复过程中。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各国经济仍然没有完全恢复,造成危机的根源也没有消除。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的经济表现相对比较出色,但是我们也看到,实体经济并没有实质性发展,在美联储放出要加息的消息后,其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日本自安倍晋三上台以来,执行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日元大幅贬值,但是通胀依然低迷,希望通过宽松刺激企业复苏,拉动就业和工资增长,从而促进消费增长的目标没有实现,安倍经济学面临破产。俄罗斯经济今年更加困难,在受到西方国家制裁后,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也极大影响了与俄罗斯经济往来密切的东北三省。
从国内来看,中国的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从本质上讲,我国经济将告别以往粗放型的高速发展,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性的中高速发展阶段。而在“新常态”下,也恰逢所谓的“三期叠加”,即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政策刺激的消化期,这种内外环境都不是很有利的情况加重了东北三省的困境。
其次,农业发展面临困难。长期以来,东北三省作为我国的大粮仓,农业在三省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土地透支严重,土质下降。农田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比较差。2014年秋季东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辽宁省近1/3作物受灾或面临绝收,吉林农安、公主岭等10个产粮大县也发生大旱,部分地块绝收。黑龙江省多次发生洪涝灾害,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东北的粮食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另一方面,从2013年开始,受国际粮食连年丰收的影响,我国的粮食价格受到很大冲击,国内、国外粮食价格出现倒挂现象,粮食高价难以长期维持。这对粮储企业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带来很大风险。
第三,工业企业技术更新慢,缺乏活力。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地区曾经是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受前苏联计划体制的影响比较深,工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同时私营经济也不发达,国企管理相对僵化,缺乏创新动力。这种状况也造成了东北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缺乏人才,反过来又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东北的地理区位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版图中,东北相对比较独立,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甚至环渤海地区的交通并不方便;在周边相邻国家中,俄罗斯和蒙古国都是地广人稀的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朝鲜半岛至今局势不稳定,这些都影响着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高望:我认为东北经济下滑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失速、需求不足、投资低迷。
由于东北农业形势比较平稳,粮食总体上获得丰收;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例如,黑龙江2014年三季度三产增速为8.8%,超过全国平均增速,这表明,低迷的工业生产是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滑的最主要原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工业产出增幅早在2013年就已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到了2014年则出现了“失速”的状态。
尽管山西、河北等省也出现了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情况,但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经济板块出现整体下滑是改革开放以来非常罕见的。不过,数据显示,东北三省的发展态势也并非完全一致,中间的差别也值得研究。从三省工业增加值比较来看,黑龙江从2014年初以来一直处于低位徘徊,近期有所回升;辽宁的情况不容乐观,高开低走,甚至从2014年9月起出现了负增长;三省中表现最好的则为吉林,2014年11月的工业增加值已回升,基本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可以说,吉林的经济结构是三省中最好的,但由于其经济体量偏小,并不能从整体上拉抬东北经济。最新数据显示,到了2015年3月份,黑龙江工业增加值回归负增长为-1.1%,吉林表现稍好为3.8%,而辽宁则继续大幅下滑为-8.5%,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那么,工业经济增速下滑又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不少企业给出的答案是产品需求减少,订单不足。需求的减少进一步限制了固定资产投资,最终导致工业处于低位运行。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曲线与工业增加值曲线走势基本一致。黑龙江2014年由负增长转正,但增速仍处于接近零区间,因此黑龙江工业增加值增速也无法进一步向上提升。吉林比较平稳,保持在15%左右,因而工业运行也比较平稳。辽宁全年投资则是一路下滑,从2014年10月起出现负增长,而工业从2014年9月起也步入负增长区间。
需求疲弱、投资不足的背后是经济结构单一。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在2013年之前工业增速一直基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一时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也处于高位,2008年后虽然遭遇经济危机,但中央政府推出刺激计划,原材料等初级产品需求旺盛,东北地区因此受惠,经济增长比较迅速。自2012年起,刺激效果基本释放完毕,内需再度不足,PPI掉头向下,加之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幅走低,这对上游行业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压缩了生产企业的利润边际和产能利用。东北三省这类企业过于集中,造成了目前的被动局面。
东北经济失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市场化元素过低,偏重的经济结构在遭遇经济周期尾端资产价格大幅下挫时无法灵活地应对迅猛的市场变化,经济有较大的下行压力。同时,这种结构也不利于培育创新型产业,无法吸引当地青年劳动力就业。从近年来人口迁徙也可以发现,在过去10年间,无论是工资水平还是发展机遇,东北都远不如沿海甚至不如中部地区。东北三省几乎成为人口净流出地区,大量劳动力南下寻找发展机会。而东北日趋老龄化的“纺锤形”人口结构也对未来经济增长构成负面影响。
另外,周边邻国如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形成了环东北的经济洼地,开发、开放相对滞后,一些边境口岸无法形成有特色的“口岸经济”,有的甚至长期处于“间歇性休眠”状态,这非常不利于东北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如何化解东北目前的困局
卞永祖:东北三省经济目前面临的这些困境,也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的正常反应,只是东北三省在经济结构方面不够合理,造成的影响相对比较突出。2014年8月份中央单独出台了35条措施促进东北经济发展,2015年李克强总理又召开三省经济座谈会,说明中央政府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问题。随着我国一系列重大的战略部署,从中长期来看,东北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机遇,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些机遇,一定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我认为一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经济会议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并强调粮食自主的重要性。东北三省是我国最重要的粮仓,在农田集约化经营方面有很大优势,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要紧紧抓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一契机,加快土地流转,创新金融机制,增加农业的资金投入,解决农业长期投入不足的问题,提高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这不仅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会加快城镇现代化建设,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只要农业发展了,东北三省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要加快传统国企改革,发展新型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将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东北三省国企占比高,国企改革存在巨大的空间。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也在加快,东北三省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国企的改革力度,鼓励企业改制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现企业的转型发展。
三是东北应该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发展新型经济。随着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人们对冰上运动的兴趣越来越高,而东北恰恰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完全可以把这方面的产业做大。东北的夏天比较凉爽,可以学习海南的经验,打造中国的避暑胜地。即使东北的冬天,由于有良好的森林植被和冰雪条件,可以吸引各地游客来欣赏冬季美景,打造旅游经济。
四是要创造区位优势。自去年以来,东北亚经济合作明显提速。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的时候,提出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并承诺帮助蒙古国解决过境运输问题。而在更早的2014年5月,中俄签订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以及供气购销合同,合同金额超过4000亿美元。同时,俄罗斯也加紧推出远东地区的建设规划,加速实施开发与开放远东地区的政策。中韩双方已经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这标志着中韩自贸区谈判全部完成。东北地区处于东北亚的地理中枢,东北亚经济合作进一步提速,为东北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东北三省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快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造为东北亚交通枢纽。通过这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可以带动东北地区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发展,同时,将打造自己的区位优势,带动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发展,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是要打造高效廉洁政府。东北三省打造廉洁高效和积极有为的政府非常重要。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地方政府要加快自身改革,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优良的服务。同时,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出击,如同李克强总理谈到的,“振兴东北不能‘等靠要’,而要靠‘闯改创’,要抓住关键问题,主动作为。”主动作为还体现在为国家的战略落实积极提供方案,东北地区也已经纳入我国“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地方政府可以为国家战略落实建言献策,发挥积极创造力。
我认为,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这些暂时困难,是中国“新常态”下的一个缩影。但是东北三省也存在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国家政策支持等有利条件,只要抓住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东北三省将很快迎来发展的春天。
周宏春:振兴东北,早已是国家发展战略。实施这一重大战略,刻不容缓。我对东北振兴提出八策,即聚人气、兴产业、创品牌、建宜居、练内功、保生态、有服务、造氛围。
一是聚人气。无论是发展还是振兴,没有人就是一句空话。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要繁荣,就要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人多了,人生存所需要的消费品数量就大;需求增加,就会有供给;消费品的生产、加工、运输等相关行业就会发展起来,在我国产能相对过剩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历史地看,“闯关东”、知识青年到北大荒,增加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建国后,我国采取户籍管理,并伴有地区工资级差政策,虽然束缚了人口流动,但也保证了地区人口的相对稳定。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东北人纷纷走出家门寻找发展机会,这种现象可能是东北发展速度下降和民生改善迟缓的直接后果,这样下去还会形成 “越是发展慢人越往外出走”的恶性循环。
二是兴产业。如果没有产业、没有生产,就无法保障城乡居民的发展需求。只有产业发展了、经济繁荣了,城乡才能有活力,人气也才能聚起来。因此,产业发展、经济繁荣是一个地方发展振兴的前提条件。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曾因产业不景气而出现房价几乎分文不值的情形;我国的一些资源型城市也因为产业没有及时升级,出现“矿竭城衰”的结局。产业发展起来了,人有了发展的机会,不仅不会外流还会集聚,这是东北振兴的关键。
三是创品牌。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是建国后的经济增长龙头。在20世纪90年代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东北的GDP增速落后了,一些品牌消失了,国企所占的市场份额和创造利润占比在持续下降。如长春一汽,造汽车比韩国汽车公司早得多,但韩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汽车品牌,而一汽与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一样还在为国外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因此,确立品牌战略,加快国有企业改造,加快恢复东北的原有产品品牌,研发自己的产品形成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己的品牌,应成为东北振兴的亮点,也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的方向。
四是建宜居。城乡居民要有宜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先要使居民有住的地方,使“居者有其屋”。城镇化是我国增长潜力之所在,不仅可以扩大内需,也是城乡居民分享发展成果的最经济、最重要途径。在东北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考虑气候条件,在农村重点发展中心村,城镇要相对紧凑,居住要相对集中,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格局。安居才能乐业,居民有了参与发展的机会,东北也才能真正振兴。
五是练内功。振兴东北是外因,中央政府只是推动者。东北要振兴,必须有内因的变化和要求,必须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使当地居民充满信心。应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人才优势,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形成东北振兴的内在动力。在重点发展领域,要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项目也要重点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鼓励采取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灵活的政策措施,为引进高端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地方政府也要制定政策,支持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六是保生态。东北地区是我国资源、能源、特别是林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也是资源开发历史较长的地区。长白山的森林、五大连池的矿泉水等资源的生态价值很重要,但传统的工业发展已经造成资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长白山的原始森林已经不多。随着经济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因此,应按照中央提出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要求,严格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求,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重要途径,不该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绝不开发,需要开发的必须因地制宜、目标明确、方式科学,避免急功近利,避免超出生态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尽早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七是有服务。一个地区的发展和振兴,归根到底是要改善民生,使当地居民在衣食住行方面得到保障。这就需要政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生活方便了,有事干了,能享受到公平的基本公共服务了,居民才会留下来,并为东北振兴和发展贡献力量。
八是造氛围。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习俗、文化传统和办事方式不同。地方政府应创造一个有利投资、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外部环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居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作为工作判断的最高标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科技素养;要营造好的经商环境,避免一些地方出现的“开门招商、关门打狗”恶习;加大政府改革力度,由“老爷型”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高望:尽管东北的问题比较多,但如果对经济结构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是否合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单一推动存量结构改革会带来巨大风险,周期有多长,时间持续多久,社会承受能力和风险又有多大,无法估计。因此,合适的路径是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而增量改革必须以开放为前提条件,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把“一带一路”与俄罗斯开发远东的规划相对接,借助即将建立的中韩自贸区为契机,实现“借港出海”战略,利用与俄罗斯扎鲁比诺港的合作来加快开发,打造临港产业基地,努力促进中、俄、韩、日、蒙等国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东北亚统一的大市场。
东北地区经济结构改革,需要用倒逼改革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吸引内外资金,在三省培育新型农业、食品、医药、装备制造等多元产业格局以及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把经济结构变轻,把市场变活,让市场经济更加有竞争性。在这个基础上引入战略投资者,倒逼存量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大型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混合所有制,实现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另外,东北地区需要渐次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层级。应该说,东北的城镇化程度是比较高的。辽宁超过60%,黑龙江、吉林也都超过50%,均高于全国水平。然而,这种在计划经济下实现的城镇化与市场经济下推进的城镇化有明显不同,不仅城市群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和功能单一,城镇人口容纳率低,而且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商业增值潜力有限。因此,在三省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渐次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层级,培育多个城市带和城市群,实现资源共享和错位发展,并且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资源型城市土地二次开发增值利用水平,推进棚户区改造。
东北地区的转型升级需要时间,必须花大力气做好筹划和实施。此次经济失速暴露的问题不能简单通过加大投资来解决,能否培育出未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