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当前的中国为例,虽然该国即将超过美国拥有世界第一的GDP(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会寻求改变目前的东亚现状。其中更加关键的要素在于,中国如何利用其获得的经济能量。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史实也可以看出,国家战略的选择比经济实力排名本身更为重要。根据传统的历史描述,1914年8月一战爆发的原因在于,德国意欲挑战当时大英帝国的主导权。不过,这与当时的经济实力排名并不相符。
根据权威经济史学家的研究,一战爆发前的1913年,GDP第一的并非德国,而是美国(根据1990年价格,GDP为5000亿美元),处于“第二军团”的是四个国家(GDP在2250到2400亿美元之间),英国、德国与沙皇俄国均在其中。而第四个国家竟然是中国,着实让人吃惊。法国当时的GDP为1440亿美元,而日本只有710亿美元。
中国当时拥有如此的经济实力并不奇怪。该国具有当时世界最多的人口,可以创造最多的产品,但却由于国内政治的分裂及应对外部帝国主义的无力而处于政治软弱状态。
当今的世界与一百年前相当不同,但是1913年的例子对现今的国际形势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1913年的世界经济排名并不自然转化为全球政治影响力,如当时的美国;其次,巨大的经济实力并不必然导致军事强大,与德国和日本相比,当时的美国相对来说军力并不强大;第三,新的经济大国崛起并不意味着国际冲突不可避免,1913年,美国在西半球居于支配地位,大英帝国实力在该区域呈衰退状态。
日本则通过战争战胜了两个经济规模达到其三倍的经济强,即1894-1895的沙俄,1904-1905的中国清王朝。但美英则选择接受日本取得的成果,尽管两国在东亚仍拥有较重要的经济与殖民地利益。
第四,矛盾爆发时并不必然是因为大国崛起的挑战。德国在1914年夏季发动战争的原因主要是刚性的同盟义务以及对沙俄日渐强大的担忧。德国与沙俄主要是为了保证自身安全。
总之,相对于经济实力,大国的选择更加重要。作为GDP第一大国,中国可能会认为自己有权以牺牲他国利益来扩大势力。或者继续集中于其自身经济发展和为其民众创造更幸福的生活条件上,让美国继续承担地区与全球的领导责任。再或者,从最坏的结果看,该国以自身的担忧和恐惧作为行动依据,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美国也有自己的不少选择。它可以将自身GDP屈居世界第二作为永久衰退的另一个迹象,并主动从让出国际领导权;或者,专注于多极化的世界构建,并集中于全球治理,如全球金融、教育、科学以及技术等。再或者,它毫无根据地将中国作为敌手,从而导致危险的恶性循环。它也可以忘掉中国竞争导致的最坏结果,寻求影响中国的战略选择,并将两国关系引向合作,而非冲突。
注:
本文摘编自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文章“What does China having the largest GDP mean”,原文发表时间为2015奶奶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