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史蒂芬·罗奇:中国新常态和美国旧习惯

如今,中国正在引起大量困惑,国内国外皆然。在国内,高级官员力推经济新常态;在国外,美国则采取了冷战式策略遏制中国崛起。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脱节的现象严重,这给“中国因素”对脆弱世界的影响增加了新的风险。

中国的官方观点是,其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刚刚结束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便以此为主题——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自2000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举办以来,中国政府就将该会议作为释放政策重点信号的场合。比如,2002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主题是“作为WTO成员的中国”;2009年,论坛强调了中国果断的后危机刺激战略,主题为“国际金融动荡中的中国发展和改革”;2014年的论坛则以三中全会改革的实施为主题,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

这表明中国的新常态将成为今年政府的重中之重。但对于这一新常态具体包含什么内容,或者如何实现,还有诸多不明之处。

在今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重要讲话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在论坛的总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中国从根本上是在追随世界经济向新常态的转变。

简言之,中国政府将路径与最终目的混淆了起来——我在我对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评论中强调过这一点。我在评论中指出,中国正处在经济向服务和消费再平衡的早期阶段。事实上,中国距离进入新常态还相当遥远。

要衡量中国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最好的方法是考虑其服务业的发展情况。服务业是经济中消费需求的基础设施。好消息是,如今服务业比其他所有产业发展都要快,2014年占GDP之比已达48%,这大大提前超过2015年底占比47%的目标。坏消息是,这一比例仍远低于更加“常态”的经济的典型比例60%-65%。

因此,中国领导人认为新常态已近在眼前,这一点令人担忧。认为这一关键转变已经发生的看法,有可能形成自满情绪,而目前中国应该专注于痛苦但关键的结构调整过程——这一过程至少还需要十年才能完成。

继续向服务拉动增长模式转变很重要,原因不一而足。在中国,服务业单位产出就业量比制造业和建筑业多30%,扩张服务业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即使经济增长放缓至7%。西方的观察者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GDP增长的放缓上,一直没有注意到这个关键点。此外,由于服务业对大宗商品和能源的需求较低,因此这一转型有助于中国解决严重的环境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着另一个艰巨的挑战:美国日益决心遏制中国影响力增强。在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现有霸权和崛起力量之间的紧张关系被广泛讨论,在正式环节和场外讨论中都是如此。

三大发展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美国阻挠中国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立场已遭到美国大部分最紧密盟友的拒绝;奥巴马总统的招牌贸易协议——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协议TPP将中国排除在外;美国参议院再一次针对中国提出货币操纵立法。再加上网络安全、中国东海和南海领土主张等问题上的纠纷导致了中美关系遇冷,更不用说美国战略性重返亚洲的问题了。

亲历了现代中美关系建立初期的亨利·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对此进行了梳理。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他强调了当前局面与1972年他和时任总统尼克松首次与毛泽东、周恩来会面时完全不同。与当时紧迫的军事威胁不同,今天的挑战都只能依靠合作性战略参与得到解决,比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和全球卫生。

合作的紧迫性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基辛格强调,封建时代的中国对罗马帝国一无所知。反之亦然。但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大国能够在真空中运行。大国之间的彼此反馈几乎是瞬时的,特别是在共同挑战方面,不管它们是否乐意。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取得优势让美国气急败坏不足为奇。毕竟,主宰力量总是要与崛起力量周旋。然而,150年来备受西方屈辱的中国,不愿接受美国这样的反应。

中国面临着自身经济向新常态转变的挑战,它需要找到与美国的共同点。美国也需要加深对中国转型的认识。两国都需要表现出领导力、愿景和对合作参与的开放态度。不幸的是,在今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我们看不到这样的信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史蒂芬  史蒂芬词条  旧习惯  旧习惯词条  罗奇  罗奇词条  常态  常态词条  美国  美国词条  
智库

 地方政府抗疫措施需理性

对多数非武汉民众来说,体会到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造成的紧张气氛,始于1月23日武汉“封城”。次日,全国多个省级行政区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展开)

智库

 新型城镇化试点“问题点”

5月13日,全国发改系统深入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全国各省(区、市)设立分会场组织收听收看。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强调,要把推进新型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