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中有关领导智慧的思想观点很多,初步归纳起来,体现在尚道、厚德、崇法、养气、诚信等各个方面。
尚道。《道德经》里从前到后都强调的是如何把“道”和“德”的问题解决好。“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规律法则;二是道路方向。政府治理这个“道”在哪里?“道”从规律当中来,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规律法则当中来。政府治理还要把目标方向搞明白,规矩在哪里立清楚。尚道还要循道。“道”的本质要求是道法自然。“道”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天道”讲究顺其自然,“地道”强调有始有终,“人道”提倡和睦融洽。政府治理要遵循天道,关注地道,更要重视人道。天道就是要把自然规律、发展的逻辑搞明白。政府治理有许多方面还要注意顺其道而为之。“地道”强调有始有终,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治理总得有头有尾有结果。“人道”就要强调修身和睦,敬业乐群,大家相亲相爱。努力做到天道顺、地道圆、人道合,政府治理才能达到理想状态。尚道还要悟道。悟道的根本在于崇尚和谐,贵在善治。和谐就要善治,多从和谐社会上着眼,多从民生保障着眼。要虚怀若谷,上善若水。在治理当中要强调为而不争、顺其自然,不要人为地制造社会矛盾。
政府治理不唯快而在慢。“慢”讲规律,讲细节,讲操作节奏,“快”不讲规律、不讲细节、不讲办法,只看速度。要张弛有度,刚柔合济,既要有刚的原则性,还要强调“柔”的一面。有的地方简单粗暴,动不动要打压,管制打压只能引起心火,火一上来你就治不住了。现在是火太多水太少,远没有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市场竞争不能强取豪夺,有的行业领域与民互相争利,发展经济变成了与民争利的经济。该伸的手伸一伸,该收的手还是要收,如果不收手怎么治呢?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要明白“大道在人心”的道理。
厚德。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养育万物能够生长庄稼,是因为土壤深厚肥料足。君子有了德行,如同地里有了肥料,就能够委以大任。立德之本,莫上乎正心,立德的本在哪?先从正心开始,心不正能量不足。有的官员正心不够,心的热度不够,心就软弱无力。领导的道德境界,就是内外兼修、内圣外王。内修自己的道德心,外修自己的行为,内外都要兼修。我们讲领导形象设计,形象关注外表,根本在心里。内心世界充实,道德修养高,就是个很好的领导。
《群书治要》讲治国“六德”。一是宽厚。胸怀要宽广,包容度高。二是诚信。不能弄虚作假,信口雌黄,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三是仁慈。要有仁慈关爱之心。四是恩惠。《孟子·尽心上》讲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这个“泽加于民”就是恩惠。有了地位、权力和经济实力,要为社会办好事。五是权威。有权力没有威信那就是权术,权力加上威信才等于权威。六是谋略。要有谋有略有眼光,善谋会断。《群书治要》讲“行有四仪”。就是“志动不忘仁,智用不忘义,力事不忘忠,口言不忘信”。“志动不忘仁”教导我们干事情要对得起良心。“智用不忘义”就是维护公众道义。“力事不忘忠”,就是忠诚于事业追求。“口言不忘信”,就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有的人信口开河,口是心非,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个假话掩盖另外一个假话,怎么拥有诚信?《弟子规》说得好,“行高者,名自高。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势是权势、地位,用势服人大家心里未必服气。只有把道理讲透讲明白,以理服人,听着才舒服。
崇法。崇法,就是崇尚法律地位,要有法律敬畏之心。法律包括政策、规矩、标准、尺度。古代人们把法视为神器,看作神兽,说了假话干了坏事,神兽就用触角把做坏事的人抵触倒地。只有视法律为神明,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吕氏春秋·察今》说过“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这个“悖”就是混乱的意思。法律也要与时俱进,死守僵化教条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
政府治理的特征是法治精神。领导要率先垂范,自觉遵守法律制度。法律有三苦:一是制定法律者藐视法律,法律自尊受到伤害。二是维护法律者践踏法律。知法犯法,根本没把法律当回事,肆意践踏法律。三是运用法律者曲解法律。歪曲真相,曲解条文,断章取义,唯好恶取舍。许多冤假错案的出现都与制定者藐视法律,维护法律者践踏法律以及执法者曲解法律有扯不开的关系。
养气。“道”和“德”里孕育着浩然正气,气就像血脉经络一样,让人充满了力量。养气体现在“五气”上。一是志气,二是骨气,三是大气,四是和气,五是底气。
从志气上讲,有志者事竟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得志。帅印可以不要,但是志气是夺不走的。志气“四个不甘”:第一不甘平庸;第二不甘落伍;第三不甘颓废;第四不甘失败。很多人强调只能成功不甘失败,盛行的是成功学,不盛行的是失败学,很多人研究人如何成功,就是不研究失败,因为大家都恐惧失败。领导甘于寂寞但要不甘于平庸,看淡失败,但是不甘于失败。
从骨气上讲,骨气从那里来呢?骨气与信仰价值有关,为民作主需要骨气。领导如果“缺钙少气”,就谈不上骨气。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个人捡了一个宝玉,献给齐国大夫子罕,子罕拿到这个宝物谢绝了,说你的宝我不要,因为我以不贪为宝,你送来的宝是珍宝,结果把我的宝丢掉了,我有珍爱自己的宝。以不贪为宝,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大气上讲,大气就是浩然之气,大气四个有:有眼光的人有大气,有胸怀的人有大气,有魄力的人有大气,有定力的人有大气。有的领导眼光狭窄,心胸狭窄,魄力很小,没有定力,哪有大气呢?从和气上讲,“礼之用和为贵”,和气就是亲和力。亲和力从哪里来呢?一要体察民情,二要关注民生。要睦邻友善,上下相亲。领导经常要到老百姓家里去,经常看老百姓想什么缺什么?领导要知道上下相亲的重要性。中纪委王岐山书记到安徽桐城的六尺巷私访,这个六尺巷里有故事。清代大学士张英和他的老邻居吴氏两家闹了矛盾,家人告到京城为官的张英那里去了。张英写了一首诗送给家人拿回去。诗里说“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一看明白道理了,就把这个墙往后退了三尺。吴家一看人家退了三尺,也退了三尺,结果就退成了两米。现在这个巷子是宽两米、长一百八十米。王岐山去六尺巷希望从古人中学习智慧,人贵在和睦共处。
从底气上讲,信仰追求是底气的最根本的要求。要有精神状态,要有群众的支持信赖,要有公众满意度,这几样都没有,哪有底气呢?有的领导魂不守舍没有底气,说明精神状态欠佳,支持信赖不够,群众满意度不高。
诚信。诚为政事之本。子贡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就可以了。子贡又问: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会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接着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当政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这也就是民无信不立,信为治理国家之本的道理所在。政府治理要讲诚信,领导要诚实守信、说话算数。政府要依法办事、信守承诺。在这里须强调一点,诚信是领导的大智慧。如果玩权术,推崇厚黑学,玩来玩去歪门邪道就玩出来了,把诚信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