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政治教科书有效塑造了学生的观念

最近,一个由慕尼黑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香港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中国政治教科书通过对一些十分重要观念的解读(包括中国政治制度、经济系统、思想体系等等),有效地塑造了学生对于中国政治社会的态度和看法。

为了探究教科书与政治观念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个研究团队选择利用最近十年在中国教育系统中展开的课程改革作为切入点。

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各省高考所考核的内容、所使用的教科书不尽相同。在同样一套课程标准之下,每个省的教育主管部门都可以根据自己地方的情况,选择其省内学生使用的教材。然而,自2001年起,由教育部主导的第八次全国课程改革在政治(意识形态)教育上做出了很多新的改变,新的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引入了更多对于中国基层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国家经济制度和少数民族制度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全新的编写。在这一份新课标的指导下,各省相继更换了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政治教材。

为了观察这场政治(意识形态)教育的改革对学生政治态度的变化,研究团队在北京大学展开了一次线上调查,向近2000名北京大学的本科生询问他们对政治、经济、民族、环境等诸多议题的态度。

他们发现,在政治参与和民主制度方面,由于新课标涵盖了更多对中国基层政治制度的介绍,特别是对选举相对细致的描述和解释,因此,使用新课标的学生会更加关心中国的选举制度。他们也会更加倾向于认为:普通人有权决定谁来担任基层管理者——村长。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新课标教科书将更多的笔墨用于介绍中国的基层政治制度,接受这套课程标准的学生更倾向认为中国正在变得更民主。

在政府信任方面,新的课程体系中出现了一个题为“中国政府的权威来自哪里”的全新单元。这一改动使得学生对政府信任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新课标教学体系的学生变得更加信任各级政府、法院和公安。

另外,新课标在思想政治部分还加入了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研究者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了带有“三个代表”思想的教科书后,更愿意相信不仅仅是中共党员和政府官员,其他“非体制内人士”也有权对政府政策产生影响,这一变化正反映了“三个代表”思想中表达对非公经济人士的吸纳。

研究者们也对新课标中增加的环境问题模块进行了检验。他们发现,学生虽然使用了新教材,接受了更多对环境问题的宣传教育,但他们并没有比过去的学生更加重视环境问题。

对于这项研究,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质疑是:可能并不是教材的变化,而是老师教学方式的变化造成了所谓教材改革效应的“假象”。不过,研究者们发现,新课标并没有对既有的教学方式以及对高考的重视程度发生任何实质的变化。同时, 研究者们也运用了调整标准误、缩小样本、检验自然实验之前的趋势(pre-trend)以及随机模拟等方式来论证他们的观点是稳健的。

这个设计精巧且议题丰富的研究并不是十全十美。其样本仅仅选择了北京大学本科生。他们也许在高中时代更加热衷于学习,比其他成绩平平的学生花了更多时间在背诵记忆政治教科书的内容,所以教科书的新内容才对这群优等生有显著的影响。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科书  教科书词条  塑造  塑造词条  观念  观念词条  有效  有效词条  政治  政治词条  
智库

 后GDP时代地方该如何发展

GDP对于基层政府而言,至少有两层意义:一是政治上的晋升机会,二是经济上的财政收入。在过去30多年中,各级地方政府几乎陷入了一场GDP锦标赛,寻求一切可能的手段...(展开)

智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揭示三大难点

岁末的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亮点不少,会议提出明年中国经济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并围绕上述任务落实提出不少新颖表述:如多兼并重组、少...(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