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带一路”的外界误读与理性反思

近期,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文件。文件对“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和行动方案等进行了清晰、系统的阐述,勾画出一幅全面推进“一带一路”规划实施的“路线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明晰化、具体化,外界对它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但受思维模式、理念差异和利益分歧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存在诸多的误读,并试图影响相关国家,干扰“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这一状况需要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并进行必要的理性反思。

西方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四种误读

西方社会的误读主要源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的胡乱猜测或过度联想。最受关注的一种误读是将“一带一路”看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认为“一带一路”折射出中国在周边地区扩展影响力的强烈意图,并刻意强调两者之间形式上的相似,即都将本国资金、技术送到迫切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另外,由于没有美国参与,“一带一路”被误读为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强有力的回击,而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被误读为对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的直接挑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凯瑟琳·柯林斯(Kathleen Collins)认为,“一带一路”构想带动中亚国家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从而削弱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经过阿富汗的贸易和能源通道的作用。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James Clapper)在2014年2月众议院的一次听证会上表示,中国在宣称他们所认为的“天定命运”(Manifest Destiny)论时表现出强烈的侵略性。受其影响,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国际政策学院帕特里克·曼迪斯(Patrick Mendis)博士突发奇想地将“一带一路”与美国建国初期提出的“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目标是在全力恢复汉唐和明初的盛世,在亚洲传播本国文化,推行中国版的“天定命运”。这种观点背后暗含中国要在亚洲划分本国势力范围,进行理念输出,试图建立“中国人主导下的亚洲秩序”,而将美国排除在外。

还有一些西方媒体和学者大肆渲染,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加速建设现代化海军,不断提升本国的海军实力,目标剑指全球海上霸权。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海军问题专家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lmes)就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切断美国与盟国之间的联系,而不断排除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美国国防大学太平洋指挥中心学者克里斯托弗·沙尔曼(Christopher Sharman)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中国远洋海军实力的逐步升级。同时,外界推断中国会在南海问题上态度更加强硬,臆断中国会在印度洋地区对印度实施海上战略包围,并试图绕过马六甲海峡打造中国主导下的亚洲海上交通要道。

还有少数西方媒体和学者认为中国是在借“一带一路”推进“新殖民主义”(neocolonialism)。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是获取相关国家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还推断中国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顾当地的环境保护和民众福利,威胁相关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三观”差异引起西方猜疑

在西方社会出现以上四种误读和过度联想并不令人感到惊讶,这凸显出西方国家长久以来形成的“权力观”、“利益观”和“价值观”在作祟。首先,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而中国只是参与者。按照西方的传统“国强必霸”的历史惯性思维方式,“一带一路”表明中国正在与西方国家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试图冲击现行国际政治经济机制,而实现本国国家利益最大化。明眼人会看得很清楚,“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并不追求霸权,其目标是实现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除此之外,历史上的大国一定要有一支现代化的高素质海军作保障。随着海外利益的增多,中国需要不断提升远洋海军的实力。亚洲安全形势复杂,中国海军实力的发展将有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其次,在西方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就意味着需要争夺海外市场、对外资本输出。为了获取本国利益,而完全不顾他国利益。但现实情况是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国家渴望外部资金支持,而中国自身又具备这样的实力,双方存在利益交汇点。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更为重要的是,西方社会一直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其中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以来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对中国实施和平演变,并不断将中国模式和理念进行“意识形态化”。事实证明,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国不但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治理模式和发展理念也被更多国家接受和认可。同时,中国政府在多个国际场合明确表态,中国愿意承担国际责任。而“一带一路”是中国承担国际责任的具体体现,其目标是让周边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发挥中国智慧

虽然西方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误读缺少理论和事实根据,是对事实的歪曲和对中国的无理攻击。但不可否认,“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些观点的影响。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在国家层面使用更多外交智慧和技巧来化解矛盾,应对挑战。

注重信息公开。此前,“一带一路”文件出台前,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全面,西方国家不断揣测中国的战略动机。而文件的出台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实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信息公开,减少了外界对其的疑虑和误读。美国顶级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日前发布的报告就关注到了“一带一路”的双重目的,一是提振中国经济,减缓下行压力;二是带动发展中国的西部和南部的不发达省份,改善中国内部经济的融合,促进东西部地区平衡增长。这基本符合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初衷。

注重风险防控。“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会遇到所在国政治、经济、社会风险的挑战。西方国家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初衷很好,但会遭遇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中国建筑公司缺少与当地工人和工会打交道的经验和技巧,突发事件和偶发事件会产生强大社会影响力,进而影响中国形象。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实践中,投资墨西哥的高铁项目、缅甸的密松水坝项目、泰国的大米换高铁项目、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建设项目都受到了所在国政治动荡的负面影响,对中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而西方社会也注意到,由于委内瑞拉的教训,中国政府需要对拓展海外市场更加谨慎。这要求中国在未来要打造“一带一路”顶级智库,进行更加深入全面的国别地区风险研究。

注重力量平衡。在实施“一带一路”进程中,必然会与地区大国相遇,了解地区大国的心态十分重要。事实上,南亚地区很多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但是却不希望因此被印度解读为帮助中国推进和实施“珍珠岛链战略”而变得裹足不前,而在中亚地区则要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同时,美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中依然保持相当的影响力,因此,也要注意平衡美国因素。总之,中国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是让各地区大国认识到“一带一路”是在创造机会,而不是争夺机会。

注重模式创新。好的倡议必须要有好的宣传。“一带一路”的目标是实现整个区域的互融互通,最终目标是覆盖区域的人心相通。创新宣传模式,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社会各界对于“一带一路”的了解、认识和宣传已经很全面。对于中国而言,应该将宣传的对象锁定为区域其他国家。未来日益紧迫的任务是培育更多的能够帮助中国讲好故事、发好声音的国际友人,尤其是相关国家的学者、青年和有社会影响力的民间人士,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带一路”被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误读  误读词条  一带  一带词条  外界  外界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理性  理性词条  
智库

 欧盟内国家地区补贴制度的设置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是目前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各国都会出台相关补贴或优惠政策促进地区的协调发展。一方面,这些政策有助于经济...(展开)

智库

 中国可以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改革开放32年间的年均经济增速是9.9%,从一个低收入国家变成了上中等收入国家。2011年的人均收入达到5400美元。这段时间的贸易增长是史无前例的,年均增...(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