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稳增长的重点

2011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节点。为了调结构,这一年政府提出“稳增长”,意欲将GDP增长从高速调为中高速。有政府调控背景,此次经济下行本在意料之中,不过下行速度之快还是在许多人意料之外。2010年GDP增长10.45%,2011年降至9.2%;去年降至7.4%;今年上半年仅为7%。于是有人担心,中国经济会从此走下坡、风光不再。

曾说过多次,我对中国经济前景一向乐观。想当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国际上不少权威机构断言 2009年中国经济不能保八,而我撰文指出这看法是杞人忧天。果不其然,2009年GDP增长8.7%。实不相瞒,我说中国经济能够保八可不是望天打卦,那篇文章今天网上还能找到,后来收入我出版的《中国的前景》,白纸黑字,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看,我当时乐观的理由这里不重复。

英雄不提当年。时过境迁,当下读者关心的是对今天经济形势怎么看。上半年GDP已下行至7%,而7%是中央提出要保的底线,这个底线我们能否守得住?李克强总理最近说:目前经济指标趋稳向好,中国有能力应对风险。我的看法也如是。不过我认为守底线得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在关键处应对得当,否则行差踏错,经济可能滑出底线不是危言耸听。

众所周知,本轮经济下行的原因主要是以往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与出口拉动,而美国金融危机后欧美贸易保护盛行,中国出口受阻,国内产能出现过剩。要消化过剩产能,迫不得已政府才要求把原来的高速度降下来,因为不如此不仅结构无法调,而且产能过剩还会雪上加霜。当前的困难,是过剩产能尚未消化,而经济却又面临下行压力。屋漏偏遭连夜雨,政府要怎样做才对呢?

目前学界主流的观点,是扩内需,其实这也是凯恩斯当年的主张。是的,产能过剩而出口受阻,除了扩内需似乎别无他法。理论上,扩内需没错,而且也必要,但我认为这并非唯一上选,甚至不宜作为稳增长的重点。想深一层,扩内需无非是两招:扩消费与扩投资。消费决定于收入,扩消费就得涨工资。问题是企业有成本约束,工资不可能大涨;即便政府肯出钱也只能给公务员涨,企业工资大涨不了。由此看,靠扩消费稳增长怕是远水难解近渴。

政府投资呢?政府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基础设施。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政府就是投资基础设施;2009年应对美国金融危机,政府也是投资基础设施。事实上,在特定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投资是有适度规模的,并非多多益善,过多投资虽可锦上添花,但同时也会挤出企业投资。最简单的道理,财政的钱主要来自税收,政府花钱多了企业税负会加重,而税负重了企业投资会减少。

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的这种替代关系,经济学早已讲得明白,所谓“财政挤出效应”、“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说的就是这回事。令人不解的是,不知何故学界却一直未予重视。我想这大概是人们只相信眼见为实的缘故吧。比如政府投资能创造就业是可看见的事实,官方也有数据发布;而政府投资挤出多少企业投资从而减少多少就业,这事实却看不见。可看不见的事实也是事实,设想一下,若政府投资而多减税,让企业少缴税多投资是否也能创造同样的就业呢?

是的,稳增长其实还有一个思路:推进与改善供给。面对产能过剩,除了扩内需也可从供给方面下力。绝非异想天开,经济学有凯恩斯学派,同时也有供给学派。上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走出萧条用的是凯恩斯学说;但70年代美国摆脱滞胀用的则是供给学派理论。供给学派能在美国成功,说明它有可取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下行压力当前我们何不用来试试?

事实上,凯恩斯学派与供给学派也非全然对立,目标都是扩大就业。区别在于:前者主张以政府投资为重点;后者则主张以鼓励企业投资为重点。体现在政策层面,前者是发国债,后者是减税。读者应该记得,国务院当初推出积极财政政策时很多人不解,问财政政策只分扩张与紧缩两种,何来积极财政政策?现在清楚了,积极财政政策是泛指刺激投资的政策。发国债(扩张)是积极财政政策;减税也是积极财政政策。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问,今天政府为稳增长强调积极财政政策不变,那么重点是发债还是减税?若问我的意见我选减税。国债当然还可继续发,但规模要控制。要知道,近年来国内产能过剩,出口受阻只是原因之一,关键在两点:一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未起决定作用;二是产业政策推波助澜。第一点有目共睹。第二点有事实为证:“九五”时期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十五”时期出现过剩;而2009年产业政策要振兴的十大行业,到2013年则严重过剩。

最近有句话很流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句话由李克强总理首提。不知读者怎么想,我倒觉得这是一个信号,预示鼓励企业投资有可能成为今后稳增长的重点。若果如此,我举双手赞成。在我看来,鼓励企业投资可一箭三雕:一是消化现有库存;二是创造就业、税收;三是便于用市场机制调结构,因为相比政府投资,企业投资更尊重市场。

道理虽如此,可目前仍有一点我拿不准。困难在于,鼓励企业投资得多减税,当前财政吃紧,政府会不会担心财政减收而举棋不定?其实这担心大可不必。供给学派“拉弗曲线”我解释过多次,何况之前又有里根的“减税试验”,有此担心的朋友去找相关文献看看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稳增长的重点  重点  重点词条  增长  增长词条  稳增长的重点词条  
智库

 安邦智库11月18日战略预测:中...

美联储接连降息引起了全球央行的降息潮,也推动了全球的流动性过剩程度进一步加深。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面临零利率和负利率的货币环境。这包括欧央行再度降低负利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