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综合外媒报道 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全球性生物大灭绝面前,常见物种“逃过一劫”的可能性并不高于稀有物种。
历史上地球共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人们通常认为,地理分布广泛的物种灭绝概率低于生活在有限地理范围内的物种。然而,英国巴斯大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系教授马修·威尔斯(Matthew Wills)和利兹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访问研究员阿历克斯·邓希尔(Alex Dunhill)合作的研究结果显示,上述差别只体现在地区性环境灾难中,全球性生物灭绝灾难并不能对地理分布广泛的物种的生存提供足够的保护。
威尔斯和邓希尔研究了三叠纪至侏罗纪期间(距今2.52亿年至1.45亿年前)陆生脊椎动物的化石记录,将生物集群在此时期的地理分布变化绘制成图,与同时期地球生物多样性变化情况进行比较,以考察物种地理分布与灭绝风险之间的关系。三叠纪向侏罗纪过渡时期,地球发生了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两位学者发现,由于大规模火山爆发、气候快速变化,当时地球上约80%的物种灭亡了,其中包括许多种鳄鱼,但它们在此之前曾分布广泛并具有很高的种内多样性。相反,之前相对稀少、分布有限的恐龙不仅没有在此次灭绝事件中销声匿迹,还在接下来的1.5亿年里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霸主。这一发现与针对海洋脊椎动物化石记录的研究结果相似。
研究人员表示,“我们倾向于认为生物大灭绝是彻底的毁灭性事件,但其实不如说这类事件撼动了现状,使此前处于边缘地位的物种成为主导。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后,鳄鱼让位恐龙,而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后,恐龙又让位哺乳动物。这使人想到,如果当前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演变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所有生物都将受到冲击,而不只是现已濒危或仅生存于特定地区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