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李涛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底层孩子们阶层再生产发生的日常机制及策略干预研究》,深入到中国西部农业县的一所乡村学校进行跟踪研究后发现,乡间少年对他们所能接触到的唯一“知识代言者”——学校中的教师,更多的是“瞧不起”。大部分少年并不在意老师上课讲了什么,真正能专注听完一节课的少年寥寥无几。
研究者认为,因为乡村教师地位低,强化了乡村孩子的“读书无用论”。在笔者看来,这只是一方面原因,根源在于乡村教育的升学教育模式是以把学生送进城为目标。如果不改变这种教育模式,“读书无用论”就很难破解。
“读书无用论”,并不是来自乡村少年自身,而是来自乡村环境。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多乡村百姓都笃信“知识改变命运”。但随着上大学回报率降低,读书价值观在乡村地区逐渐发生变化。按照现在的升学教育模式,乡村地区的“读书无用论”,可以说无解。甚至有的地区,这种教育模式已经破产。以前,贫困县办好教育,有很高的升学率。学生考进大学,在城里找到工作,又可以反哺家庭。现在,考进大学却找不到好工作,很多家庭无法从教育投资中获得回报,“读书无用论”就开始大行其道。男童初中辍学打工,在有的贫困地区已成普遍现象。
我国乡村教育,长期以来是围绕升学率来办学,“成功”的乡村教育,是把孩子送进大城市。这带来的后果是,乡村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离开了乡村,而留在当地建设乡村的,都是教育的“失败者”,教育没有给当地带来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反而加剧了社会撕裂。对于乡村孩子来说,当通过读书改变自身命运无望时,读书也就变得没有任何意义。
这是乡村学校教育采用升学教育模式的必然结果。怎么办?推进教育公平,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当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则必须反思乡村教育的升学教育模式。如果再唯升学模式论,组织乡村教育,乡村孩子只会越来越抗拒接受教育,因为这些教育,只能派升学的用场。当他们不能藉此升入好学校,也就派不上用场。目前我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发展,是完全脱节的,乡村教育没有给乡村发展培养人才,而是教育乡村孩子不要留在乡村:成绩好的去城市读大学,成绩不好的去城市打工。可笔者认为,对乡村孩子更有用的教育,应该基于乡村建设和发展的教育,也就说是,让更多乡村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自己所在的乡村,在乡村实现个人的发展,这也是走出我国农村教育困境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困境的必然选择。
对此,会有人表示反对,难道乡村孩子就不能读大学、不能到城市去发展改变命运吗?乡村不实行升学教育模式,不是说优异的乡村孩子别考好大学,而是乡村教育不能仅仅围着升学转。当然,不仅乡村教育应打破升学教育模式,城市教育也要打破这种模式,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给予学生能过更好生活的全面教育。另外,对于所有乡村孩子来说,让他们在广阔乡村有实现自己理想的舞台,不也是改变命运吗?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重视乡村的建设,发挥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