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区分中国企业500强的区域分布是困难的,因为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跨区域甚至跨国界经营都是正常的,大多数大企业都不会自我限制在一个行政区域内从事经营活动(当然也有这种企业)。现在的企业区域分布是基于总部注册地城市,多数企业的成长所在地和注册地通常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企业向所在地政府缴税,企业成长总体上受到了地区文化的影响,因此具备一定区域性特征。这是本报告观察分析企业区域分布特征的前提假设。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走全国化、全球化路线,地方色彩会越来越淡,加之经营范围的广覆盖,那么就这种分析方法也会随之改变。
一、总体分布情况
2015中国企业500强分布在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只有西藏没有企业上榜。按照多年来使用的企业总部所在地标准,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地区分布如表1-27所示。
从地区分布看,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即东北地区的企业数量持续减少。今年19家企业上榜,正好是2003中国企业500强东北上榜企业的50%,这一现象不是偶然的(见图1-28)。
从效益上看,东北三省的19家企业合计营业收入18775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了9.96%,高于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同口径同比营业收入增速约3个百分点;利润合计380.6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了17.8%,但企业之间差异极大,钢铁、煤炭、农垦、建材、石化等领域企业效益较差。黑龙江的3家企业北大荒农垦集团、龙煤矿业、哈尔滨电气集团效益都不太好,这与黑龙江的总体经济数据能够相互印证。
从省域经济发展情况看,2014年东北三省经济出现下滑态势,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经济增速分别是5.8%、6.5%、5.6%,三省GDP增速全部掉入全国后五位;2015年1季度,辽宁经济增速仅为1.9%,全国垫底,黑龙江和吉林分别为4.8%和5.8%,三省GDP增速都远低于全国;截止2015年7月底,东北三省上半年GDP增速数据尚未披露,但从1-5月份三省财政收入也可以看到东北经济的下滑趋势仍在加速。2015年1-5月份,黑龙江和吉林的财政收入呈现“负增长”,同比下降了19.0%和5.9%,1-6月份辽宁财政收入同比下跌22.7%。鉴于东北严峻的经济形势,李克强总理和习近平主席先后于2015年4月、7月到东北调研,“督战”项目落地和简政放权改革。
东北自然资源丰富,工业体系相对完整,长期以来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东北地区早期被学者称为“苏联模式的全球样板”,计划经济模式在东北实施的最早,退出的最晚,受计划经济模式和思维的影响最深,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不太好;同时由于工业体系相对完整,因而对外依赖少,加上与俄罗斯、朝鲜等不发达和封闭经济体接壤,对外经济联系更少。根据王小鲁等(2013)的《中国分省企业经营环境指数2013年报告》和樊纲、王小鲁等(2011)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东北地区的市场化指数和经营环境指数在全国排在后列。最近,也有学者发现,东北地区近年来的劳动力和人才净流出现象十分突出,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北三省每年净流出的人口约200万人;同时由于国有单位多,计划生育政策落实得严格,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总和生育率分别只有1.03%、1.03%和1.0%,在国际上属于“超超低出生率”水平。在新常态背景下,多种因素形成了叠加效果,从而使东北经济出现今天的局面。这种局面的改变必须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