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对中国经济有各种各样的判断。和过去接受信息很辛苦的状况不同,大家觉得经济情况复杂,很大程度是因为如今的信息量偏大,导致接受者处理能力弱,最终变成噪音。所以我们听完,怎么判断、怎么分析就变成了很大的困扰。
中国经济看什么?
对中国经济怎么看?作为经济学家,如果让我看经济,越是宏观的问题,看的东西其实越简单。举个例子,经济活动好比人的心电图,一起一落的,那就是好,因为正常。很多人说要稳定,可如果是一张稳定的心电图,那代表有问题了。所以起并不是绝对好,落也不是绝对坏。
中国经济看什么?第一要看成本,成本对中国尤其重要。从前我就提过,所谓“比较优势”,化解开来就是成本优势和独到性优势。中国经济发展至今,只有成本优势,因此成本曲线一变动,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就是大事情。但发达经济却包括了独到性优势,以独有性来创造价值。中国经济缺乏这种“别人没有又需要,恰好唯有我们有”的东西。我们只是组合性创新,原创性的创新是没有的。因此,中国经济能够有今天,完全只靠成本优势打上去。
2002年中国贸易顺差很大的时候,美国来调查过中国的成本优势,低廉的制造业成本成为这波高速增长的主要基础,因此吸引来了投资、订单以及出口增量。但是,从2002年到2015年,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成本上升非常快。也就是说,成本优势丢得太快。
现在情况变得不同,其他一些国家的许多东西反而比中国便宜。而在中国呢,首先大家要注意,现在网上有种言论,说工人工资升得快推高了成本,其实不然。成本高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工人工资高,而是制度成本升太高。其次,随着福利制度日益完善,再加上种种客观历史原因,带来的“副作用”却是企业负担比较重,这是另一种导致成本高的构成原因。此外,成本推动还有一个因素是汇率,之前是靠相关机构计算之后出价,并不是市场化行为形成的。
为什么中国在从前可以靠成本优势高速增长?因为那时刚刚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进入国际比赛。工资水准当然比国际水平线低很多,所以那时外资、订单都来了,出口驱动的成绩也出来了。如果说有什么可惜的地方,就是这条成本线上升太快了,才经过10多年时间。因此当年受成本优势吸引进来的订单,现在就跑走了,很正常,这里没什么阴谋。
不总结经验教训,没法对付未来,我要分析的“中国经济看什么”之第二点,是看石头。石头是什么意思?水落石出。中国经济增长率一下来,石头就开始浮出来了。成本、债务、过剩产能等问题,并不是原来不存在,其实早有。当前的经济困难,以及何时能够走出困境,就是看怎么对付石头。可是现在对石头的看法不一致,有些观点希望心存侥幸,以为再放水就能够把石头再盖住。
我的看法不同,石头就是石头!只有化它、解它、破它,才能跨过这个槛。比方说债务处理这个“石头”,给你放一笔水盖过去,那叫债务重组。国际投行有一句话:“处理金融危机、处理债务,就是剃头和理发。”问题是能够理多少?债权人得同意消债。企业破产不是件可怕的事,像1999年的广国投破产事件,200多亿的总资产规模,相当于主权级别的金融机构,如果不是当年破产,那么之后重组也就不会出现了。而重组就是同意消债,这才能够解决借来钱却投错项目的本质问题,结果粤海重组成功。
危机怎么应付?
现在都说经济形势严峻,可哪家重组了?所以经济危机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危机就是承认错误的过程,早认错早渡过。那什么是经济危机?就是给过去的错误重新标个价,标对了就能够过去。从这个经济学角度来看,从前是脱离实际需求的贵,现在把价格降下来就有热乎劲儿了。危机怎么对付,就是降价。过不去的只有心理标准。
总结起来,第一,危机就是调整心态,从想过去到想未来,不要不认输、不认错,不愿意给过去的错误重新标价。假设你开着140万的车,能够挣200万,那么是可以的;但是只能挣100万的时候,坐那辆车就错了。怎么办?如果今天不卖,明天说不定跌到30万了,还不如今天卖了直接拿了40万现金,如果放对了地方,以后还是一条好汉。否则就只能守着这辆车同归于尽。
第二,危机就是看处理石头的手法,不要担心石头的存在,要懂价格理论,资源总是稀缺的。关键是看你愿不愿意在价格上就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美国就是调成本,为什么它愿意主动?这是向未来看的一个经济体,敢于调价、敢于给错误标正确的价格,砍了就是砍了。这一条我认为值得借鉴和学习。
第三,对付危机还要看时间。中国人在时间这个变量的拿捏上,似乎有点操之过急。其实有许多事情是时间最后决胜负。如果方子对了、药量够了,剩下的就是时间因素。价格下调了,需求起来了,得等一等,像电影里说的“让子弹飞一会”,让时间起个作用。
可我们现在很没有耐心,总希望一开枪就倒地。急,就容易“病急乱投医”,一个方子还没起作用,第二个又下去了。要方子下去、收了效、再开方子,病人就会听你的;一个方子下去,没见效,他以后不听你的了。
我看经济,就看这三样因素,市场化的力量很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要得靠自己,最终汇总起来就是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