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19日凌晨,日本参议院全体会议以执政党等的多数赞成表决通过了系列安保法案。此前,民主党等在野党先后向参议院提交针对首相安倍晋三的问责决议案,在众议院提交安倍内阁不信任决议案,竭力试图阻止法案通过。然而,在先后召开的参议院、众议院全体会议上,这两个决议案均遭到否决。19日凌晨,自民党等执政党凭借在参议院的议席优势,表决通过了系列安保法案。
据了解,本次在日本国会通过的系列安保法案中,共有11个具体法案,其中包括1个新立法和10个修正法。其中,《国际和平支援法案》这一新立法的实质是“海外派兵永久法”。此前,日本如果进行海内外军事行动如派兵支援美国在伊拉克、阿富汗的军事行动,需事先在国会通过有一定时效的“特别法”。但新立法规定,只要政府获得国会批准,就可以随时向海外派遣自卫队。此外,10个修正法案包括《武力攻击事态法修正案》《重要影响事态法案》《自卫队法修正案》《PKO协力法修正案》等,这些法案合起来统称《和平安全法制整备法案》。法案中规定了自卫队行使集体自卫权和发动武力攻击的条件。
在安保法案正式升级为法律后,日本政府将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一旦美国卷入和第三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要行使盟国的义务,向海外派兵,日本卷入战争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日本自卫队将不受地域限制,可在全球“纵横驰骋”。有反对者称,随着系列安保法案的通过,日本的和平宪法已经真正“死亡”。
系列安保法案的通过对战后的日本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局势也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通过安保法案是日本追求“正常大国地位”的重要部分。客观评价,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最终推动日本成功通过安保法案,这是他作为政治家的重大成功。在安保法案的背后,是日本政府追求一种正常大国地位的政治诉求,这种正常大国地位是安倍政治成功的根本,实现这一目的将成为他最重要的政治遗产。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到,安保法案获批反映出日本当前的政治倾向。日本国内政治支持日本摆脱“二战”后所受到的宪法制约,从而在法律上为日本未来在国际事务中提供了新的政治空间和军事空间。应当注意的是,日本国内政治氛围存在民意基础(这从安倍在国内仍有较高的支持率得到反映),而这一点是中国官方研究日本政治时经常忽略的。国内许多研究机构和部分决策部门,习惯于带着一种狭窄的简单化框架来研究日本,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在对日本局势的误判及应对策略的错误。
其次,日本通过系列安保法案与美国的亚太战略将形成相互支撑。如果没有美国的默许和支持,日本难以通过安保法案。因此,日本的安保法案与美国的亚太战略有密切关系。在美国看来,经济实力崛起后的中国必然寻求军事上的扩张和在国际事务中更大的话语权,会成为美国最大的战略竞争者。以“重返亚洲”为代表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平衡中国崛起带来的亚太格局改变。随着日本安保法案的通过,过去的政治与安全格局被打破,日本将会更积极、更少有束缚地参与亚太安全事务中来,这对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起到重要的协助支撑作用。不管是从财政上还是从战略上,美国都是乐于看到日本摆脱束缚,在亚太有更大的施展空间,这对于中国将形成有效抑制。
第三,中日关系今后将进入长期消耗阶段。安倍晋三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后,中日关系因为安倍的强硬对华态度而进入低谷时期。不过,这种由政治人物个人理想导致的国际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不是固化的,很可能随着执政者变更而改弦更张。然而,安倍晋三推动的系列安保法案,却为日本今后的国际与外交关系构建了一个极富建设性的刚性框架,即使下一任日本首相与安倍的执政观念相左,也难以动摇日本在新安保法案下的国际发展空间与发展格局。在我们看来,这也是未来中日关系必须面对的关键因素。既然中国对日本的变化难以接受,那将意味着两国面临长期的消耗和相持,这会表现在外交、军事、国际事务合作等多个方面,也会深刻地影响中日经济关系。
第四,美日关系的边界在哪里?在当前的亚太格局中,“二战”后形成的美日同盟关系仍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也看不到出现结构性变化的可能。从美国利益看,肯定希望永久性地保留在日本驻军的“占领者”地位,在国际地缘政治中保持对日本的核心支配能力。不过,日本追求的正常大国地位并不限于在亚洲的影响力,而是全世界意义上的大国。如果未来随着日本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完全正常化”,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再度兴起,发展到挑战美国对日本的支配地位时,这可能就是美国所能容忍的美日关系的边界。当然,这可能是一个极为远期、可能性极小的一个问题。
日本系列安保法案正式获得通过,是日本战后追求正常大国地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这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局势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中日关系也将进入一个从未经历的长期消耗与相持时期。中国为此做好准备了吗?这是中国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战略课题。
注:
安邦咨询公司是中国内地一家独立智库机构,专注于财经与公共政策研究。本文只代表该机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