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古籍的全面保护与合理利用可以兼顾

据媒体报道,近日有北京市民反映,根据首都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室规定,阅读该阅览室图书需具有研究生及以上文凭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研究人员。工作人员表示,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古籍等历史文献,减少使用频率。这一规定被读者质疑“有歧视嫌疑”。古籍借阅以学历和职称作为门槛,是合乎情理还是有失妥当?我国古籍的总体保护情况如何?如何在古籍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找平衡?围绕这些问题,光明网记者采访到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金波,以下为访谈实录。

古籍应进行分类、分级管理

图书馆的历史文献多为古籍,这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与金石文物相比,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更加容易破损。中国历来有保护古籍的历史传统,无论是专业工作者,还是普通群众,都有责任保护和延续这种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文物工作有一个指导方针,那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对于古籍也是适用的,理应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置上。

同时,古籍也负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很多富有价值的信息,对它的合理利用要秉承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不应当一概而论。对那些历史越久、价值越高、副本很少的古籍,要给予特殊的严格保护,而其他一般古籍的管理则可以适当放松一点。在图书馆借阅方面,应当有相关规定,允许有古籍阅览需求的普通民众通过一定的手续和渠道进行借阅。例如,一位读者可能学历和职称不符合借阅条件,但他在工作中需要查找相关古籍,就可以通过单位开具介绍信等方式解决。

当然,图书馆也应该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通过再生保护的方式,将古籍进行影印数字化,或者整理出版,方便更多群众查阅,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既保护古籍,又传承传统文化,两者兼顾是可以做到的。

保护不力造成部分古籍破损流失 修复人才匮乏

中国古籍数量很大,保存的场所条件也千差万别。我曾经去过一个县,当地有非常珍贵的宋版古籍,但因为没有合适的保存场所,为了安全起见,就把它存放在武装部。没有专业人员进行保护,也没有恒温、恒湿和防蛀的技术和设备。我当时就跟该县所在省的文化厅建议,最好将这部古籍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转到省图书馆或者博物馆代为保存。而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有,是个普遍的现象。

一方面是古籍保存场所的硬件设施需要改善,另一方面,古籍修复方面的专业人员数量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目前古籍损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然老化和损毁,另一种是由于保护不力造成的。例如2005年,民族文化宫图旁边的一条热力管道炸裂,导致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地下藏书库遭到水淹,20多万册珍贵文献都被水淹或者受潮,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这说明我们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也有大量的受损古籍急需修复。

我国流失海外的古籍也相当多,对这部分古籍,能追回的尽量追回,暂时不能追回的,要先把流失目录搞清楚。现在只有局部的、单项的目录比较清晰,但全国性的流失目录还不是很清。 这些流失的古籍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家底同样要摸清楚。

最后,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古籍数量不少,但保存条件较差。现在我们从民间收集到很多少数民族的古籍,但对它们的分类保管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

全国性古籍保护工作已开展八年 存藏条件明显改善

针对我国古籍保护中的种种问题,从2007年开始,国务院开展了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由文化部牵头,国务院的九个部委参加,组成了部级联席会议,并成立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地方各省市也成了各自的古籍保护中心。到今年为止,这个工作已经推行八年了,在其推动下,我们已经对全国各地的古籍进行了普查登记,也就是摸了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到底有多少古籍?都保存在什么地方?保护状况如何?这些情况摸清了,对于今后的古籍保护和利用有很大的利用价值。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在古籍保护的硬件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增加了全国古籍存放馆所的硬件设备,在温度、湿度调节,以及防蛀等条件上有了明显改善。另外,针对全国古籍保护专业人员的缺乏,国家还办了一批培训班,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和基础实验研究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今年1月23日,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在京成立,在凝聚全国古籍保护力量,推动古籍保护工作发展方面,有了全国性的专业组织。

另外,古籍保护工作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评审国家珍贵古籍文物。现在已经评审公布了四批了,共有11000部古籍入选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时也命名了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完成了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并且改善古籍的存藏环境。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让古籍“分身有术”

在信息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环境下,除了古籍的原生态保护,再生保护技术的运用可以让我们在古籍的全面保护与合理利用之间找到平衡。2002年底,国家就正式实施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挑选出汉文古籍及少数民族古籍中最珍惜的版本进行影印复制。现在该工程的一期已经“竣工”,正在进行第二期的工作。再造的善本已经赠送了一百套给各大高等院校,供教师和学生学习研究使用,具有相当大的学术价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也开展很久了。读者可以购买自己喜爱的古籍出版物,而不必去借阅原本。用再造善本代替原本出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物保护的作用。

网络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可以让更多古籍“分身有术”。通过对历史古籍进行扫描,形成电子版本,并录入相关书籍信息,分类上载到网络平台上,就可以使读者足不出户,在网络上查阅原本束之高阁的古籍,而不会对原本造成任何损坏。

通过公众文化活动普及古籍知识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要从根本上保障古籍能够长久地传承下去,关键还是要在群众中间普及古籍知识,让更多人来关注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多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近几年各地图书馆、博物馆等都有关于古籍的展览,从历史文献、内容、美学价值等各种角度进行科普,效果不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多,这样的展览是适合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去看的。既能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又可以传承传统文化,一举两得。除此之外,还可以出版一些通俗的著作,图文并茂地介绍一批优秀历史古籍的来龙去脉和精彩内容,提高普通读者对于古籍的兴趣。

近日,《光明日报》与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主办了“我与中华古籍”有奖征文活动。我在征文评审过程中,发现普通群众对于古籍保护的热情还是非常高的,有不少感人的故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在业余时间却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那就是研究、收集、保护我们的古籍。多举办类似的活动,也可以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古籍保护意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古籍  古籍词条  兼顾  兼顾词条  合理  合理词条  利用  利用词条  全面  全面词条  
智库

 中国亲韩远朝 半岛局势迎巨变

理论上,中国在朝鲜半岛有三种选择,除促进半岛统一外,还可以维持现状,或使之永久分裂。表面看来,后两者对中国最有利。然而它的前提是,朝鲜走向正确的发展道路,并甘愿...(展开)

智库

 中小微企业帮扶建议

中小微企业关乎国民经济的活力,更关乎全国就业稳定的大计。灾难来临时,更需要体现政府、企业、个人是命运共同体,更需要所有人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应将疫情视为我国产业...(展开)